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新动态:清军是冷兵器部队吗?电视剧里清兵耍大刀难不成是个误会?
编者:本文作者为@张瑞水下看世界 合作作者,欧洲史学者——铁钩历史。欢迎广大历史、文博领域学者投稿。
小编曾在某平台发过一个投票,问清军是不是冷兵器部队?还是有59%的人选择了“是”: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这里笔者想公布一下这个问题的答案——清军从来都不是冷兵器部队。
看到这,是不是已经有人祭出键盘,准备在评论区大杀四方了?笔者这个结论还真不是拍脑门拍出来的。首先,清军于1644年入关,所以我们要对17世纪的世界有个概念——火枪并不是什么神器,而是军队必需品。17世纪的火绳枪,技术水平已经相当成熟,根本不是什么尖端武器。
火绳枪
那么问题来了:
清军的火器技术是如何获得的?
17世纪尖端火枪又是什么呢?
清军为何迟迟不肯大规模装配燧发枪?
清军火器技术是如何获得的?
我们知道,大清(1636—1912)前身是后金(1616—1636),1626年宁远战役之后,努尔哈赤嘎了。皇太极继位后深知宁远战役因后金军队缺少火器吃了大亏,因而他自崇德四年(1630)起大胆引进火器,放松努尔哈赤的民族高压政策,重用汉人工匠,尤其后来孔有德、尚可喜和耿仲明的加入,带来了大量明朝能掌握的相对先进一些的武器技术,使得后来的清军如虎添翼。
明代单兵火器
此后,清朝对先进武器的仿制性研发主要都依靠汉人,尤其到了清末(1840—1912)武器装备日新月异的情况下,汉人组建的湘军、淮军、北洋新军都成了清军的主力。所以清朝有防汉思维不假,但清朝若真想靠火器防汉,纯属自欺欺人。
17世纪尖端的枪械是什么呢?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一定要知道19世纪之前世界枪械发展史的三大阶段——火门枪时代、火绳枪时代、燧发枪时代。
火门枪是什么?火门枪是一种非常非常原始的火器,它的出现仅仅是作为弓弩手的辅助射击工具,根本没有淘汰任何冷兵器军种。许多火门枪射手们这样评价火门枪:“单人操作火门枪,得长出两双眼睛三只手才行!”在我国历史上,元明两朝主要称之为“火铳”,包括我们熟知的三眼铳之类的火器也都是火门枪。
接下来的阶段就是火绳枪时代了。15世纪中叶开始,火绳枪逐渐淘汰了火门枪,到了1476年,今法国土地上的勃艮第公爵“大胆的”查理部队中已经完全看不到了火门枪的踪影。我们可以把火绳枪理解为单人可操作的火枪,通常人们把经过化学处理后燃烧速度非常缓慢的麻绳挂在枪机上,扣动扳机后火绳燃烧的位置点燃火药完成击发。通俗地说,火绳枪的使用者可以独自轻松完成点火击发,根本不需要人们长两只眼睛三只手了!在整个16世纪,无论哪个国家碰上了这一高科技,都会“见异思迁”——把弩淘汰掉,装配火绳枪,法国人如此,意大利人、德意志人亦如此。
17世纪欧洲火绳枪射击演示
火绳枪从西向东逐渐传播,进入了明朝的视野。明朝在接触侵扰我国边境的倭寇之后,呈规模化地逐渐汰换了火门枪。即便如此,到了明末,明军仍装配有大量火门枪,要真正完全淘汰15世纪就已经被欧洲淘汰的火门枪,普遍学术论文认为是在18世纪——即清朝雍正皇帝执政最早期了。我们要知道,18世纪已经是燧发枪和刺刀主宰战场的时代,而清朝刚刚进入火绳枪时代。
清军火绳枪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17世纪中叶世界上最先进的枪械是燧发枪。
那么为什么清朝没有普遍装配燧发枪?
