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文化 >

【焦点热闻】为什么诸葛亮的历史评价如此高?除了有智慧,他还做了这些事

公元234年八月,诸葛亮在北伐途中病重,不久就病逝于军营之中。

诸葛亮去世后,他的儿子诸葛瞻继续在朝中担任官职。诸葛瞻年轻,还没有表现出有多强的理政才能,可是,蜀汉地区的人们感念诸葛亮的功德,每当朝廷颁布了好的政令,即使和诸葛瞻没关系,人们也会互相转告:“这都是诸葛侯做的呀!”所以诸葛瞻美名传扬,多少有些言过其实。

诸葛瞻因为父亲而享受美名,可见当时人们对诸葛亮的认可和怀念。其实不仅在当时,后来的一千多年时间里,历代历史学家、学者、统治者都给予诸葛亮极高的评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他的独特标签,诸葛亮成为古往今来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资料图片)

诸葛亮到底都做了什么,使他能够赢得如此高的评价呢?

1、托孤之重

公元223年,刘备病重,太子刘禅17岁。刘备特地派人把诸葛亮和李严请来,把自己的身后事托付给这两位,他嘱咐诸葛亮说道:“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将来一定能够安国定天下。如果刘禅才能相称,值得你辅佐,你就辅佐他;如果他不行,你可以自行斟酌行事。”

刘备的影视形象

《三国志·诸葛亮传》的原文是:“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刘备的话说到这个份儿上,诸葛亮只有流着眼泪答应道:“臣一定尽全力辅佐幼主,效忠贞之节,至死方休!”

诸葛亮在刘备跟前是这样承诺的,在之后长达11年的时间里,他也的确是这么做的。

诸葛亮此时的角色,称为“托孤大臣”也好,“辅政大臣”也罢,总之是一个责任很重、危险重重,而且很容易招致怨怼的角色。

有两位可以做比较的古人:霍光和王莽。

霍光曾经长期担任这个角色,结果因为独掌大权,霍光受到其他辅政大臣的陷害,如果不是他消息灵通,早就被上官桀父子害死。

霍光侥幸逃过了大臣的暗害,拥立汉宣帝上位,结果在汉宣帝看来,霍光却是个让自己“芒刺在背”的存在。

霍光好不容易混了个善终,可是在他身后,因为妻子儿女的任性,最后落了个家族被灭的命运。

霍光之后,以个人能力和功绩混成辅政大臣的还有王莽,结果,经过对年幼的君主几次废立之后,王莽最后很干脆地取而代之,自己坐上了君主宝座。

2、诸葛亮之智

历史的教训向来不是温柔如春风,而是凛冽如刀,远有霍光、王莽、近有曹操的“托名汉相,实为汉贼”,诸葛亮的角色显然很不好当:

诸葛亮的影视形象

首先,蜀汉的安定团结确实需要“托孤大臣”的存在;

其次,这个角色责任太重,权力太大,如果把握不好就容易引起君主猜忌;

第三,长期掌握大权,很容易刺激起个人野心,最后对年轻、软弱的君主“取而代之”。

有这么多历史教训和现实经验,诸葛亮在这个位置上却始终安稳如初,既没受到刘禅的猜疑,也没受到大臣的攻击,安安稳稳地掌权十来年时间。

这需要的可不仅仅是智慧。

当然,期间虽然没有大风大浪,但偶尔也会有小泥鳅鼓捣起些小风浪来。

比如同为托孤大臣的李严。

3、李严是个啥样的人?

在投奔刘备之前,李严曾经先后在刘表、刘璋手下当官,因为为人能干,刘表曾经让李严到各县任职,刘璋则任命他为成都县令。

李严的影视形象

公元213年,刘璋派李严在绵竹抵抗刘备,李严就率领部下投降了刘备,刘备任命李严为裨将军。平定成都之后,李严被任命为犍为太守、兴业将军。

李严担任犍为太守时,再次表现出他的出众才干:

公元218年,李严率领五千人马击退了数万人的盗贼队伍。

在李严治理期间,犍为郡城整修一新,楼宇壮丽成为当时全州的一景。

虽然极具才干,但是李严也有性格上的弱点,那就是他性情孤傲,很难和别人相处,他属下的官员,如杨洪、王冲等人,经常在和他争执之后或者辞职,或者叛逃。

虽然李严性格上存在弱点,但是刘备却始终很信任他,不仅提升他为汉将军,还任命为尚书令。公元223年,刘备病重之时,特地召来李严,让他和诸葛亮一起辅佐少主刘禅。

4、诸葛亮出手

曹魏和蜀汉之间的战争一直在延续。

公元231年,诸葛亮率军出祁山拒敌,让李严负责督运粮草。

当时正是初秋时节,雨水较多,粮车不好行驶,李严于是就派参军和督军告诉诸葛亮,说粮草不济,让他尽早撤军。

诸葛亮的影视形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诸葛亮知道粮草的重要作用,所以他一听到粮草供应不足之后,当即答应撤军。

可是让人没想到的是,李严听到诸葛亮退军的消息后,故意做出惊讶的样子说道:“粮草充足,为什么要退军呢?”以此为自己督办粮草不济辩解。

这样说了之后,李严还觉得力度不够,他紧接着又向刘禅上表,说“诸葛亮现在假装撤退,是想诱使敌人前来决战!”

