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文化 >

全球快讯:清末的青岛广武军

青岛广武军(二)

在甲午战争之后清廷组建的新军之中,最为大家熟知的是武卫五军、直隶淮军和直隶练军,这些都是上万人规模的主力部队。而除此之外,当时还有两支小部队,即胶州广武军和南洋自强军。他们虽然战斗力不弱,但是人数只有两三千人。所以在历史上声名不显,部队的历史也不长。

而其中的广武军规模虽小,却先后参与了中日甲午战争和德军占领青岛两件大事,其表现却大相径庭。特别是其不战弃守青岛一事,更是直接深刻影响了历史。而探究一下背后存在的原因,则是很有必要的。


(资料图)

一、甲午战争时广武军出战

从1891年开始,广武军就奉命调防青岛,并开始修建胶州湾炮台。而在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之后,由于海军的小口径速射炮不足,广武军总兵章高元深明大义,将所属的10门53毫米40倍小口径格鲁森速射炮以及附属弹药,全部调给了海军,给定远、镇远、经远、来远、济远五艘主力舰各加装了两门,有限增强了战舰的火力。

十月进犯辽东,旅顺危机,据《盛档·甲午中日战争·《章高元致盛宣怀电》记载,朝廷急令总兵章高元奉旨率嵩武军2营,广武军4营(前营、副中、炮队左、右营),新募福字军2营共8营援辽东。广武军由淮军将领提督杨寿山统带,原广武军营官李仁党统带福字军兼管带前敌营务处。

在甲午时期参战的各军之中,章高元这8个营有6个营是老兵,而且两个炮营各有马拉的进口德制克虏伯四磅后膛钢炮16门,炮弹车8辆,车夫40名,马120匹,无论火力还是机动性都在当时的清军中名列前茅。该部唯一的缺点,是因为10门53毫米小口径速射炮被调走,导致缺乏中距离武器,一旦日军突破四磅炮的拦阻射击,进入步枪对射之后,广武军各部就不占优势了。

而该部的这一特点,在其后的战斗中表露无遗。十一月十七日至二十一日,广武军据守盖平东三十里之牵马岭,设伏迎敌,屡有斩获。对于这种有坚固阵地、强大火力的精锐清军,日军无计可施,十日后不战而退。

二、盖平之战

不过很快,日军就调集了重兵。十二月十五日(西历1895年1月10日)日军乃木旅团(就是那个杀自己人更狠的“军神”乃木希典)进攻盖平。

嵩武军和广武军守备严密,布阵于“盖平城前方大约三百公尺处,前控盖平河,据守半月形掩体”,努力防战。”在章高元的指挥下,清军士气旺盛,“精神百倍”,皆怀有“奋不顾身,誓灭此寇”之心。尤其是广武军炮营的32门大炮,炮弹如雨,使日军陷入困境。嵩武军和广武军士气旺盛,“精神百倍”,皆怀有“奋不顾身,誓灭此寇”之心(《甲午战事有关折奏史料·章高元禀》抄本),“集中炮火,发大炮、步枪,炮弹如雨”。

据《中日战争·日方记载的中日战史》记载,“我军在开阔的地面上进攻敌军,连可隐蔽身体的一草一木也没有。我军起立前进,敌军即从掩体后面射击;我军停止前进匍匐地面,敌军亦即停止射击。因地形不利于我军,处境十分困难。”

日军见对清军阵地实行中央突破不成,便改用绕攻侧翼的战术,进攻清军左翼,击败了侧置的亲庆军张光前所部的五个营,于上午七时五十分,占领了凤凰山,广武军陷入腹背受敌的窘境。

《甲午战争有关折奏史料·章高元禀》抄本记载,总兵章高元见后路被切,便令杨寿山、李仁党各率200人分队迎敌,杨寿山率200名广武军透过日军,毙敌数十名,不幸陷入重围,为炮击中牺牲。李仁党奋勇争先也,高呼杀贼,不幸“中子殒命”。此战清军共阵亡营官以上五人,哨官以下员弁死十九人,勇丁伤亡七百余名,盖平最终失守。

盖平阻击战,曾有评论:“是役也,为中日战争中第一恶战,日本军人尝称之”。对日军打击之大,确是甲午战争以来所少见,日军虽然占领了盖平,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据日本参谋本部《明治二十七八年日清战史》中公布的数字,日军“死者将校以下三十六名,伤者二百九十八名”,是日军入侵中国以来死伤较多的一次战役。而据《日清战争实记》记载,乃木希典的大衣被三颗子弹击穿,可见清军火力密度之强。

而在盖平之战后,元气大伤的广武军被调往直隶天津一带防卫,此后再无建树,到了光绪二十四年(1896),才重新调往山东青岛驻防,继续负责胶州湾防卫。而也就是在这里,广武军迎来了最后的奇耻大辱。

三、拖拖拉拉的炮台工程

据史书记载,在甲午战争中,章高元治军极严,是以广武军其“军纪风纪之佳,为各军冠”。特别是在扰民问题上,广武军简直是清军中的一股清流了——“部下不敢做违法事,虽一桃不值一文,然不私取也”。

