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文化 >

世界今头条!楚宪王朱季堄:选妃闹出一女二嫁丑闻,开为先王立碑颂德的先河

位于武汉市江夏区龙泉街道的龙泉山,古称灵泉山,耸立于梁子湖东北岸畔,在无边碧浪之间,逶迤崛起,顺龙盘结,群峰高耸。自古就被视为山环水绕、湖山钟秀、林泉幽穆的“福地仙壤”。

朱桢之国武昌之后,相中了这处位于武昌城东南六十余里的钟秀之地,点选灵泉山为自己的吉壌。此后龙泉山成为楚王家族的陵园所在,自昭王起,庄、宪、康、靖、端、愍、恭、贺9王均葬于此处。龙泉山楚王陵园是南中国规模最大的明代亲王家族墓地,素有“北有十三陵,南有九王寝”的说法

龙泉山


(资料图片)

这其中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是位于天马山的首封楚王朱桢之昭园。昭园外围建有城垣,城墙外左侧建有碑亭,内竖石碑一座,碑下龟趺高1.4米,碑高5米,宽1.5米。这座石碑是由他的孙子,楚藩第三代楚王朱季堄为其申请树立的。

今天我们来聊聊朱季堄这位大明第三代楚王身上的故事。

选妃闹出一女二嫁的丑闻

朱季堄(音ni),生于永乐十一年(1413年),为楚庄王朱孟烷庶长子,生母诸氏。宣德三年(1428年)三月,以永康侯徐安为正使,吏部郎中毕昌为副使,持节前往武昌,册封时年16岁的朱季堄为武陵王。

16岁的年纪在这个时代已然不小,正是男大当婚之时。故而封王之后,老爹楚王朱孟烷开始为他在藩地,也就是武昌府范围内选妃。选来选去,最终相中了时任湖广都指挥佥事鲁曾之女鲁氏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已深入日常,在古代更是如此。于婚姻一事上,哪怕是民间都必须经过三书六礼,也就是历经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六个环节,送上聘书、礼书和迎书,一对青年男女才算正式成为夫妻。

民间如此,身为大明帝国的宗室成员,结个婚手续更是繁琐。宗室在选定正室后,必须将准妻子的信息上报朝廷,经过礼部核准,降旨册封为妃(亲王、郡王)或给予诰命(将军、中尉),而后才能完婚。毕竟嫡庶问题,事涉宗室的传承体系,轻忽不得。

郡王妃冠服

在礼部看来堂堂大明亲王为自己儿子选妃,自然是斟酌再斟酌,如此这个过程中定然不会出什么纰漏,是以对楚王报上来的武陵王妃人选只走个过场就核准了。随即,册封鲁氏为武陵王妃的吉日也被排定。只等吉日一到,朱季堄便可以洞房花烛。

可就在武陵王殿下的婚事,即将走到最后一步之时,却意外出现了纰漏。

据知情人奏报,准武陵王妃鲁氏,此前已被许配给鲁曾的同僚、另一个湖广都指挥佥事穆肃之子为妻,且穆家已经下聘,也就是已走到六礼中的第四礼纳征阶段,就差找个良辰吉日迎娶回去了。

准王妃竟然一女二嫁,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一旦册封必然会令大明宗室颜面大失。恼怒不已的明宣宗为此召鲁曾赴京面圣,当面将此事说清楚。来自皇帝的威压,令鲁曾不敢隐瞒,承认了自己的确做下了一女二嫁之事

于是乎,明宣宗亲自下旨命礼部将册封事宜给停了,命武陵王朱季堄另娶,算是将这桩婚事给否了。

戊午,命行在礼部停武陵王季堄妃册礼。初,楚王孟烷奏,已选湖广都指挥佥事鲁曾女为武陵王妃,发册有日。既而,人言此女许嫁都指挥佥事穆肃为子妇,受其聘矣。上闻,召曾问之。曾不能隐。乃命停册礼,以书谕楚王曰:‘婚配,人伦之始,王化之源。彼既许人,理难发册。曾贪冒无耻,岂可玷祖宗家法,贻外人之讥?已令礼部停封册,宜为武陵王别娶。’”(《明宣宗实录》)

