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文化 >

话说咸阳原

作者 /  边志杰

咸阳原又叫毕郢原,因为商代封他的后裔毕程氏于此地,称为“程邑”,周武王伐纣后又将此地封于姬高,称为“毕国”,后人称之为“毕郢”。因为“程”通“郢”。《史记》曰:“文王卒于毕郢”“葬周公于毕”。《孟子》有“文王生于岐周,卒于毕郢。”从众多文史资料看,“毕”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及周公的葬地。这就是“毕郢原”之来历。还称作北莽原,传言附会说:刘邦在此斩断了蟒蛇,故有“北莽”二字之称。其实刘邦斩蟒蛇是在“芒砀山”,因汉陵在此,才有这样的附会。还有人把它称作“北莽山”。其实根本就不是山,它仅仅比渭河堤岸高了几十米,是一望无际、平平坦坦的黄土良田。但根据咸阳地名来解读,似乎称为山也能说得过去。


【资料图】

“咸”的本意是“全”和“都”的意思,咸阳即“都是阳”之意。古人曰:山之南为阳,水之北为阳,咸阳城正好在“北莽山”之南,渭河之北,山水俱阳,所以叫咸阳。如果北莽原不叫北莽山,那这个地名就无法解释了。也有人说:咸阳地处九嵕山之南,这种说法有些牵强,因为九嵕山距咸阳近百里,是黄土高原的起始点,所以还是“北莽山”恰当些。

自从汉代九位皇帝埋葬于此后,因其中汉高祖的长陵、汉惠帝的安陵、汉景帝的阳陵、汉武帝的茂陵、汉昭帝的平陵五位功业显赫的帝王陵都在咸阳原上,并且都建有陵邑,居住着各地迁徙来的富商大贾、豪强世家,他们的子弟仗着家中有钱有势,张扬着豪侠精神和少年意气,从而成了“五陵少年”特殊的群体,在社会上鼓噪一时。所以人们又将北莽原称之为五陵原。我国古代诗歌对咸阳五陵原有许多描写,如《敦煌曲子·天仙子》:“五陵原上有仙娥,携歌扇,香烂漫,留住华云一片。”李白诗:“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杜甫《秋兴》中说:“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白居易在《琵琶行》中说:“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陈上美的《咸阳怀古》赞道:“山连河水碧氤氲,瑞气东来拥圣君。秦苑有花空笑日,汉陵无主自侵云。古槐堤上莺千啭,远渚沙中鹭一群。赖有渊明同把菊,烟郊四望夕阳熏。”明时唐寅在《桃花庵歌》中说:“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描写莽原景色和历史事件的古诗不胜枚举,从这些作品中不难看出莽原深厚的文化底蕴。

那么咸阳原上到底埋了多少皇上呢?仅就咸阳市区地域而言之,有周朝的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及周赧王五座帝王陵,而周王陵的埋葬颇有讲究:周文王陵居中,周武王陵在周文王陵后几十米处,周成王陵和周康王陵分别在周文王陵前面一公里处,分左右两边,两墓之间距离也是一公里左右。这种方位安排风水学称之为“背子抱孙”之穴。周公墓在周文王陵东五百米处。周陵园占地面积约四平方公里,四周全被蓊郁的松柏覆盖,远远望去是一眼看不透的四季常青的苍翠森林。陵园建筑围在中心,以周文王陵为轴心,紧挨陵前的是雄伟的上殿;殿前两边碑廊排列着四十余座历代帝王祭祀周陵的碑碣,保存完好,有“小碑林”之称。向前延伸直至中殿;中殿前是一小广场,广场中矗立着一座高大的钟楼,檐牙高啄,勾心斗角,八角铃铛,风吹鸣响;再往前行二十多米就是前殿,屋顶瓦缝俯仰参差,屋脊卧兽飞禽昂扬,规模恢宏,气势非凡;大门距前殿约二十多米,为高大的三拱门木牌坊,中门上有风向仪,中门两侧有一副长达十八字的对联,彰显周先祖的文治武功之伟业。上联是:耿光大烈启西周表海诘戎稼穑贻谋十五世;下联是:俊德敉功崇懋飨据泾浮渭葱茏佳气万千春。陵园整个建筑美轮美奂,庄严肃穆。任何人步入陵园,都会肃然起敬。无论是旧社会还是新时代,每逢清明祭祖,国家和地方要员都要来此祭奠周陵和汉武帝及霍去病陵。史料有“咸阳祭周,曲阜祭孔”之说。文献记载:祭周始于北魏。隋唐宋元明每三年出祝文香帛,传制遣太常寺官致祭,清在文武成康陵筑祭坛,建献殿。民国期间,蒋介石、宋美龄夫妇亲来拜谒祭祀,设祭植树。这些陵园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幽美的环境氛围对当地居民影响深远。