所以在广武军驻扎青岛期间,当地出现了难得的繁荣局面。当时在青岛口(今市南区西部沿海地域)一带商旅云集,逐渐形成初具规模的市镇。

据胡存约所著《海云堂随记》记载,青岛口到1896年有商号71家,包括旅店、成衣、油坊、鞋帽店、纱布绸店、杂货店、酒馆、饭铺……沿河街上的杂货店“代写船票”,即代售船票。从当时市面的繁荣程度,也可以看出当时广武军的军纪确实不错。

不过呢,在严肃军纪之外,广武军设防胶澳的计划,却大大延后了。章高元部广武军原来只有4个营,其中一半又是炮兵,这在盖平之战中损失了700多人,其中又多是广武老兵,这部队的精气神都为之大挫。其后这元气大伤的广武军,在青岛的防御建造中就开始拖拖拉拉了。

按照清廷的原计划,胶澳地区当时要建四个炮台,分别是按照一个“至高点”,三个“海岸点”设计。其中“至高点”是青岛山炮台,三个“海岸点”是小泥洼炮台(即西岭炮台,德占时期改成团岛炮台)、太平角炮台、汇泉岬炮台。

但是这战败之后的清廷,面临着《马关条约》那2.3亿两银子的巨额配款,财政非常紧张。他们拿不出营建炮台的资金,于是就采用了“驻军自建”的办法,将士兵转职成民工来干活。而广武军的这些大老爷们,则自恃是给皇帝老儿“打过仗、流过血”的有功之臣,因此对转职成建筑工人这事儿,都有相当大的抵触情绪。所以那时候章高元所想到的办法,是抓壮丁来白干活,由士兵们来当监工。

据当地人回忆,那时青岛地区没有多少人,主要居民都集中在大小鲍岛村,而青岛山就在大小鲍岛村的中间,所以能抓到的壮丁全部都上山开山,炸石,建炮台,更可恨的是,这干活不仅没有工钱,就连吃喝也得家里送。这白干活还得自带伙食,能有劳动积极性那就怪了。所以大家伙都不积极,这炮台工程也就进行的拖拖拉拉。

所以直到1897年10月,章高元实际上只建了青岛山炮台和小泥洼炮台两处炮台,而且还没有完全完工。其余两处(太平角,汇泉岬)炮台就更惨了,全都只是规划,压根没有来的及施工。

四、德军占领青岛

而青岛这个天然良港,迅速引起了德国的注意。当时继日本之后,英国接手了原北洋水师基地威海卫。而那善于趁火打劫的沙俄,则占领了北洋舰队的维修基地的旅顺。而相比之下,自恃在“三国干涉还辽”中有功的德国,则没有捞到什么实质性的好处。而青岛炮台建设缓慢、设防空虚的现状,立刻引来了他们贪婪的目光。

在1897年11月,德国借着“巨野教案”为理由,派出远东舰队驶抵胶州湾。十一月十四日,德军大举登岸,以“演习”为名占领各制高点,并架起大炮对准总兵衙门及各处营地,并向章高元发出通牒,要他率兵撤离青岛。

而未作防备的广武军,则被完全打乱了阵脚。正转职成“监工”的他们,不仅没有在德军登陆时组织起任何抵抗,面对着金发碧眼洋人的洋枪大炮,他们也不敢“私自还击”。无法可想之下,章高元立即拍电给直隶总督王文韶和山东巡抚李秉衡:“究竟如何办理?望速示遵行”。而宝贵的时间,就在逐级请示中白白浪费了。

直到八天之后的十一月二十三日,李秉衡才回电说:奉电旨,“敌情虽横,清廷决不动兵。”到了这个时候,经过了一周的运输,上岸德军已经势大,就凭广武军这区区2000多人,那是万万打不过的。章高元深知力难抵御,又迫于朝廷不许开战之命,遂令所部暂行撤至附近的后四方村一带,后又撤退至沧口,事实上不战放弃了青岛。

在此之后,章高元又前往德军兵营谈判,并在11月25日遭德军扣押。被扣押后,他争论不屈,继以怒骂, 屡欲投海,均被德军拦住。直到12月3日,章高元被放回军营。12月17日,奉令完全撤离胶澳,退守烟台。青岛和胶州湾终于被德国所霸占。章高元虽“屡请一战,卒未由达,振跃叱咤,无可发抒,两耳由是失聪”,遂称疾去职。翌年2月被免职。1900年义和团时期又被启用,担任天津镇总兵,随之转任重庆镇总兵,后以病辞免,蛰居金陵。1912年于上海病逝,年71岁。

广武军这支精锐部队,不仅没有接着甲午战争中优异的表现,像聂士成武毅军、宋庆毅军那样快速扩张,也错过了战后大练新军的东风,反而集体转职成了建筑民工。而在这之后,他们又因为自身的懈怠,和清廷上层的“不抵抗政策”,不战放弃了青岛这个天然良港,在清末的历史上留下了不光彩的一页,可谓是可悲可叹了。

而如果假设一下,广武军战后能够得到应有的待遇,像武毅军、毅军一样扩编到30个营15000人,再加上青岛这块膏腴之地,那么德国必不能轻易犯境。而这支部队的存在,庚子国变之后,也不会变成袁世凯的武卫右军一家独大,整个历史也将随之改写了。

标签: 拖拖拉拉 乃木希典 元气大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