从蛇山眺望武汉长江大桥

此事发生在宣德七年(1432年)七月,朱季堄年已二十,就明代而言已经是大龄未婚青年,而今又因选妃闹出一女二嫁的丑闻,不得不继续过着形单影只的日子。直到正统三年(1438年)六月,才册封楚王府典簿傅凤之女傅氏为武陵王妃时年已经二十有六的朱季堄,终于等来了他作为宗王,于人生三大喜上唯一能享受的一喜。若以当时的平均寿命为参考,结婚之时朱季堄已经没几年好活了,怎一个惨字了得。

准王妃一女二嫁之事出现的实在太过离奇,事后《明实录》也没提到皇帝对鲁曾有什么惩戒。那么这场闹剧会否又是明宣宗导演的呢?毕竟在楚藩削藩一事上,明宣宗有过前科。且平江伯陈瑄以莫须有的罪名,密奏请求对楚国进行削藩时,内中有“兵强国富,他藩莫及,而卫所之官,多结为姻亲,枝连蔓引”之言。鲁曾的湖广都指挥佥事官职,符合这一条。

在阿越看来,这种可能微乎其微

郡王选妃毕竟事关宗室脸面,出了这种事他朱瞻基身为大宗,脸上也无光。真想阻止楚藩与鲁曾联姻,完全可以在楚王将信息报上来之后就进行操作,如此阻止此事的同时,也可以将影响降到最低。等礼部确定了册封日子再来做这件事,完全是在打自己的脸。

何况历史往往比小说更玄幻。明神宗时期出现过,司礼监太监冯保负责为其胞妹为永宁长公主选驸马,结果在收受贿赂后,瞒着皇帝与太后将公主下嫁给一个痨病鬼这等离谱之事。而鲁曾其人,据《明实录》所载贪弊异常,完全有可能做出这等事来。

所以这就是一起因准岳父贪图荣华富贵,而突破底限的乌龙事件,无关政治,皇帝也没有参与其中。

说个题外话,朱季堄的婚姻因准王妃一女二嫁而变得玄幻起来,更玄幻的是《明英宗实录》竟然堂而皇之的记载了他与王妃傅氏结了两次婚,一次是前文所述的正统元年(1436)闰六月,另一次为正统三年六月。好在《明宪宗实录》在记载傅氏薨逝时,对她的生平进行了简介,其中提到她受封为武陵王妃的时间为“正统戊午”,也就是1438年,才没让这件事变成一段无头公案。

黄鹤楼

更离谱的是,不止是朱季堄,正统元年闰六月“丙寅”条下,记载的当日成婚的楚藩四位郡王(朱季堄三兄弟及其九叔岳阳王),都被动与自己王妃结了两次婚。离谱到这个程度,已经不能用玄幻来言说了。

大明的忠孝贤王

正统四年(1439年)八月,楚王朱孟烷薨逝,享年58岁,朝廷赐谥曰庄。楚庄王朱孟烷与王妃邓氏并没有诞下嫡子,膝下只有四个庶子,分别为:武陵王朱季堄、黔阳王朱季埱(音chu)、东安王朱季塛(音li)和大冶王朱季堧(音ruan)。故而朱季堄虽然始终没能由郡王晋封世子,可天然就是楚王之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

正统五年四月,以建平伯高远为正使,给事中杨鼎为副使,持节册封武陵王季堄为楚王,武陵王妃傅氏为楚王妃。

朱季堄在文学上有着极高的造诣,一生著有《东平河间图赞》、《毓秀轩集》和《维藩清暇录》。《明诗纪事》引《楚纪》内容称赞朱季堄“王务学时敏,尝梦持水晶笔大书,自兹文藻焕发,诗调高旷……至今土林多诵之。”

可以说,即便抛弃他宗室亲王的身份,也是一位文学大家,单凭他自身的文学水平,就可以在明代文坛上占据一席之地。更关键的是朱季堄不仅有才,同时还是一位忠孝贤王,可以说是德才兼备。