其实,不仅仅是清朝,抵制燧发枪的外国人也有不少。1598年,法国人马汉改良了燧发枪。原本机械工艺复杂,难以保养,造价成本极高的簧轮燧发枪[1],变成了工艺相对简单,成本低廉可以量产的击锤燧发枪[2],这也是我们历史爱好者在17到19世纪中叶的史料中最常见到的枪械。但是,击锤点火的可靠性并不理想,哑火率超过了10%。而且用手扣动扳机发射子弹的时候,需要使很大的劲,因而大大影响了枪支射击精度,使得许多熟练使用火绳枪的射手们并不适应。这是西方人曾经不喜欢使用燧发枪的理由,也曾是清朝不喜欢使用燧发枪的理由之一,但中西方还有更加截然不同的原因,致使人们最终选择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簧轮燧发枪
1610年,法国波旁王朝的开明君主亨利四世驾崩,此后的燧发枪发展与普及进度大大减缓,直到三十年战争(1618—1648)[3]爆发。三十年战争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武器装备、人员组织及队形训练水平最高的战争。这时候步兵主要使用的武器就是长矛和火枪。然而,在旷日持久的战争中,火绳枪的缺陷日益暴露得更加明显。
第一,火绳枪射速慢,需要对火绳有额外的操作细节,导致填装工序复杂,而燧发枪射速比火绳枪快了一倍;
第二,三十年战争当中,有许多骑兵大国参与,这些骑兵更喜欢使用燧石击发的火枪。因为在高速移动的马匹上,点燃的火绳更容易烫伤自己或马匹,惊马对于骑兵来说是致命的。而且明火容易被高速移动带来的强气流刮灭,而燧发枪就不存在这个问题;
第三,也是承接上一点,正因为燃烧着的火绳容易烫伤战友,因而火绳枪兵排列密度就会疏松一些。如果列成长矛火枪方阵,火绳枪兵与骑兵对射的时候会吃亏,因为人们站得疏松,输出的火力密度就会降低。当时欧洲大陆上的骑兵普遍装配多支燧发手枪,如果在近距离向步兵阵地倾泄火力,那么单位步兵射速要比单位骑兵射速慢得多。
在三十年战争中,人们发现使用威力比冷兵器大,训练周期短的燧发枪兵成本更低,反而那些精于近战的冷兵器部队的训练周期很长,成本大大增加,再加上燧发枪射速大大提高,因而步兵与步兵之间近距离搏杀的情况越来越少,最终导致长矛兵的比例越来越低。
总结一下,三十年战争是旷日持久、综合国力相近、代表当时世界一流装备和训练水平的战争,因而各国需要精打细算,要在各个方面尽量赶超敌人!反观1840年之前,自从1681年收复台湾之后,虽然使用火绳枪的清军遇到过很多装配燧发枪的敌人,但是清军使用多排纵深的火绳枪交替射击,弥补了自身装备的落后,说白了就是用人数碾压导致火力强于人数稀少的敌人。清军并没有与真正的列强正规军作战,清朝的敌人们都被清朝使用钞能力碾压了。
为何在这个阶段,清军没有遇到那么强大的敌人?纵观我国近代史,清军早期遇到的列强无非是两个方向过来的:第一是远洋过来的,比如英国人和法国人;第二是接壤的,即沙皇俄国。日本是后崛起的,暂时不算。
首先,远洋作战是非常消耗资金的。比如你本土可以维持一万正规军,那么想在远洋作战,同样的资金可能只够派出不到一千人。在18世纪,英国人在印度的“大后方”并不稳定,到了拿破仑战争(1803—1815)早期,也就是1804年之前,英国早已征服了迈索尔,而且打完了第二次马拉塔战争[4],此时印度只剩下了英国势力,包括英国的傀儡政府,印度境内再无人与英国叫板,直到1849年3月,英国人才完全征服印度。
1808年,中英两国爆发了第二次澳门危机[5],但此时英国人的大部分精力被牵扯在拿破仑战争(1803—1815)之中,并没有投入多少资源去与清军对抗。清军开炮还击,英军伤亡仅3人就退却了。英军退却后,嘉庆皇帝认为:“该夷兵遇官兵开炮,并不敢稍有抗拒……是该夷兵畏慑天威,无他伎俩”。这滋生了朝廷对英军的轻视,为1840年清军的战败埋下了祸根。
那么我们是否遇到了沙皇俄国的正规军呢?其实并没有。清朝在17世纪入主中原后,就一直与沙皇俄国冲突不断,但这时候清军根本不可能接触沙皇俄国的正规军。首先,1654年,当时东欧霸主波兰共和国与沙皇俄国因乌克兰问题爆发了长达13年的俄波战争[6],双方筋疲力竭才肯停战。紧接着就是1676年第一次俄土战争,打到1681年。再接下来就是1695年加入大土耳其战争[7],到1699年结束,气还没喘匀呢。 1700年就爆发了大北方战争[8],一直打到了1721年。
1721年之前的沙皇俄国,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欧洲第一梯队的军事强国。南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势力没有退出东欧,北面在三十年战争(1618—1648)走向极盛时代的瑞典王国虎视眈眈,西面还有前东欧霸主,曾经攻陷过莫斯科的波兰共和国。沙皇俄国自顾不暇,根本不会把精锐部队派到寒冷的西伯利亚。
1721年的俄罗斯帝国领土
