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文化 >

今日热讯:“作死之王”朱高煦真的是个蠢萌的莽夫么

明朝的官史对明成祖嫡次子汉王朱高煦的记载非常离奇对立,前期他是英勇善战的靖难功臣,后期则是为了皇位不顾一切的疯子无赖。对此那部广受好评的电视剧似乎给出了两全的解释 -- 朱高煦是个有勇无谋兼蠢萌的莽夫。


(资料图)

那么真实的朱高煦真像电视剧那样是个“作死之王”吗?

首先明成祖对朱高煦的评价是“类己”,成祖不至于会认为自己有勇无谋或者蠢萌吧?而且成祖这么说,也不是父亲对儿子的溺爱,朱高煦当得起这个评价。如果没有朱高煦,成祖别说靖难成功,可能在白沟河就凉了。

白沟河之战,成祖几为瞿能所及,高煦帅精骑数千,直前决战,斩能父子于阵。及成祖东昌之败,张玉战死,成祖只身走,适高煦引师至,击退南军。徐辉祖败燕兵于浦子口,高煦引蕃骑来。成祖大喜,曰: “吾力疲矣,儿当鼓勇再战。”高煦麾蕃骑力战,南军遂却。成祖屡濒于危而转败为功者,高煦力为多。

《明史·卷一百十八》

有些朋友认为这只能证明朱高煦有“勇”,其实这是对战争以及武将的一种误解。战争是非常复杂的活动,对于将领“谋”的要求,远远高于“勇”。

诸如行军调度、粮草分配、地形天气对作战的影响、从情报中分析甄别有用信息、作战布阵、临战指挥、针对瞬息万变的局势快速做出反应和决策等等,这里面哪一项是“勇”可以解决的?

靖难功臣邱福、朱能等对朱高煦的评价都很高而且对他也心服口服,朱高煦所展现出来的形象以及御下水平,不是光靠“勇”就可以实现的。

永乐元年正月,群臣上表请立世子朱高炽为皇太子,成祖以“今长子属当进学之时”为由拒绝。四月成祖的胞弟周王朱橚上表请立朱高炽为皇太子,成祖以“长子虽有仁厚之资,而智识未充,行业未广”为由拒绝。

虽然学海无涯,但是说二十七岁的朱高炽还在“进学之时”就有些扯了。实际原因是成祖在犹豫,是选朱高炽还是选朱高煦。皇帝无勇上不得沙场不是什么大问题,但皇帝无谋处理不好朝政就是要命的隐患了,搞不好是会断送江山的。

成祖因为自己得位不正,不得不把“遵照祖训”挂在嘴上反复宣讲,这实际上也限定了他在皇太子上的选择。因为《皇明祖训》把“立嫡立长”写得明明白白,而且朱高炽的世子身份也是明太祖亲自册封的。

虽然皇位与朱高煦无缘,但是成祖的犹豫恰恰说明至少在成祖心目里,朱高煦是有资格成为皇帝的,这也旁证了朱高煦并不是个无“谋”的蠢萌之人。

那么成祖心中有勇有谋的朱高煦,为什么在朱高炽被册封为太子后,就开始各种卖蠢作死呢?要么是他吃错了药,把脑子给吃坏了;要么就是某些人希望朱高煦被后人认为就是个无能的莽夫,不但配不上皇位还是皇朝的祸害。

关于朱高煦的卖蠢作死,主要有两个事例。

其一是他非常高调地自比“秦王李世民”,完全不顾虑他的父皇是不是愿意扮演“唐高祖李渊”这个角色。这件事情的真实样子现在已经难以考证了,但是它的起因实际上是很清晰的。

永乐三年二月,朱高煦被册封为汉王,同时成祖下旨改大宁前卫、济州卫和天策卫为汉王府三护卫。

“汉”这个封号本身就显贵,并不弱于“晋、秦、周”等,实际上还高于成祖自己的封号“燕”。而三护卫中的“天策卫”更容易让人联想,熟悉历史的应该都会想到“天策上将”李世民。除此之外,天策卫的来源也容易让人联想,它原本和锦衣卫等一样,属明朝皇帝亲卫之一。

这些成祖自然也很清楚,他这么册封本身就表达了对朱高煦的重视和宠爱,一如当年他的父亲对待他的哥哥秦王朱樉。如果不是“秦”这个封号被用掉了,朱高煦被册封为秦王也不稀奇。

