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文化 >

当前通讯!建立金国的女真和清朝的满族同出一源

众所周知,宋朝时期金国强大起来灭了辽国和北宋,后来被蒙古所灭。而金国是由女真族建立的。到了明朝末年,女真族又在努尔哈赤领导下建立了后金,到崇祯九年(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改族名为满洲。也就是说清朝也是由女真建立的。可是关于这两个女真到底是不是一个民族一直有所争议,其实二者可以说是同出一源,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金国是清朝女真人的祖先。


【资料图】

女真溯源

女真作为族称,始见于宋代文献。 汉文文献中有不同的写法,如虑真、朱先、朱理真、诸申等都是同音的异写。元明清文献中多写作“女直”,这是源于避讳,因为辽兴宗的名字为耶律宗真,所以讳“真”字作“直”。宋人记载,女真是契丹人对肃慎的称呼。女真是肃慎的汉字异写,应该说无异议。

肃慎是我国东北地区的古老族属。 先秦、两汉文献又写作息慎、稷慎。 自虞舜时起,历夏、商、周,一直同中原保持密切联系。

汉代至三国,肃慎又称挹娄。 据文献记载:挹娄东滨大海,西接寇漫汗国(即乌桓),南邻北沃沮(即图们江流域)和不咸山(即长白山),北极弱水(即黑龙江)的广阔地带。挹娄人依山傍水而居。善射猎,“弓长四尺,力如弩。矢用梏,长一尺八寸,青石为镞,镞皆施毒,中人即死”。说明狩猎在挹娄人的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汉初以来,挹娄臣服于汉朝属国夫馀(今吉林农安一带),隶汉玄菟郡管辖。后来因不堪忍受夫馀的压迫,多次反抗,于曹魏时摆脱夫馀的统治而自立。所谓“夫馀数伐之,卒不能服"。青龙四年(236年),挹娄直接同中原王朝建立联系,向魏明帝“贡楛矢”。景元三年(262年),又向魏元帝进献弓箭、貂皮等特产,受到元帝隆重接见。两晋时期,挹娄曾多次“朝贡”楛矢石砮等物。挹娄所居之地盛产“赤玉好貂”,闻名遐迩的“挹娄貂”是入贡的珍品,曾一次就向中原贡献“貂皮四百枚”。

南北朝时,挹娄又称勿吉。勿吉乃女真语“窝集”之音转,为“森林”之意。据《北史·勿吉传》记载:勿吉有七部,即粟末、伯咄、安车骨、拂涅、号室、黑水、白山等,大致居住在今牡丹江、松花江、黑龙江下游、长白山一带,其中心地区在粟末江(今第二松花江)中部。

可见勿吉此时已向南迁移,占据了原夫馀族活动的部分地区。勿吉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分裂割据、王朝更迭频繁的时代,但勿吉和中原始终保持着朝贡关系。大明三年(459年),勿吉派使者向南朝宋孝武帝刘骏贡献“楛矢石砮”。与此同时,勿吉与北朝的北魏关系也很密切,贡使络绎不绝。北魏孝文帝时,勿吉派遣乙力支来朝贡,向孝文帝报告勿吉和邻近部落的矛盾。孝文帝指示说:“宜共合顺,勿相侵扰”。从中反映出勿吉与中原的密切关系。

隋朝时,勿吉又称靺鞨。靺鞨的名称,最早见于文献记载是在北齐时。据《北齐书》记载:北齐武成帝河清二年(563年),“是岁室韦、库莫奚、靺鞨、契丹,并遣使朝贡”。以后靺鞨之名,多见于各种史书。 靺鞨之音近似勿吉,勿吉的古音即读mo he,靺鞨是勿吉的音转没有疑义。其语源都是来源于肃慎语wo ji(窝集)。

