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文化 >

天天快看点丨荆轲刺秦王的背后:李牧击败秦军,却致樊於期父母宗族被屠戮?

年少时,燕国太子丹曾在赵国做人质。恰好嬴政当时也还没回国,两人便玩在了一起,成为儿时的玩伴。虽然都是人质,奈何命运不同。后来,嬴政一举成为“超级大国”秦国之主,太子丹则继续当太子,还来到秦国作人质。原以为,凭借两人儿时的交情,秦王嬴政能善待自己。可不想,当上秦王的嬴政身边多得是服侍之人,早就忘记了儿时的交情。因此,太子丹并没能受到优待,反倒是遭受了些许屈辱。一时气极,太子丹就私自逃回了燕国。


(资料图片)

此时的秦国,已经是独步天下,隐隐有吞并六国之势。秦兵甚至已抵达易水边,随时都可能进攻燕国。

太子丹原本就对嬴政有旧怨,现在秦军的威胁又近在咫尺,心里涌现出一股莫名的恨意。于是,他找来太傅鞫(jū)武商议:“燕、秦二国现在是势不两立,希望能得到太傅图谋秦国的计策。”

身为太傅,鞫武太了解太子丹了,他这是对秦王嬴政有旧怨,想兵行险招。所以,他赶紧劝说道:“秦国土地遍布天下,韩、魏、赵三国已深受其威胁。不过,易水以北的形势暂时还未有变化,何必因为旧日被羞辱的怨恨,来触动秦王的逆鳞呢?”

太子丹知道,太傅是在劝自己不要太冲动,以招祸患。可秦国威胁已近在咫尺,于是太子丹又继续问:“那该从何着手来与秦国对抗呢?”

这是一个重大问题,鞫武深感无法轻易地给出答案,便说:“请您先回去,让我再考虑一下。”

可还等鞫武想出万全之策,意外就突然发生了:一位秦国将领樊於期逃到了燕国,太子丹不顾一切地收留了他。

鞫武听说后,赶紧劝谏道:“不能收留他!秦王暴虐,对燕国更是久怀仇恨,足以让人胆战心惊,更何况樊将军还逃到了这里!这就是把肉扔到了饿虎经过的小路上,灾祸必将到来!就算是管仲、晏婴在世,也挽回不了局势。希望太子您赶紧派樊将军去匈奴,不要给秦国攻打燕国的借口。请您先向西与三晋定约,向南联合齐、楚二国,向北向匈奴议和,然后才能做下一步打算!”

一位逃跑的秦将,却让鞫武如此紧张——樊於期究竟是什么人?

虽然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天下闻名,可故事中的樊於期是什么来头,却有些模糊不清。

燕人都称樊于期为“将军”,可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秦国历次征战的武将都有列出来,却唯独不见樊於期。那么,他究竟是谁?

不过,逃到燕国后,樊於期身上的疑点却越来越多了。

后来,因为太子丹复仇心切,鞫武无力阻挡,只能将燕国奇人田光介绍了他。经田光推荐,太子丹又认识了侠客荆轲。在筹备了一段时间后,太子丹就计划刺杀秦王嬴政。

为此,太子丹慎重地请荆轲出山,荆轲答道:“即便是太子不说,下臣也要请求行动了。可下臣这么去秦国,手上没有让秦王相信的凭证,那么他就不会亲近下臣。现在秦王悬赏黄金千金、封邑万户来捉拿樊将军。如果能得到樊将军首级和燕国督亢(今河北涿州市东)地图来献给秦王,秦王就一定会接见我,那么下臣就有报答太子的机会!”

听到这,太子丹却瞬间犹豫了:“樊将军是因为走投无路才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私事去伤害忠诚士人之心。希望您再想想其它办法!”

看出太子不忍心,荆轲便私下找到樊於期,对他说:“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残酷无比。您的父母、宗族都被杀戮殆尽,现在还以黄金千金、万户封邑来悬赏您的首级,您准备怎么办?”

樊於期仰天长叹,瞬间就泪流满面:“每当我想到这些,常常痛恨到骨髓,却又想不到复仇的办法!”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父母宗族都受自己拖累而亡,这些日子樊于期心里的无奈与痛楚,旁人怎么体会得到?

见樊於期这样,荆轲顺势就说:“现在我有一句话,可以解除燕国的祸患,又能报将军大仇,您认为怎样?”

听荆轲这么说,樊於期仿佛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忙问:“那该怎么办呢?”

“希望能够得到您的首级献给秦国,秦王一定会高兴地接见我。那时我就能左手拉着他的衣袖,右手拿匕首刺进他的胸膛,将军的大仇就可得报,燕国的耻辱也可雪清。将军能做到吗?”

还没等荆轲反应过来,樊於期已脱下半边衣服,握紧自己手腕,说:“这是下臣日夜咬牙切齿想做的事情,今天才听到您的指教!”说完,马上自刎而死!

虽然樊於期逃出了生天,可整个家族因自己而惨遭杀戮的悲剧,令他呆在燕国也是生不如死。现在听荆轲说有机会替自己复仇,樊於期这才毫不犹豫地献出了自己生命!