战争非儿戏,怎么能容人信口开河?诸葛亮因为粮草跟不上不得已撤军,本来心里就很窝囊,现在又听到李严如此颠倒黑白地为自己辩解,他如何不气?于是诸葛亮把李严前前后后写给自己的书信作为真凭实据递交给刘禅,好让刘禅弄清楚事情的真伪。

书信递交上去之后,诸葛亮立刻上书弹劾李严,批评他一心只考虑个人的利益和荣誉,不适合再留在朝廷任职,然后将李严废为平民,流放到梓潼郡居住。

早在和李严共事之前,就有李严的同乡暗中提醒过诸葛亮,说李严心术不正,很有可能会制造事端。那时诸葛亮还以为两个人为了国家的共同利益可以通力合作,没想到最后却落了个这样的下场。

李严最后是个什么结局呢?他在流放中等待,一直希望诸葛亮能够再启用他,可是等了两年多一直没等来消息。234年,李严听到诸葛亮病逝的消息,他知道朝廷中再没有其他人能够给他机会了,不久就发病而死。

5、马谡

马谡曾经是诸葛亮的爱将。马谡失街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之后,他向刘禅上表,请求自贬三级,以示惩罚。

相关影视形象

那么马谡犯错误,诸葛亮到底有没有责任呢?显然是有,他犯了用人不当的错误。

马谡是马良的弟弟,马家兄弟五人都很有名气,其中以马良最有才能。诸葛亮和马良平时以兄弟相称,两个人的关系很好。马良去世以后,诸葛亮对马谡也很好。

《三国志·董刘马陈董吕传》中说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非常喜欢和马谡谈论军事,两个人常常一谈就是一整天。

和诸葛亮欣赏马谡的态度相反,刘备不大看得上马谡,临死之前他还嘱咐诸葛亮说:“马谡说话经常言过其实,这人不堪大用,你可要多加注意!”

这是刘备的临终嘱托,可是诸葛亮却没放在心上,他任命马谡为参军,平时对他很器重。

马谡能够被诸葛亮器重,也显示过他的过人之处。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军征南中,马谡一路相送,一直送出去几十里地。

诸葛亮知道这次征讨意义重大,他问马谡:“我们为这次远征准备了好几年,现在你还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马谡回答道:“南中偏远,那里的人一直不服我们,即使现在打败他们,过一段时间他们还会反叛。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所以还请您在收服人心上下功夫。”

诸葛亮听取了马谡的建议,正是在这次征讨中,他对孟获七擒七纵,从而使孟获真心归顺,使南中人心归服,之后再没有反叛。

也许正是因为马谡的这次成功,使诸葛亮更加看重马谡,认为他是可以破格使用的将才。

6、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公元228年,诸葛亮率军北伐。当时,军营之中有作战经验丰富的魏延、吴壹等老将,很多人都认为应该让这些老将做先锋,可是诸葛亮偏偏力排众议,任命马谡为先锋。

相关影视形象

马谡当先锋本来也不至于落败,可是他犯了自以为是的毛病,拒不执行诸葛亮的部署,不听从副将的劝告,结果导致了失街亭的败局。

马谡失街亭之后,诸葛亮的大军失去了落脚据点,只好退军回了汉中。

马谡打了败仗,先是因罪入狱,不久就被处决。临终之前,马谡给诸葛亮写了一封情深意重的书信,感谢诸葛亮多年的厚待之情。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然后他也没轻易饶过自己,他亲自向刘禅上表,表明自己用人不当的过错,请求自降三级。

刘禅准奏,将诸葛亮降为右将军,行丞相事。

虽然诸葛亮的惩罚并不算太重,但是以他之前的功绩、他在蜀国说一不二的身份和地位,他其实完全可以不提自己的过错,但是他并没有那么做,痛失爱将之后,他也严厉惩罚了自己。

虽然是一次错误的用人导致了一场败仗,但是却是一个好的表率。

后记

公元234年,诸葛亮率军进行第五次北伐,正是在这次北伐途中,诸葛亮病逝于军营。

虽然主帅临阵病逝,但是蜀军的撤退仍然井然有序,他们从容的表现让紧随其后的司马懿一直不敢放心大胆地追赶。

一直到蜀军远远退走之后,司马懿才敢走进蜀军留下的营垒,他在其中反复巡视、仔细察看之后,不由称赞诸葛亮道:真天下奇才也!

纵观诸葛亮辅佐刘备、刘禅的27年,虽然他最终并没有实现复兴汉室的宏图,但是却为实力薄弱的刘备谋得了三分天下,东联孙权,北敌曹操,为蜀汉赢得了几十年的安定局面。虽然诸葛亮打的胜仗不多,但是他却始终奔波在征伐的路上,的确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样的忠臣、智者,难怪他在当时就深得民心,更受到历代文人学者、甚至统治者的高度评价与极度推崇。

参考资料:《三国志·诸葛亮传》、《三国志·刘彭廖李刘魏杨传》、《三国志·董刘马陈董吕传》

图文整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 挥泪斩马谡 辅政大臣 托孤大臣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