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文化 >

世界速读:包拯六十寿宴感叹子孙福薄相继离世,寡妇儿媳却说:你还有一儿子

一提起包拯都知道他秉公办案,是正义的化身。尤其是斩美案、狸猫换太子等经典案件一直流传至今。但是有很少人知道包青天子嗣福薄,相继失去儿子和孙子。中年经历白发人送黑发人之苦。古稀之年才知道自己还幸存一两岁儿子,甚是感激涕零。


(相关资料图)

1.子嗣福薄相继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肝肠寸断。

中国人讲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尤其是在古代传宗接代往往在十几岁的时候就会被提上日程,当然包拯也不例外。包拯的第一任妻子李氏体弱多病,婚后并没有为包拯生下一儿半女。病逝后,包拯和董氏结婚,育有一儿两女。

包拯除了擅长断案之外,他知人善任,大力推荐有志之士。伟大的诗人范仲淹、杨纮王卓等人都是他提拔的人才。

庆历新政过后,他主张严格选拔官员,提议解决冗官、冗兵问题。他秉公执法上审三宫六院、皇亲国戚,下审黎民百姓。深得百姓爱戴和宋仁宗的赏识。

因为显赫的政绩,包拯的儿子包繶得到宋仁宗的照顾,幼年时期就被封为了“太常寺太祝”。古代婚姻讲究三媒六聘,门当户对。包繶在19岁的时候,迎娶三朝宰相吕蒙的外孙女,二人婚后感情很好,并育有一子。婚后第二年包繶身染恶疾病逝。包拯承受白发人送黑发人之痛,并下定决心好好培养孙子。谁知天不遂人愿,在孙子五岁的时候不幸夭折。

接二连三的打击让包拯心灰意冷,难道包拯这一支脉注定要到这一代为止吗?自从失去孙子后包拯和董氏劝年纪轻轻的崔氏,另寻一门亲事开始新的生活,毕竟她还年轻。出身名门望族最看重的就是教养。崔氏自幼便有良好的家教,她感觉失子之痛已经让包拯一家悲伤欲绝,她再离开与伤口撒盐有何区别。他坚持守寡二十年,深受宋哲宗的感动赐予“永嘉郡君”。

2. 包拯六十岁寿宴得知还幸存一个儿子

董氏嫁给包拯的时候,带着陪嫁丫头孙氏进门。根据当时候的风俗习惯孙氏作为侍妾住在包府。谁知这个孙氏小门小户出身,脾气暴躁,时常目无尊长屡次犯错,不听劝阻。最后被一纸休书退回了娘家。

不久孙氏发现有了身孕,崔氏听说后便开始经常看望救济孙氏。孩子出生后便收养在自己房中。

达官贵族的寿辰总会宴请一些官场同僚,包拯看着宴席间嬉闹的人群,再想想自己已年过六旬,却膝下无子冷冷清清。一时间老泪纵横,感慨万千。此时儿媳崔氏不忍公婆伤心,便把养在房中的孩子抱了出来,并告诉包拯这便是他和妾室孙氏所生的孩子,担心公婆生气一直偷偷养在自己房中。

看到这个孩子,包拯就像黑夜中看到黎明一样感激涕零,高兴地抱在怀中并起名包綖。有延绵子嗣之意。

老来得子本就是一件大喜事,奈何包拯年事已高,在次子五岁的时候去世。董氏年老体弱多病无力照顾孩子,崔氏又承担起了照顾包綖的责任。

在葬礼上宋仁宗看到包拯一家生活清贫,家中陈设和他的官衔很不协调,很是触动。为了能让后代健康长大成人,皇上赏赐了包家很多贵重物品和财物,并赐予包綖太常寺太守一职。

崔氏谨记公公遗言,为包綖寻找启蒙老师,教他读书识字和做人的道理,老师把包綖的名字改为包绶。他从小勤奋好学,为人耿直很有父亲的风范。

3.子承父业清正廉洁

包绶九岁的时候董氏去世,家里一切事务都落在了崔氏身上。都说长嫂如母。在成婚的年龄,崔氏为包绶张罗完婚事。便派人找到了包绶亲生母亲的孙氏,把她接到包绶身边。让他们母子团聚。

好人有好报,包绶待崔氏如亲生母亲般。宋哲宗元年崔氏去世,包绶悲痛万分为崔氏披麻戴孝。

据资料显示,包绶一生为官清廉,在上任潭州的路上,同父亲一样身染重病不幸去世,享年四十七岁。他死后别人在他的行李中找到了四十几枚铜钱。有人猜测他生病只是一个诱因,其实是被饿死的。

他和父亲一样为官清廉,没有积蓄。他去世后家里大大小小十余口人靠文效救济度日。他去世后一直葬在黄州,直至十几年之后,包家生活条件好转,才被运回包村葬在父亲傍边,连个碑文都没有,与普通人坟墓并无异样。

包拯虽子嗣稀薄,但子承父业,几代为官可歌可叹。大家怎么看待包拯及后代的,可以一起聊聊。

标签: 亲生母亲 子承父业 感激涕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