《明诗纪事》

虽然自宣德朝起,因皇帝不许宗室赴京朝觐,宗室定期朝觐的义务已经不废而废,可名义上依然存在。因此朱季堄这位新晋楚王学习乃父,于晋封当年的八月上疏朝廷,表示打算明年正旦赴京朝觐。此举被明英宗以“跋涉艰难”婉拒,却也在皇帝心目中留下了一个好印象。

藩王既是皇家的小宗,也是本支系的大宗,故而交好皇帝,以维持良好的沟通途径外,还肩负着维护本支宗室,为他们争取利益的责任

正统五年六月,也就是朱季堄晋封楚王的次月,他四叔寿昌王朱孟焯薨逝,享年58岁。虽然朱孟焯去世时已步入老年时期,可由于长子夭折且没有留下血脉,他这一脉仅剩次子朱季㘧(音xu)一根独苗。更悲剧的是,朱季㘧生于正统三年,也就是说此时年仅3岁,远未达到10岁封王的最低条件。于是乎,由于朱孟焯的岁禄被停支,寿昌王府一下子断了收入来源,孤儿寡母顿时陷入窘境。就在此时朱季堄站出来,为他们争取到了每年五百石的养赡米,等于是提前把嗣封郡王的本色给要到了。

(正统五年十二月)庚午,楚王季堄奏:‘寿昌安僖王薨,子女四人俱未受封,无禄养赡。’上命岁给米五百石。”(《明英宗实录》)

正统六年九月,朱季堄上疏朝廷,成功为堂弟、崇阳王府镇国将军朱季(土贞)的续弦凌氏求的诰命及冠服。

正统七年五月,朱季堄的另一个堂弟,崇阳王朱孟炜的第四子镇国将军朱季坩去世,同样遇到子女无从养赡的问题。朱季堄再次出手,为他们要来了每年一百二十石的养赡米。

正统七年前后,楚庄王妃邓氏病危。邓氏作为嫡母,身份地位自然比朱季堄的生母诸氏贵重,因为在法理上,她才是朱季堄的母亲。可血脉天性会让掌权的庶子天然偏向生母,甚至帮生母欺压嫡母,连贵为皇帝的明宪宗都不能免俗,何况他人。是故大明宗室中庶子嫡母的案例并不少见。朱季堄对邓氏却极其孝顺,不仅长期衣不解带的亲自侍奉汤药,还向上天祷告表示愿以自己的命换邓氏之命。在他的精心照料下,邓氏的病有所起色。

明英宗对朱季堄这位堂叔的表现极其满意,于正统七年二月去信表彰他的孝心。

乙卯……致书楚王季堄曰:‘国家以孝为治,以正彝伦,敦风教用,图化成臻于大顺。叔,宗室懿亲,克崇孝敬。比因母妃邓氏婴疾几危,叔呼号吁天,愿以身代。躬侍汤药,不觧带者几月,母妃竟愈。以谓叔之孝诚所致,命有司具闻,叔谦抑再三。朕深嘉之。’”(《明英宗实录》)

武汉长春观

当然生老病死自有其规律在,朱季堄的孝心并没有妙手回春的功效。就在她受到明英宗表彰的当月,楚庄王妃邓氏溘然长逝。明英宗闻讯,为其辍视朝一日,如例命有司营葬事。

许是嫡母的去世让朱季堄有所感触,让他决定为两代先王做点什么。遂于当年七月上疏,请求朝廷准许他在楚昭王朱桢的昭园、楚庄王朱孟烷的庄园内立碑,以“表扬先德”。

明太祖朱元璋的孝陵,及明成祖朱棣的长陵陵区内,都树有记述其一生业绩的神功圣德碑。可在先王坟园内立碑颂德,自大明开国以来从未有过先例。上一个打算这么做的是靖江王朱佐敬朱佐敬,虽然他要颂扬的对象乃是以“恭慎守法,好学善书”著称的贤王、第二代靖江王朱赞仪,却被朝廷以没有先例为由一口回绝。

