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文化 >

观速讯丨知否:同是宫变,刘贵妃和荣妃大不同

《知否》里一共有2场宫变,有意思的是,每一次宫变,都和妃子有关。第一次是荣妃联合兖王,第二次是刘贵妃联合自己的兄弟。


(资料图)

但第一次宫变后,荣妃的下场如何,剧中没有交代。第二次宫变,却明确交代了刘贵妃的结局:她被扣上弑君的罪名。

说来有趣,《知否》里的新皇帝虽然忠厚仁善,但宫变后对刘贵妃,却腹黑了一把:

他一个暗示,让太后将弑君的罪名顺水推舟推到了刘贵妃头上,把刘贵妃气得干跺脚,他却顺势和太后上演大和解。

当时看剧时感觉有些好笑,与人策划宫变的是刘贵妃,在宫变中和哥哥一起冲锋陷阵的是刘贵妃,最后失败了,背下一切罪名的还是刘贵妃,难怪刘贵妃气得跳脚。

但其实,刘贵妃的命运从她决定谋反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悲剧结尾,后面的背锅,不过是新帝物尽其用罢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站在新帝的角度,他不是先帝的儿子,因为偶然的祸乱才得以继承皇位。在皇位继承上,有些名不正言不顺。

许多先帝时得宠的大臣,对新帝并不服气。平时或明或暗,也不时有人会拿这点做文章,去为难新帝。

而老太后,作为先帝的正妻。在先帝去世后,老太后俨然成了先帝在世的代言人。

老太后如果支持新帝,就相当于先帝认可新帝。那么那些想利用新帝出身去反对新帝的人,就会师出无名。

所以新帝保老太后,相当于保住自己的朝堂安稳。

反之,新帝杀掉老太后,哪怕是因为老太后自己有错在先,但落在旧派臣子眼里,依然会认为背后另有阴谋,是新帝编造理由去杀害老太后,从而心生不满。

为了稳定大局,所以新帝需要尽量保住老太后,以新帝和太后的和睦,换取新老臣子对自己的支持和认可。

但是,毕竟发生了一场宫变,老太后也和这场宫变脱不了关系。如果没有一个合适的解释,就算是皇帝,也不能就这么放了老太后,该怎么办呢?

新帝腹黑就腹黑在这里,顺水推舟,将一切责任全部推给刘贵妃。而老太后也很聪明,瞬间明白新帝的意思,也顺势接过这个台阶,让自己逃脱罪责,安享晚年。

之所以说,顺水推舟,是因为无论谋杀新帝是不是刘贵妃的意思,她都是要死的。

原因有这几点:

第一,新帝之所以保住老太后,前面说了,关键是想借保住老太后来保住自己朝堂的安定。但刘贵妃则没有太后这种定海神针的作用,留不留都作用不大。

第二,刘贵妃作为新帝的妃子,却意图弑君杀夫,如果不施以严惩,其他人可能也会有样学样,她自己也没准会再次谋反。

所以为了新帝的安全,必须处死刘贵妃,顺便杀鸡儆猴,震慑那些同样不服新皇帝的臣子。

反正刘贵妃都要死,既然如此,干嘛不将弑君的帽子扣在她头上,让老太后可以顺利脱罪,通过保住太后的性命,保住新帝的朝堂安稳呢?

其实荣妃和刘贵妃发生宫变时的境况,也非常不一样。

荣妃宫变时,老皇帝命不久矣,荣妃的好日子眼看就要到头了。

或者说,荣妃的好日子,已经到头了,因为老皇帝虽然还没咽气,但邕王就已经让人在元宵夜拐走荣妃的妹妹荣飞燕,并将她衣衫不整地丢在大街上,逼得她不得不自尽。

老皇帝还有一口气,邕王就如此嚣张,等老皇帝寿终正寝,邕王登基后,只怕荣妃更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吧?

对于当时的荣妃来说,反正迟早都是死,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搏一把,于是才联手兖王去发动宫变。如果邕王不是这么咄咄逼人,也许荣妃根本不会走上宫变这条路。

一句话,荣妃发动宫变是因为不得已而为之,就像兔子急了,不得不咬人以求自保。刘贵妃则恰恰相反。

太后留意刘贵妃,是因为新皇帝倡导节俭,刘贵妃认为会让自己儿子吃不饱,于是大发脾气。

但刘贵妃忘了,她的儿子毕竟也是皇帝的儿子,即使真吃不饱,说明缘由,皇帝也不会不闻不问的。

刘贵妃发动宫变,说到底还是因为自己的野心,她知道有皇后和太子在,自己和儿子只能永远屈居人下。为了得到更多的权力,所以刘贵妃铤而走险去发动宫变。

可惜刘贵妃没想过,以她的水平,就算宫变成功了,她也只能受老太后摆布,并不见得快乐。只能说,无论宫变结果怎样,对刘贵妃都不会是好结局。

有些时候,看似两个人情况相似,但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其中还是有所不同。

我是元气女文青月小牙,做娱评中的泥石流。原创不易,侵权必究。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你怎么看《知否》的刘贵妃呢?

标签: 顺水推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