不过,此时对樊於期的最大疑惑也就悄然而生:如果樊于期在秦国默默无闻,那他又怎么会得罪秦王,以致“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还被秦人悬赏千金、封邑万户来求得他首级?

或许,一场秦、赵之间的战争能解答这个疑惑。

公元前234年,秦国派军攻打赵国平阳(今河北临漳县),杀死了赵将户辄,斩首十万。次年,秦军继续攻打赵国,又攻克了赤丽(应该在宜安附近)、宜安(今河北石家庄市东南)。面对强大的秦军,赵国派出了名将李牧前往抵抗。结果,李牧率领赵军与秦军在肥下(今河北石家庄市藁城区西七里)遭遇,大胜秦军。

此战过后,李牧被封为武安君。

李牧是赵国晚期时,唯一能抵挡秦军的将领。能在此时屡屡战胜强大的秦军,虽然不易,但以李牧的能力来说,也不算是意外。

可肥下之战,却有一点令人意外:《史记》中提及此战,说李牧赶跑了秦军主将;可《战国策》提到此战,却说李牧杀死了秦军主将。那么秦军主将究竟是逃走了,还是被杀了?

之所以这么关注这位秦军主将的结局,全都因为他的名字——桓齮(yī)。桓齮、樊於期(jī),这两个名字发音极其相似,会不会是同一人?

秦始皇十年(公元前237年)时,桓齮被任命为将军。此后,桓齮就多次与名将王翦、杨端和等等合作,参与秦国的多次东扩战争。此后,桓齮多次取得战功,最为突出的莫过于平阳之战:杀死赵将户辄,并斩首十万!可惜的是,平阳一战次年,桓齮就在肥下之战中败了名将李牧。从此后,桓齮就不再见于史料,而燕国却突然出现了一位名叫樊於期的逃亡秦将。

由此,杨宽先生认为,樊於期就是桓齮,因战败而遭秦王灭族,被迫逃燕后,而被后人误称为“樊於期”。

然而,这种说法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同。

在秦国,战败不一定获罪。邯郸战败后,像王陵、王龁等人,就没有被问罪,还在秦国继续领兵打战。为什么桓齮战败后会获罪,还被秦人灭族?更何况,《战国策》称桓齮战败后被李牧所杀——人既然已经死了,还怎么会参与秦国东扩的征战?

从姓氏源头上来说,“樊於期”就是“桓齮”的可能性也较小。春秋战国时代,桓氏最出名的是宋桓公后裔,曾经想杀死孔子的桓魋就是其后人。桓齮可能是宋国桓氏后人,在秦始皇时代入秦为将。在两周,樊姓最出名的无疑是周宣王的冢宰樊仲山甫,直到春秋晚期樊氏后人还积极参与了公子朝之乱。尽管桓、樊两姓还有其它起源,中国人讲究“做不改名,行不改姓”,因此“桓”通于“樊”的可能性也较小。

不过,虽然秦国战败不一定获罪,却也有因战败而获罪的案例。

同样在邯郸战后,跟随王龁征战在前线的郑安平率军投降了赵国。因为郑安平的投降,他的举荐人范雎就差点被治罪。邯郸战后一年,范雎、王稽、郑安平就同时死去。后世就有人据此推测,范雎是受王稽、郑安平拖累,被秦昭王赐死。因为秦法规定,被举荐人失职,那么举荐人与被举荐人同罪。邯郸一战中,王龁是无罪;可郑安平战场投敌,却是大罪,还因此牵连到了范雎。

那么,肥下一战被李牧击败后,桓齮有没有战场投敌行为呢?

公元前234年的平阳之战,杀死赵将户辄、斩首十万的战役,就是桓齮指挥;次年在败于李牧之前,桓齮也曾攻下了赵国的宜安,只不过随后败给了李牧。以整个战事的进程而言,桓齮不太可能战场投敌。

可肥下远离秦国本土,当桓齮大军被李牧击败之时,秦王嬴政并不能及时掌握战争情况。有没有可能秦军被李牧击溃后,比桓齮先逃回的秦军士卒误传他投降了敌军?如此,误认为他投敌的秦王嬴政就屠戮了他的父母宗族,顺带还悬赏求购他的首级。

为躲避秦国追杀,桓齮这才改名换姓,自称“樊於期”,逃到了燕国!

自然,这也是一种猜测。不是如此,很难解释桓齮突然的失踪。虽然《战国策》记载他被李牧所杀,可其它史料如《史记》、《资治通鉴》等等都说他是战败而逃了。一位战绩如此突出的秦将,一战战败就突然消失不见,委实令人十分疑惑。

不管桓齮是不是樊於期,荆轲刺秦王的悲剧依然令人长叹不已:荆轲虽然借到了樊於期人头,刺杀却没能成功,白白浪费了樊於期的一腔热血!

——完——

作者|欲云:喜欢历史的理工男,现居深圳

图片| 来自网络,

欲云谈史论今

解读不一样的历史

以古喻今

标签: 近在咫尺 平阳之战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