与靖江王府相比,楚藩不仅占据着太祖亲支的大义,且当朝皇帝对其感官极佳,认为“昭王、庄王世有令德,宗藩之贤,楚为首称”,而朱季堄本人也向来“恭谨茂著”,堪为“仪式宗藩”。因此明英宗认为这是“孝子慈孙当然之义”,不作二想的直接答应了他的所请,并认为朱季堄“文学迈众”,所以无需假手他人,自行撰写碑文,或口述内容让府内儒臣代写皆可。这对楚藩来说,乃是莫大的恩宠。

面对天降之喜,朱季堄并没有膨胀,反而依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恭敬的态度。毕竟立碑的目的是为颂德,以期流芳百世,若是碑文内容写的过于平淡还不如不写,若是夸大其词又很容易犯忌讳。是故朝廷虽然把撰写碑文的权力下放给了朱季堄本人,可他依然将其交还,请求朝廷赐文。经过商议,最终由翰林院执笔书写碑文,楚藩自己出资修建碑亭。

甲辰……礼部尚书胡濙等言:‘曩者楚王季堄奏欲立昭、庄二园碑。朝廷令王自述,或府中儒臣代王述。今王复言臣与本府儒官俱学浅才疏,制作不足以表扬先德,乞请名儒撰文。’上曰:‘文令翰林院代撰,碑令王自立。’”(《明英宗实录》)

阿越说

惜乎,朱季堄终究没能等到昭园和庄园碑亭完工的那一刻。碑文内容直到正统九年(1444年)七月,才撰写完毕,传送给楚藩,而朱季堄这位第三代楚王薨逝于正统八年三月初十。不过在最后岁月里,朱季堄为两座碑亭留下了《昭王碑诗》和《庄王碑诗》两首歌颂功德的四言古诗,想必其中定然寄托了他心中的遗憾。

楚昭王陵园碑亭

楚宪王朱季堄虽然在位仅仅4年,去世时年仅31岁,一生没建立什么显赫的功业,可他延续了楚藩良好的家风,上不欺君,下不虐民,团结宗亲,孝敬双亲,是当之无愧的一代贤王,故朝廷赐谥曰宪。相信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楚藩、这样的楚王,才让明英宗对楚国青睐有加,毕竟宗室之中多的是仗着特权为非作歹,让朝廷、让皇帝为其擦屁股的存在,楚藩三代亲王的表现无异于是宗室中的一股清流。所以明英宗的这种看重,也有将楚藩树立为宗室标杆,以“仪式宗藩”的目的。

故而明英宗对楚宪王朱季堄的英年早逝深表遗憾,为此还亲赐圹志,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王天性明敏,克勤问学,孝友谦恭。汉之东平、河间不是过也。”

“汉之东平、河间”,指东汉的东平宪王刘苍,和西汉的河间献王刘德。两人不仅忠君爱国,还在文学上取得了非凡成就。刘苍嗣东汉礼乐制度的制定,本身也文采翩然,比如根据《光武本纪》创作的《光武受命中兴颂》,因文辞典雅深受汉明帝喜爱。而刘德则与鲁恭王刘余一道成为古文经学的发掘者和整理者,为东汉以后古文经学的兴盛奠定了基础。故而东平、河间,是古之贤王的代表人物

明英宗将朱季堄与东平、河间类比,对他的评价之高可见一斑。事实朱季堄本人也有以东平、河间为榜样,甚至自比的小心思。《东平河间图赞》就是为赞颂刘苍、刘德而作。《题东平图》诗中有“永言蹑芳踪,千载继成宪”句,《河间图》中有“九原不可作,百世吾畴与”之言。

相关文章

楚庄王朱孟烷:陪尽小心,依然难逃被削藩的命运

楚昭王朱桢:出生就预定爵号,文武双全,第一个承认朱棣的藩王

岷宪王朱定燿:在位长达64年的太平贤王,疑似最长寿的大明亲王

沈宪王朱胤栘:一位因大宗继承人接连去世而捡了大便宜的好学亲王

肃宪王朱绅尧:“法帖之祖”的护道人,身处末世,拳拳报国

标签: 指挥佥事 镇国将军 明诗纪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