窝集乃丛林之义。靺鞨是在肃慎故地发展起来的,其社会状况自然有地域的传承性。靺鞨七部由勿吉七部发展而来,各部互不相属,分布地区社会发展不平衡。居于第二松花江流域的靺鞨各部,多事农耕,兼营渔猎畜牧,并且“悦中国风俗”,与中原接触较多。隋文帝开皇年间,靺鞨多次“相率遣使贡献”,隋文帝得知靺鞨“与契丹相接,每相劫掠”,便对来者云:“宜各守境土,岂不安乐,何为辄相攻击”。靺鞨使者欣然听之,隋文帝因此“厚劳之”。

唐朝靺鞨与中原王朝的关系进入了新时期。最初靺鞨各部“各自有长,不相统一”,分为粟末、伯咄、安车骨、拂涅、号室、白山、黑水七部。至7世纪中叶,各部分别归附,形成了两个大的部落联盟:一个是以黑水靺鞨各部组成的部落联盟;一个是以粟末靺鞨为主体的渤海部落联盟。黑水靺鞨“最处北方,尤称劲健”。其地域大致是,东北到黑龙江口、库页岛,北至鄂霍次克海,南接渤海,西抵室韦,中心地区在今松花江口到乌苏里江口一带。文献记载女真出自黑水靺鞨。唐代的黑水靺鞨是以黑水部为最强的诸多部落的群体称呼。

李隆基

贞观十四年(640年),唐朝在黑水靺鞨地区建立“黑水州”行政机构。开元十年(722年),唐朝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汇合处一带设置勃利州,任命当地靺鞨首领倪属利稽为勃利州刺史。开元十四年(726年),增设黑水都督府,任当地首领为都督、刺史等职。开元十六年(728年),唐玄宗授黑水都督为云麾将军兼领黑水经略使。与此同时,黑水靺鞨首领也数次来长安“朝贡”,中原始从黑水部来使口中得知有女真。后唐同光三年(925年),“黑水、女真皆遣使朝贡”。

显然,这里的女真和黑水不是一部,但又同属黑水靺鞨。渤海灭亡前,女真同黑水靺鞨的兀儿部、胡独鹿部同时遣使“来朝”。

肃慎有故地在渤海境内,黑水靺鞨中之女真部在五代时已与中原发生密切联系。由此可见,女真与肃慎一脉相承。契丹建国后,渤海遗民逃散或南迁,黑水靺鞨各部南下填充其故地,女真部最先为契丹人所知,于是以女真泛作黑水靺鞨之代称而出现在史籍上。

女真人建立金国

契丹建国大辽,辽国对东北的女真十分重视,把女真分成两部分,开原以南称“熟女真”,开原以北称为“生女真”。“熟女真”在今辽东和内蒙古地区,隶属辽国南枢密院下属的东京道管辖,设置州县,编入民籍,这部分女真很快就被融合了。散居在松花江中游和牡丹江下游以北至黑龙江下游一带的“生女真”,“地方千余里,户口十万余……散居山谷间,依旧界外野处,自推雄豪酋长,小者千户,大者数千户”。他们隶属辽国北枢密院所属的东北路统军司、黄龙府兵马都部署司、咸州汤河兵马司管理,各部经常向辽纳贡,进献马匹、貂皮、东珠、砂金、人参等名贵土产。

渤海遗民的逃散和迁徙给女真的南徙提供了空间。散居东边的各部女真溯乌苏里江和沿日本海岸南下到朝鲜半岛的东北部、长白山东麓、图们江流域和鸭绿江流域,邻接高丽,这就是《高丽史》上所称之东女真和西女真。

《高丽史》上称居住在高丽东北方的女真人为东女真或东北女真。“东女真”之称始见《高丽史·定宗世家》二年(948年,辽世宗天禄二年)九月条:“东女真大匡苏盖等来献马七百匹及方物”。 西女真指居住在高丽西北方的女真人。“西女真”之称始见《高丽史·显宗世家》八年(1107年,辽圣宗开泰六年)八月壬辰条:“西女真揩信擒契丹东京崇圣寺僧道尊来。