沙皇俄国强大起来之后,也并没有与清朝发生直接冲突,毕竟清朝经济体量太大,沙俄无法与清朝对耗。要知道,俄国可是对耗专家。对此我们可以参考拿破仑战争(1803—1815)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伟大的卫国战争(1941—1945)。当然,沙皇俄国也把燧发枪拿去给清朝的敌人使用,例如历次准噶尔叛乱。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清军将领福康安对马嘎尔尼访华(1793)时带来的燧发枪不屑一顾,因为使用燧发枪的敌人他见识了不少,不还是被清军打败了?这也证明了另外一件事:旧式军队没有配合近代化的指挥和训练模式,仅仅是嫁接了先进武器也发挥不出最大的效果。
当清军装配了先进的武器装备后又如何?在洋务运动期间,清军也同样嫁接了不少舶来的先进武器装备,但仍然打不赢战斗。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洋鬼子们看到了那么多被清军丢弃的武器装备,感叹自己一时间根本运不走。从军事角度来看,清军仅有先进的武器装备,但没有深刻地学习到西方先进的军事制度,没有常年与列强正规军作战的战斗经验,更没有完备的军工生产线。
反观在14年抗日战争中浴血奋战的官兵们,使用低劣落后的武器装备,在吃不饱穿不暖的条件下与强大的日军拼命,用血肉筑起牢固的长城,是因为我们的爱国主义意识形态彻底地觉醒了,主动地挥洒热血,拿起手中的武器将侵略者赶出中国,而不是被动地被朝廷指挥去作战!
同样的启发在生活中也是随处可见,有一句话叫做:“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位尊”、“谋大”和“任重”其实并不能长期保持你的优势位置,就像清军嫁接先进的武器装备也仅仅是表面上强大而已。我们只有优化内在,提升自我认知层次,选择正确的方向,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好了,这一期我们就先讲到这里啦,欢迎大家关注@张瑞水下看世界,我是合作作者铁钩历史,也希望大家多给我们品评与指正,帮我们转发、评论、点赞呦,我们下一期再见啦!
本文注释和主要参考:
簧轮燧发枪,原理跟今日的打火机类似,有一个铁制的转轮,使用弹簧驱动旋转,让有粗糙纹路的轮面跟一片黄铁矿石摩擦而产生火花。。
击锤燧发枪,在簧轮枪的基础上改进而成,取掉了发条钢轮,在击锤的钳口上夹一块燧石,传火孔边设有一击砧,射击时,扣引扳机,在弹簧的作用下,将燧石重重地打在火门边上,冒出火星,引燃火药击发。
三十年战争,是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战演变而成的一次大规模的欧洲国家混战,也是历史上第一次全欧洲大战,战争以哈布斯堡王朝战败并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而告结束。
第二次马拉塔战争,英国为了削弱马拉塔人的力量和进一步扫清对印度实行殖民掠夺的道路而插手马拉塔各王公的内讧所引起的战争,最终以英国人的胜利而告终。
第二次澳门危机,由于拿破仑入侵伊比利亚半岛,葡萄牙王室出逃巴西,英军遂趁机攻占葡萄牙租借于我国的澳门,后由于贸易断绝、补给中断、清军集结重兵等因素,英军最终撤出占领区。
俄波战争,俄国利用赫梅尔尼茨基起义对波兰发动的兼并乌克兰的战争。俄波战争以乌克兰被俄、波两国瓜分而告终。
大土耳其战争,也称神圣联盟战争,是指奥斯曼帝国与多个加入神圣联盟的欧洲国家之间一系列的冲突。这场战争以奥斯曼帝国的失败告终,帝国失去大部分中欧地区的领土。
大北方战争,又称为第三次北方战争,是俄罗斯帝国为了夺取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及与瑞典王国争霸的战争。俄罗斯帝国从此称霸波罗的海,而瑞典则自此衰落,从欧洲列强的名单上消失。
罗琨.《中国军事通史(第十六卷)》[M].北京: 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
方连庆,王炳元,刘金质.《国际关系史(近代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尼古拉·梁赞诺夫斯基,马克·斯坦伯格.《俄罗斯史》[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约翰·弗雷德里克·查尔斯·富勒.《西洋世界军事史》[M].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宗泽亚.《清日战争》[M].北京: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
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第五卷)》[M].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