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文化 >

全球百事通!陶渊明为何会选择归隐,是不愿生活的苟且,还是想要诗和远方

陶渊明在“采菊东篱下”当隐士之前,曾好几次入仕途为官,后来他才辞官归隐。

那么他当年为何会选择进入体制,最后又为何会选择归隐田园呢?

陶渊明出生于晋朝末年,晋朝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虽然低调,但是又非常重要的朝代。


(资料图)

说它低调,是因为晋朝几乎没有什么丰功伟业,有的几乎都是抱头鼠窜的不堪历史,说它重要,是因为它改变了一样很重要的东西。

众所周知,晋朝的奠基人是三国末期的枭雄司马懿,司马懿一生最重要的事情有两件,第一件事,是把智近于妖的诸葛亮封在了蜀地,另一件事,就是他通过阴谋篡了人家曹魏的军政大权。

司马懿篡权的意义叫“高平陵之变”,在这场军变之前,他为了防止曹家的人对他不利,一直躺在床上装病,等到机会来到之后,他突然利用死士发动了军变。

虽然他蓄谋已久,发动的时候又势如破竹,但是当时的曹家并不是没有翻盘的机会,但是在关键时刻,司马懿在洛水边发誓,曹爽信以为真,结果司马懿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曹爽当年为什么会轻易就相信司马懿的誓言呢?是因为自己智商不够用,还是司马懿的誓言过于逼真?

都不是,正确的答案应该是,在司马懿之前,他那个级别的人是相对比较讲信用,大家无论怎么争狠斗勇,但是这个底线还是有的,因此曹爽当年没想到司马懿会践踏这条底线。

司马懿夺权之后,因为各方面原因不成熟,所以没有直接改朝换代,等他死了之后,他的后来又做了一件践踏底线的事,那就是司马昭默许手下,直接把曹魏的傀儡皇帝给当街超度了。

这是历史上从没有过的事!自此以后,儒家赖以生存的道德理念,就在上层圈子里彻底崩塌了,而儒家所构建出来的体系,不光是君王立身之基,也是天下人的精神依托,但是司马氏一族就这么把这个相对完美的体系给破坏了。

这一点对于那段历史非常重要!

据史料记载,陶渊明的祖上做过晋朝的官员,他本人也算是出身于官宦之家,虽然儒家构建的体系在国家顶层的圈子里已经烂大街了,但是中低层的人群对它还没完全丧失信心,这里些仍抱有幻想的人里,就包括陶渊明。

在史料记载中,陶渊明的早年是:“自幼修习儒家经典......有猛志,不同流俗.

因此虽然陶渊明出生以后,家道已然中落,但是他依然像一个传统的儒家弟子一样,希望学而优则仕,进入体制,辅佐君王,然后匡扶社稷。

不过他的理想很美好,现实却很骨感,当时的晋朝已经烂到了骨子里,他又是个想做点正经事,且有大抱负的人,所以对那种乌烟瘴气的官宦生涯很不习惯,所以当了一段时间官之后,就气得辞职了。

后来他认为桓玄(他爹叫桓温,单从权势上找模板的话,像三国时的曹操,以及后期的司马懿)这个人要能力有能力,要背景有背景,而且表现得也不像那帮酒囊饭袋,于是他就投到了桓玄的门下。

当时晋朝明面上的大奸臣是司马氏的亲族司马道子,本来在陶渊明的心里,桓玄有能力除掉司马道子,然后就能拨乱反正,但是他之猜对了开头没猜中结尾,人家桓玄的确有搞定司马道子的能力,但是人家并不想拨乱反正,人家想得是改天换日。

陶渊明是儒家弟子,你桓玄拨乱反正我是可以接受的,但是你桓玄目无君王,且还有不臣之心,这是我绝对无法接受的,于是陶渊明在摸清了桓玄的目的之后,果断地选择了离开。

陶渊明离开桓玄之后,还对这个世界抱有希望,于是他在观察了几年之后,又投到了一个叫刘裕的人麾下。

陶渊明为什么会投奔刘裕呢?

刘裕传说是刘邦的后人,后来家道中落之后,和刘备一样卖过卖草鞋,后来投身戎马之后,迅速的表现出了过人的军事能力,并一步步地踏入了权力的中枢,是一个桓玄也非常忌惮的人物,而且在桓玄表现出了不臣之心以后,他是敢站出来保护君王的人之(气吞万里如虎,说的就是这个刘裕)。

因此陶渊明又把希望寄托在了刘裕的身上,他相信出身于底层的刘裕,不光知道基层的问题,还有能力匡扶朝廷,但是他再次猜中了开头没猜中结尾,人家刘裕是有能力搞定桓玄,但是人家并不是为了司马氏的江山永固,而是也想趁此机会过过当皇帝的瘾。

陶渊明知道刘裕的心思之后,彻底对刘裕,以及他所处的时代失望了,你们一个个地享受君王俸禄,事成之前讲的都是主义,但是你们心里全都是考虑的自己的利益的,我很看不惯你们,我十分恨你们,但是我空有一腔热血,却什么也做不成,眼不见心不烦吧......于是陶渊明就彻底选择了归隐。

有人可能会说,后来陶渊明好像还有过短暂的仕途生涯,那有有如何,即使有那也不是陶渊明真心愿意去的。

他当年之所以愿意一次次的进入官场,不是为了那五斗米,而是因为他还心存远志,他想通过自己的入仕,去改变一些他自认为能改变的事情,但是一次次的现实却告诉他,你什么也改变不了,这个世界本来就是这么运行的,你信奉的那一套东西,不过是既得利益者一个幌子

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来说,前进途中的所有困难他都能克服,也没有什么苦是什么不能吃的,但是如果你告诉他的努力的方向就是错的,他的希望本来就是镜花水月,那么他的精气神会立刻被抽得一干二净,别说继续走下去,活着对他们来说都是一种奢望。

陶渊明当年虽然嘴上说“悠然见南山”,他其实他早就心如死灰了,活着的每一天都对他是一种折磨!

标签: 司马道子 拨乱反正 这个世界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