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文化 >

【环球播资讯】“装备精良、人才济济”,唐代南衙禁军实力雄厚却依旧走向消亡?

引言


(相关资料图)

强军是固国之本,尤其是在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的古代封建社会中,拥有一支实力雄厚、忠贞不二的军事队伍,是每一位皇帝得以在王朝之中站稳脚跟的关键。

(唐朝社会)

南衙禁军即唐朝社会依据历史禁军传统和皇帝自卫需要,建立的一支质量优良、战斗力十足的军事队伍。在唐朝社会中,存在“南衙禁军”和“北衙禁军”两支中央军队,南衙禁军负责守护整个长安都城,北衙军队负责皇帝生活起居之所,如陈寅恪先生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所言,前者为“卫城之军”,后者为“卫宫之军”。

(皇帝和禁军)

相对而言,南衙禁军肩负着更加强大的护国使命,需要对唐代都城内的各种安保、镇压、防御、建设事业负责,时不时担任外出讨伐叛军、佞臣的重要使命,是唐朝社会中中央政权得以稳固的重要军事基础。

一、“光禄勋、卫尉、执金吾”,唐代禁卫制度渊源

唐代南衙禁军并非空穴来风、独创之物,其军队体系具有深厚的历史传统,远在汉代时期就已经萌芽。

“军队长官亦兼民政首长,兼有文物双重身份和任务”(《编户齐民——传统政治社会结构之形成》)。在汉代以前,由于中央政权尚未形成完善体系,朝廷官员多身兼多职,没有文武之分。

汉代开始,“文官”、“武官”形成对立管理,共同指代整个朝廷政权体系,并且随着社会政治管理、军事管理制度的优化,不断将其官职进行精细化区分。

汉代官制以太尉作为整个朝廷的武官统领,下设“郎中令——光禄勋、卫尉、中尉——执金吾”,形成当时为皇家政权保驾护航的禁卫军体系。

“郎中令——光禄勋”,“掌宫殿掖门户”。这一军队负责对皇帝进行贴身随行保护,在皇宫内外贴身侍奉皇帝,非常受皇帝信任。在封建思想严密苛刻的状况下,除了太监之外的所有男性皆不可以随意出入后宫,而“郎中令”作为皇帝最信任的保镖却可以随行进出。

(唐代出征图)

汉景帝时郎中令周仁“于后宫秘戏,仁常在旁,终无所言”、“为人阴重不泄”,拥有亲密接触皇帝、出入皇宫的权利,却始终保持自身严格的纪律性,也许这就是郎中令能够长期受皇帝重用和信任的内在原因吧。

卫尉,从秦朝开始已经存在,“掌宫门卫屯兵”,主要职责就是守护皇家宫苑,维护皇宫周边治安,相当于当代社会中各个小区必备的“保安体系”。

(唐代《步辇图》)

相比于“郎中令”,卫尉职能和地位明显下降,无法像郎中令一般亲密接触最高王权统治者。张衡在《西京赋》中提到,“卫尉八屯,夜徼巡昼”。卫尉队伍不仅要在白天做好自己的宫廷门户守卫工作,而且要坚持每天晚上巡逻换岗,确保皇宫安全。

中尉,“秦官,掌徼巡京师”,同样是由秦朝延续下来的官职,负责对京城治安进行守护,“禁备盗贼”,为京城日常治安作出较大贡献。汉武帝太初元年,中尉改名为执金吾,并设立司隶校尉和八校尉,造成中尉整体职能的下降。

卫尉主要负责京城南部治安,中尉主要负责京城北部治安,所以二者又分别被称作“南军”和“北军”。汉朝时期的禁卫军规模已经比较完善,经过两晋、南北朝时期将军体系插入、鲜卑族军事管理制度渗透等演变,最终形成更加科学完备的禁卫军制度供后人延续。

二、“等级分明、内外有别”,唐代南衙禁军体制特点

汉朝为唐代禁军体系打下基础,真正系统成形则是在隋朝,唐朝禁军模式深入学习隋炀帝在位期间的禁军设置及管理模式,形成后来等级森严、能力突出的南衙禁军。

隋文帝杨坚在打败陈国、建立国家统一政权之后,积极针对国内经济、政治、军事展开深入改革。废除“六官之制”,设“中央十二府和东宫十率府”。其中“十二府”来源于西魏、北周的禁兵系统和府兵系统,大大提升府兵制在皇家禁军制度中的影响力度。

隋朝“十二府”制度到隋炀帝时期进一步优化为“十六卫府”,增强禁军军事执行力度。

大业十四年(618年),隋炀帝大败被杀,唐朝建立,由于政权创建初期依然存在多方不稳定的威胁性力量,李唐政权选择先沿用隋朝军事制度以稳固超纲。为了避免逆反情绪的激发,开国皇帝李渊还特意将此事的卫府名号沿用前朝旧称,对隋朝旧臣起到安抚军心的目的。