因此就算朱高煦真的曾自比“秦王李世民”,那也不是他蠢萌卖傻的“自比”。

而且成祖数次北上征伐蒙古不光常带着朱高煦,还给他独立的指挥权 -- “为军锋”,一点也不担心他突然率兵尊他为“太上皇”。所以真实的历史可能和我们想的并不一样。

其二是宣德元年,朱高煦那卖蠢作死的“谋反”。但也因为过于“卖蠢作死”,不少人也认为这次谋反是不存在的。

首先关于这次“谋反”会发生的原因,支持和反对“谋反说”的双方看法是一致的 – 明仁宗驾崩的太早。

支持者认为明仁宗短时间的即位和突然驾崩,让辈分上高于皇太子朱瞻基的朱高煦野心一下又膨胀起来了,进而发动叛乱欲夺大位。

反对者则认为明仁宗并没来得及抚平永乐年间争夺皇位给皇室带来的裂痕,小一辈的宣宗并不像他的父亲那般在意亲情。而一旦被皇帝视为威胁,不论真实想法是什么,几乎都改变不了自己的结局。

换句话说,反对者认为“汉王谋反”只不过是宣宗为了除掉朱高煦而嫁祸的罪名。这种事情不要说在历史上,明朝自己就有太多实例。洪武一朝,死于太祖刀下的数十万亡魂不是大半都是想“谋逆”的乱臣贼子么?

除此之外,反对“汉王谋反说”的人还列举出以下几点旁证。

正德十四年六月,宁王朱宸濠宴请藩地官员,席间他拿出一份太后“诏书”,宣称武宗非先帝亲子,张太后密令他起兵入朝。并要求官员们当场表态,不追随他奉诏的全部处死。随后他以密诏为名传檄天下,正式举兵。

虽然宁王造反造的很失败,但是他谋反的套路是标准的。先制服地方官员控制根据地,然后“传檄天下”,解释原因并争取支持。

而朱高煦的谋反,不仅不控制藩地官员,他也没发檄文。别说他没经验,当年燕王捕杀燕京官员,誓师、檄告天下“依祖制,清君侧”,朱高煦都是实际参与者。

信不信是一回事儿,程序和步骤绝对不能少。古代做什么事都讲究“名正言顺”,造反连个檄文都不发,不是向天下人表明自己都觉得没底气么?

其次,朱高煦手头根本就没什么兵,他拿什么造反。永乐年间朱高煦就被成祖削去了两个护卫。一个护卫满打满算也就五千六百人,这能去打京师以三大营为主力的几十万明军?更重要的是朱高煦在山东没什么势力,也没什么号召力,他起兵之后也无法在短时间内扩充军队。

第三,本来兵就少,朱高煦在举兵之后也不扩大势力范围。既不南下控制南京和江南财税之地,也不攻略边上的重地济南,更别提北上直取京师了,反而是 “呆”在藩地乐安一动不动。

这是在造什么反呢?难道真的是因为“蠢萌”,觉得明宣宗召集大军准备妥当后,会率朝廷大员和明军精锐主动来降?

有的人觉得朱高煦是因为胆子小,不敢带兵出去。既然胆小害怕,为什么要选择造反这么高风险的事情呢?安稳当王爷不行么?

第四,也是最奇葩的地方。明宣宗率大军到达乐安后,行大逆的朱高煦既不逃跑也不反抗,反而麻溜的主动下跪请降了,还任由于谦这个小官斥责、羞辱自己。这样造反到底是图什么呢?是为了满足自己那不可明言的受虐欲望么?

最后,宣宗自己也露了一点“尾巴”出来。宣宗在率军亲征前,派遣司礼监宦官侯泰去过乐安。侯泰回来后,宣宗问乐安和朱高煦的情况,侯泰的回答是没啥异样。

上问其,治兵如何?对曰:无所见。

《明宣宗实录》

至于其后朱高煦被收监后,又“作死”的故意绊倒宣宗。除了是为了让人觉得“作死”而刻意“作死”,还能怎么去解释呢?反倒是宣宗的反应更让人疑惑,谋逆都可以不杀,为何被绊一下之后,不但虐杀朱高煦还要处死他全部儿子和妻妾呢?

当年太祖为了清除勋贵武将对皇朝的威胁,给蓝玉等两万多人扣上谋逆的帽子。而朱高煦谋反后,宣宗诛杀武将六百多人,流放两千多人。这两者也许有异曲同工之妙。

此后为数不多还有护卫的藩王,纷纷请求朝廷收回自己的护卫。朝廷也取消了祖制中关于宗室可以为官的规定,削藩大业至此完工。

而惨为工具的朱高煦,在宣宗的授意下,后世之人的附会下,获得了“作死之王”这个荣誉奖励。

注:《皇明祖训》中有“凡郡王子孙有文武材能堪任用者,宗人府具以名闻,朝廷考验,换授官职,其升转如常选法”的规定。

标签: 为皇太子 为由拒绝 秦王李世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