我们再来看一下咸阳原上所埋的汉代皇上都有谁呢!依次分别为汉高祖刘邦、惠帝刘盈、景帝刘启、武帝刘彻、昭帝刘弗陵、元帝刘奭、成帝刘骜、哀帝刘欣、平帝刘衎。九座帝陵均在咸阳,连同高后吕雉的陵墓,共十座。另外,唐朝共有十八个帝王陵墓在陕西,其中八座在咸阳原上,其余在渭南市管辖的蒲城、富平境内。除此之外,周秦汉唐的陪葬墓在咸阳原上的共一千一百三十五座,全部散布在咸阳原上各个帝王陵的周围。故这里有中国金字塔之都的称谓。因为帝王陵墓高大雄伟,底部边长一般在二百四十多米,顶部边长一般在四十多米,陵高一般为四十九米左右,陵形四方体,呈覆斗形,封土体积约一万三千七百二十多立方米。远远望去,如山峰一般。所以,且不说“江南才子北方将”这句话贴切与否,但是,“咸阳原上埋皇上”这句话确是事实。

咸阳原平坦如砥,土地肥沃。这里三里一村,五里一庄,密集的村庄住着无数代辛勤耕作的农民。这里村庄的名称与其他各地有所不同,它们都与中国封建王朝事物有一定的关联,无不带着浓厚的历史色彩。如帝王村、大王村、将相村、警戒村、寄马庄、天阁村、客仕村、富阳村、上照村,还有像周陵镇、陵照村、王车村及本书将要写的成陵村等,无不打着历史的烙印。这里的人们居住在祖国版图的中心,八百里秦川之腹地,占有这片肥沃丰饶的土地而且又沾尽了帝王的风水脉气,他们对此引以为骄傲。如果提起中国的大地原点就在咸阳,那么咸阳人就在全国人面前昂首挺胸,深以自己的故乡为荣。这里的人们不管识字不识字,都能懂得一点周秦汉唐的历史知识,也能说出这里人杰地灵的诸多例子来。

北莽原地处暖温带气候,这里四季分明,风景秀丽,物产丰富,地理环境优越,很适宜人居住。这里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历史积淀深厚。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涌现出无数英雄豪杰、文人墨客。这些人不论是史学巨匠、国学大师、书画名家,还是思想家、革命家、神武的将军,都为中国历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这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铸就了莽原人特有的品格。先辈们的美好品德和高尚人格深深地渗透在这片土地里,影响着他们的后代。因此,莽原人不只是有高傲、彪悍、争强好胜的一面,他们更有团结友爱、相扶相帮、怜悯同情的可贵精神。他们信的是天下的公理,不屈服于蛮横强暴,也不畏惧强权高压。他们驱逐过驻陕军阀陈树藩,声讨并驱逐勒民种鸦片、勾结土匪、纵兵殃民、摧残教育、滥发纸币的刘振华。他们见面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远亲不如近邻”。村中若有人家盖房子或打围墙,不管关系亲疏,全村人会自动轮流帮忙。特别是遇见婚丧大事,那更是全村出动,户户出人,个个出力。

“唱(吼)一声大秦腔声声牵肠,大秦腔乡音乡情让它流淌。”秦腔是莽原人的精神食粮。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随处都能听见在田间劳动的人们嘹亮、悠扬的秦腔声。悠闲的时候、心情愉快的时候,秦腔很自然地从胸中流到口中,又从口中流向空中,飘向四面八方。

这就是莽原人!

THE END

秦汉文学

顾问:萧云儒、贾平凹、高建群

名誉主编:王海

主编:李刊

标签: 咸阳原上 文化底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