西边各部女真进入第一松花江以南,沿牡丹江、绥芬河、阿什河等松花江支流居住,是以完颜部为中心的生女真,后来成为统一女真各部,建立金国的核心。

耶律阿保机

到11世纪初,女真人继续南移,迁徙到今农安县一带的称为黄龙府女真,迁徙到辉发河流域的称为回跋部女真。另外,在契丹建国之初,有一部分女真人被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强迁到辽阳以南地区。史载:“阿保机虑女真为患,乃请其强宗大姓数千户,移置辽阳以南,以分其势,使不得相通。迁人辽阳著籍者曰合苏款,所谓熟女真是也。” 合苏款女真是熟女真的主要部分,并非熟女真都是合苏款女真。

填充到渤海故地的女真与渤海的社会经济发展没有继承关系,而是在其自身原来较低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向前发展。南迁后受汉族、契丹族以及高丽族的经济、文化的影响发展较快。

而这种变化是以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为前提的。这期间,女真社会不仅大量地从汉族、契丹、高丽等邻近地区输入铁器,而且还学会了冶铁。铁农具的广泛使用,促进了农耕的发展。至12世纪初,契丹统治下的女真人终于到达了“文明的门槛”。

辽天庆四年(1114年),阿骨打兴兵伐辽,辽兵大败。翌年,阿骨打称帝,国号大金,定都上京(今黑龙江阿城),这是满族先世继渤海之后建立的第二个地方政权,标志着女真人统一的民族共同体的第一次形成。

金天会三年(1125年),金灭辽后,兴师南下攻宋。翌年,金灭北宋。金皇统元年(1141年),金与南宋签订了“绍兴和议”,以淮河为宋金的分界线。贞元元年(1153年),金迁都燕京(今北京),以对南宋和西夏采取防御及攻势。为了加强和巩固对新占领的华北地区的统治,便于学习汉制,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制度和各级官制都进行了改革,随之又不断地将猛安谋克户大批迁入关内。

金国将女真人编为猛安谋克。其最初为女真人的狩猎组织,随着战争的需要成为军事组织,进而发展为军政合一的社会组织。随着猛安谋克的普遍组成,原来的氏族部落组织就逐渐消失在猛安谋克之中了。

从金国初年起,统治者就不断地将猛安谋克户大批迁入新征服的地区。如金兵取辽的沈州(今沈阳)、东京(今辽阳),就将大批女真猛安谋克户迁入今辽宁省境内。金太宗天会十一年(1133年),将几万人的猛安谋克户迁到燕山以南、淮陇以北。

完颜亮

贞元元年(1153年),海陵王迁都燕京,又将留在上京的宗室将相亲属南迁到山东、北京、河间等地,授给迁来的猛安谋克户。

迁居中原的猛安谋克户开始并非同汉族杂居,其后插花居住,天长日久,女真人户受广大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影响,改变了原来的社会经济生活,完全转为农业生产,同留居东北的女真人有了明显的差别。金国的政治、经济中心虽然南移,但对留居东北的女真人也加强了管理。

金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以东,分别设置了蒲与路、合懒路、恤品路,胡里改路。据《金史·地理志》记载:“金之壤地封疆,东极吉里迷、兀的改诸野人之境,北至蒲与路之北千余里,火鲁火疃谋克地区为边。”女真人户的南迁,造成金在东北故土的人口锐减,金政府不得不将在经济上还很落后,渔猎经济成分比重很大的,居住在边远地区的女真人户迁来填补。如将居住在绥芬河流域的速频人、松花江下游的原五国部人迁到上京一带。