(唐代禁军)

经过历朝历代的不断继承和创新发展,唐代南衙禁军最终形成两大突出特点,即“等级分明”、“内外有别”。

第一,等级分明。南衙禁军下设“亲、勋、翊”三卫,“亲”卫地位最高,只有少部分官员子弟才可以勉强入职,勋和翊次之,则为普通官员子弟提供良好的入仕之道。

(唐高祖)

“有唐以来,出身入仕者,著令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书算。其次以流外入流。若以门资入仕,则先授亲、勋、翊卫。六番随文武简入选例”。

朝廷禁军并非普通平民可以企及之位,只有朝中官员之子才有资格通过自己的能力入职。

为了加强对官僚集团的掌控、收揽人心,唐朝皇帝用这种禁卫选拔方式增强自己对各官僚大臣的控制,也通过大家相互之间的权利对抗,巧妙形成政治统治事业的稳固发展态势。

第二,内外有别。“左右领军卫,掌同左右卫;左右金吾卫,掌宫中、京城巡警,烽侯、道路、水草之宜;左右兼门卫,掌诸门禁卫及门籍;......”。唐朝禁军除了金吾卫负责宫内城内安危之外,其他禁军则多分布在宫城的边缘地带,可见其“重内轻外”的基本军事布局特点。

三、“千牛卫、监门卫、金吾卫”,唐代禁军类型

“千牛卫、监门卫、金吾卫”是唐代南衙禁军体系中军事力量的主要类型,各自分工不同、入仕规则不同,形成唐朝政权的稳固之基。

(唐玄宗)

“千牛卫”,唐朝十六卫中重要军事力量之一。“千牛”本是大家用以防身的刀名,用这一名字命名其军事队伍,足以看出其重视程度。千牛卫成员多由高官贵胄子弟充任,被称为“良家子”。以良家子作为人才选拔基地,可以在为大家提供良好入仕途径的同时,帮助皇帝建构稳固的朝政体系。

(唐代宦官)

按《唐律疏议》卷二一《斗讼》所云:

“诸佐职及所统属官殴伤官长者,各减吏卒殴伤官长二等,减罪轻者加凡斗一等;死者斩”。

其中“佐职”即“诸卫将军以上,千牛府中郎将以上”。由此可见,千牛卫的军事地位堪比“将军”,不仅皇帝个人对其宠爱有加,而且其司法地位也得到一定的官方认证。

“监门卫”一词最早出现于《通典.左右兼门卫》:

“隋初有左、右监门府将军各一人”。

(武则天)

“左右监门卫大将军、将军之职,掌诸门禁卫、门籍之法”。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宫门出入人员和物品的审查,对于可疑事务进行详细查验和登记。

为了方式监门卫在任职过程中权利过于集中和膨胀,其府兵调动权利长期轮转于不同监门卫之间,大家轮流换岗,谁也无法形成自己固定的势力集团。

根据高祖太宗、高宗武后、玄宗三个执政时期特殊的禁军制度,监门卫的任职人员主要区分为元从功臣、入朝藩酋、宦官三个类别。从战功赫赫的功臣到带有强大政治背景的藩将,再到皇帝一手栽培的宦官,其监门卫人选的变化充分反映出唐朝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

“金吾卫”,由汉武帝时期“中尉”、“执金吾”演变而来,拥有深厚的历史传统,可见其军事地位的重要性。金吾卫通常以“城市警察”的身份出现,负责保护都城内老百姓和皇家眷属的安危。

“初,高祖入长安,罢隋竹使符,班银菟符,其后改为铜鱼符,以起军旅、易守长,京都留守、折冲府、捉兵镇守之所及左右金吾、宫苑总监、牧监皆给之。”

从唐高祖进京颁布全新兵符以来,金吾卫就位列其中,以保卫京城治安问题而得到皇帝的极大重视。

武则天时代,规定金吾卫服饰绣有“对豸”,以古代神话中神兽“獬豸”象征金吾卫的核心职责——明辨是非、正义执法。

结语

“无定员,皆命宗室为之,亦为武臣之赠典,大将军以下,又为武臣责降散官”(《职官考十二.将军总叙》)。唐代南衙禁军前期发展强盛,后期却因为多起军阀割据、宦官当政、朝代更迭等因素而遭到架空、甚至崩塌性损毁。唐朝末年,河南军阀朱温入主长安,以自己的心腹军队作为禁军架空原有南衙禁军体制。

(禁军图)

在朱温带领下,其他各地军阀势力纷纷自立禁军、架空中央原有禁军体系,延续多年的唐代南衙禁军十六卫体制宣告崩溃,留下空名和衙舍供被贬武官前来安身。

参考文献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编户齐民——传统政治社会结构之形成》

《西京赋》

《唐律疏议》

《斗讼》

《通典.左右兼门卫》

《职官考十二.将军总叙》

标签: 内外有别 社会结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