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文化 >

热文:王朝兴衰,得之于严,失之于宽?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李晓鹏的这本《帝制与盛世》观点与普遍历史观有些出入。

一般来讲,人们对于历史的评价是以儒学为基本理念的,儒学推崇“圣君贤相”,一般来讲,明孝宗朱估樘是帝王理想形象。


(资料图片)

李晓鹏博士认为:

不一定。

李博士的历史观,带有浓厚的经济学观点。

他认为,评价一个王朝的兴衰,不仅仅要看文人学士的个人体验,更要看这段历史时期的经济发展、军事实力与民生状况。

朱估樘的个人修养确实算得上榜样,他没有三宫六院,独爱皇后一人,没有什么苛政。然而,对外,他连续惨败于鞑靼部落,他“以德服人”,奈何“小王子”却要拳头相见。文臣叶淇变法,以军粮换盐引改为折银,得利的却是叶淇背后的集团,军粮供不上,折银不知所踪,苦了屯军,苦了百姓,肥的却是一帮大臣……

谁受益,谁高兴。

大臣们松快,皇帝在他们心目中就是个好的。

老百姓呢?没有发言权,但有行动证明,连年的起义就是他们的回答。

许多人幻想过穿越,他们最想穿越到宋朝。

在他们想象中,宋朝自由开放。

李晓鹏给大家泼了一瓢冷水。

如果你是精英知识分子,穿到宋朝,没问题。过得确实倍儿滋润。

然而普通人呢?

宋朝自建国伊始,就没有完整意义上的华夏版图,对外军事战争是一塌糊涂,“积贫积弱‘是北宋和南宋基本特征。

没错,宋廷是优待文人的。如此积弱的情况下,对于武将,他们都是十分鄙视的。宋仁宗曾经想要重用狄青,那是顶住了相当的压力的,狄青在身为枢密重臣的情况下,想给自己一个老部下求情,那宰相韩植是相当蔑视的,他十分冷濙地回绝:你那部下算什么好儿郎?只有从东华门出云的状元郞才是。

文官合起伙来排挤狄青,吃饭都羞于与他同席,我们很熟悉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就曾经在排挤狄青的事上,出了一把力,最终,这个胸怀报国志的武将忧惧而死。

文官集团在宋朝,虽以中流䟗柱自居,然而他们忧的不一定是天下。《识宋》里曾经有个片断,讲过宋神宗对于变法受到的阻挠不满,神宗认为,某些大臣连变法的内容都没有弄清,只知道反对,明明对农业生产有利,于民有利,他们却视而不见。宰相文彥博曾说:陛下欲与百姓治天下,还是与士大夫治天下?

可见得,即使受过教育的士大夫,掌握了权力之后,也并非就是为百姓着想,他们想的,是他们自己,他们集团。

宋朝受到士大夫、文官集团的推崇。因为他们在宋朝活得滋润,皇帝都不一定拗得过他们。上位者如此纵容他们,当然可以得到称赞。

而普通人最好别去宋朝,且不说像狄青那样郁郁不得志。作为一个真正的普通人,自家的土地或者房产被当官的说占就占了,没有人管。而税负也是很重的,宋朝官员巨多,供奉很重,这些官员琴棋书画一流,金兵一来,束手无策,老百姓们只好原地引颈就戮……

李晓鹏对于这些一味讲究宽待大臣的皇帝颇有微词,对于汉文帝、宋仁宗、明仁宗等,他认为他们治理国家失之于宽。他们白得了一个好名声,疾苦都留给了百姓,破碎留给了江山。

相反,对于明太祖朱元璋,李博士较为推崇。

朱元璋素有”残暴“之名。

然而,李博士分析。朱元璋的残暴在于治吏。明太祖出身寒微,对于贪官污吏的仇恨根深蒂固。在他治下的"胡惟庸案”、“蓝玉案”株连甚广,起因出于治贪、肃反。种种迹象表明,在朱元璋的高压反贪政策下,胡、蓝等都有反意。很多人说,朱元璋是为了诛杀功臣。李晓鹏认为,这里面有打草搂兔子的因素,但从史实上功臣们的生卒年来看,从政敌们的生存状态来看,朱元璋并非一个睚䀝必报、心理变态的人。

明初时期,国力强国,民生安稳,经济发达。只有各级官吏,相对日子清苦。

这是严的好处。

朱元璋及其子朱棣,为大明开了一个好头,这个好头到其孙朱高炽、曾孙朱瞻基那里,有了衰败的征兆。其后的“土木堡之变”就是明证。

幸得明宪宗朱见深,力挽狂澜了一把。

李博士对朱见深十分推崇。这位皇帝的历史评价一般,甚至某些时候被称为昏君。李晓鹏认为,这是投降清朝的明朝文人的丑化。朱见深在位期间,重用太监汪直,数次打败建州女真,那可是清朝皇室的祖宗。还有一点,重用太监,这为文人不耻,不管这个太监品性与才干如何,必定要给他泼污水的,连同皇帝一起。

朱见深有铁腕,可以压制群臣,对老百姓、流民,他是宽严相济,明朝在他手里中兴。其后子孙每况愈下,失之于宽。

李晓鹏将“严”与“残暴”作了一些区分,秦始皇与隋炀帝,政太苛太急,是难以维持盛世的。

在他看来,女皇武则天能够承启“开元盛世”,与她的铁腕都有着莫大的关系。身为女性,似乎也不必“掩袖工馋”以治天下。

而汉文帝身为男性统治者,“无为而治”当真无为,无所作为。汉武帝至死无悔,当得上真男儿,是汉盛世的开创者。

读李晓鹏的这本书,对历史的认识又有了新的视角。

标签: 的情况下 农业生产 宽严相济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