金国末年,留居东北的女真人,由于蒲鲜万奴的叛金自立、败退而随之东奔,在蒙古灭蒲鲜万奴的东夏国时,东奔的女真人分布在濒临鄂霍次克海和日本海的山岳地带,受蒙古人统治,又恢复了过去的因部而居,蒙古对之也就“因俗而治”。天兴三年(1234年)蒙古灭金,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灭南宋,至此结束了五代以来宋、辽、夏、金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出现了统一的元王朝。

建立清朝的女真人

元朝继金统治东北的女真人,在这里设置多层次的统治机构分而治之。统治女真的机构主要有:开元路总管府管辖居住在原来金上京路各地的女真人;合兰府水达达路总管府管辖居住在今绥芬河和图们江流域的女真人。元朝还在松花江下游设立斡朵怜、胡里改、桃温、脱斡怜、孛苦江等五个万户府,统治居住在这一地区的女真人。

元朝又在黑龙江下游奴儿干特设东征元帅府,管理特殊地区和库页岛。居住在绥芬河、图们江和松花江下游的女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到元代,他们还“各仍旧俗,无市井城郭,逐水草而居,以射猎为业”。元朝对女真各部采取“设官牧民,随俗而治”的管理方式,并向女真人征收赋税。

据《元史·地理志》记载:合兰府水达达等路向元廷交纳赋税“钱粮户数二万九百六”。一般征收实物,如貂皮、皮革,海东青等土特产品。元朝统治下的女真人随着金国的灭亡,在金国时形成的统一的民族共同体也随之消失了,女真人户“各仍旧俗”,过着部落生活。各部之间缺乏联系,没有共同的经济生活,只是有共同语言,共同生活习俗的群体。女真民族发展史上呈现了一次曲折,需要由残存的女真部落再走一次民族形成的“重复”的历史过程。

元朝末年,女真各部不堪元朝的民族压迫和苛索繁征,纷纷反元。元朝虽然暂时将女真的起义残酷地镇压下去,但是不久中原各族人民的大起义风暴彻底摧毁了元朝的统治。元末明初,女真人居住和活动的地区,“东濒海,西接兀良哈,南邻朝鲜,北至奴儿干 、北海"。

当元朝在东北的统治势力已逐渐消亡,明朝的势力尚未全部到达之际,女真各部有较大的迁徙,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居住在松花江下游今依兰一带的斡朵里部和胡里改部,南迁到绥芬河流域和图们江两岸、朝鲜半岛,在北起黑龙江下游奴儿十地方,南到朝鲜半岛东北部,形成了几个比较集中的居住区。

明朝将女真分为三大系统,即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建州女真,因明朝招抚建州卫而得名。原住依兰附近的斡朵里部、胡里改部和原住穆棱河流域的毛怜部,明初迁徙到绥芬河下游、图们江、珲春河流域,“事耕纴,居处饮食有华风”。

永乐末年到正统初年,各部先后迁到浑河上游的支流苏子河(今新宾一带),其居地西近辽东各卫所,南隔鸭绿江与朝鲜接近,受汉族和朝鲜经济、文化的影响较大,是明代女真各部中最先进的部分。

海西女真居住在嫩江以东到倭肯河的松花江及其各支流的沿岸,松花江在元、明两代又称海西江,因而统称之曰海西女真。海西女真“略事耕种”,“言语居处与建州类”,居山岳地带的“倚山作窟”,滨水而居者“有室庐”。正统以后,他们逐渐南迁,到嘉靖年间,迁徙到吉林附近的松花江沿岸、辉发河流域,靠近开原,为扈伦四部。

野人女真主要指乌苏里江以东、沿日本海的建州女真南迁后,填补于绥芬河、珲春河一带的女真人。明代文献上称之为“七姓野人”,朝鲜文献上为“深处兀狄哈”。因为他们居于“僻远”之地,朝贡“无常期”,经济、文化比较落后,明廷将其单列,称之为“野人”女真。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努尔哈赤就出生在建州女真苏克苏浒部赫图阿拉。

标签: 猛安谋克 女真各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