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头条:关公为何要北伐襄樊?
拜关公 结善缘 学关公 行鸿运
关公北伐襄樊指的是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蜀汉大将关羽率军从荆州南郡出兵,北伐进攻曹魏占据的襄阳、樊城的一次重要战役。此战中,关羽先是围困襄阳、樊城、水淹七军,重创曹魏,魏署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也都闻风而降,“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一时威震华夏,连曹操闻之都欲徙许昌以避其锐。后来吕蒙偷袭荆州、关羽败走麦城,关羽父子被东吴俘杀。荆州为东吴和曹魏两家占有,蜀汉失去荆州,襄樊之战以蜀汉的失利而告终。
北伐襄樊是关羽人生之中最为辉煌的巅峰时刻,史书称之为“威震华夏”。“威震华夏”一词不仅在史书《三国志》中为关羽所独享,即便在其他史书中也是极为罕见。
(资料图)
华夏,是中国的代名词。“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左传》:“楚失华夏。”古人是以服饰华采之美为“华”;以疆界广阔与文化繁荣、文明道德兴盛为“夏”。汉族于先秦时自称华夏族。后因汉王朝的文治武功故后人而又自称汉族,汉族本身就是由不同民族融合而成的,其主体是华夏族,这就是中国之所以称为“华夏”的原因。
襄樊之战也是关羽以及蜀汉政权的一次重要的转折点,襄樊之战,使得实力刚刚由弱转强的蜀汉政权,不但损兵折将、还丢失荆州,成为三国形势的重要转折。此战还导致蜀汉与东吴十余年的同盟关系被打破,最后发生夷陵之战。
襄樊之战是三国战争史上比较出名的一场规模性战役。
首先从投入兵力上看,因无史料明确记载,只能估算而来,虽有偏差,只是为了表明双方的大体战斗态势。
蜀汉方面,关羽荆襄兵士约估在3-4万人左右。《三国志先主传》“建安二十年,关羽将三万兵至益阳。”前后相差4年时间,仍依此数。
曹魏方面,曹仁守军约2千人,据《三国志 曹仁传》记载:仁人马数千人守城,城不没者数板。
于禁所率七军约3万人,(据《华阳国志》记载:魏王遣左将军于禁督七军三万人救樊,汉水暴长,皆为羽所获。)
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增兵1万人。
殷署、朱盖等凡十二营,每营以千计,约一万二千。《徐晃传》“晃所将多新卒”约3000人。
保守估计:双方关羽对曹魏的兵力约3万人对7万人。孙吴因属偷袭,无统计数字。
从曹孙两方对阵关羽投入的名将来看:
曹魏:曹仁、于禁、庞德、徐晃、满宠、张辽(在路上);
孙吴:吕蒙、陆逊、朱然、蒋钦、潘璋;
以上可谓曹孙双方精锐尽出,阵容不可谓不强大。
从关羽初期取得的成果来看:
俘七军主帅于禁、降剌史胡修、太守傅方,杀大将庞德,俘获曹军主力3万以上。以致中原震撼、四方皆惊。
与赤壁之战相比,赤壁之战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关羽北伐襄樊是以少敌多,在吕蒙白衣渡江偷袭之前,关羽部队一直占据主动。
赤壁之战后,三足鼎立之势开始形成。襄樊之战关羽威震华夏,中原各处民众纷纷起兵响应,曹操都欲迁都以避其锋。可惜因为孙吴背盟偷袭而功败垂成。
襄樊之战是如何引发的,关公为何要北伐襄樊?
首先看看当时的魏蜀吴三方的大事纪要:
217年,曹操与孙权濡须口之战,刘备进攻汉中
218年,耿纪许都叛乱,乌桓叛乱,侯音宛城叛乱
219年,正月刘备击杀曹军西线统帅夏侯渊、占据汉中,同时曹仁平定宛城、任征南将军;
七月,刘备称汉中王;
七月,关羽北伐,围樊城、襄阳,曹魏境内孙狼等民变呼应;孙权进攻合肥;
八月,水淹七军;
九月,魏讽邺城叛乱,徐晃击败关羽、关羽从樊城撤围,“然舟船犹据沔水,襄阳隔绝不通”,仍围襄阳;
十月,吕蒙偷袭荆州;
十二月,关羽身死。襄樊之战结束。
从襄樊之战前一系列事件来看:
西线刘备主力攻汉中、进取关陇,东线孙权主力进攻合肥,魏国内部在发生叛乱:侯音宛城(汉五都之一)叛乱、耿纪许都(天子驻所)叛乱、魏讽邺城(曹魏根据地)叛乱,曹操被迫退出汉中。曹操内忧外患,岌岌可危。
关羽镇守荆州,正处在三方结合部,实属战略要害之地,牵一发而动全身。
荆州正面的即是襄樊。襄樊的地理位置,据汉水之畔,北窥宛洛,东逼江左,西接汉中。这是个四通八达的军事要塞,魏据襄樊则既扼守汉水交通要道,又把握中原门户。若要南侵,出襄、樊可直接进军江陵,向东可顺水路击吴,向西可溯汉水击蜀。
关公进攻襄樊,无论是否攻下,都会对各方态势造成积极的策应,对曹军主力产生极大的影响。这是关公北伐襄樊的时局背景。
其次,关羽在其都督荆州五年时间,创造了如下功绩:
一是荆州军政要务秩序井然,政通人和、局面稳定,百姓安居乐业。《三国志陆逊传》中记载,“羽素勇猛,既难为敌,且已据荆州,恩信大行,兼始有功,胆势益盛”。关羽与将士民众的感情融洽,上下同心。《三国志》作者评价关羽“傲上而不忍下”,“善待卒伍,有国士之风”。
二是坚守了诸葛亮所提的八个字战略方针“东和孙权,北拒曹操”,与东吴孙权的东西做到了既联盟又对峙,刚柔并济,使得孙权一直不敢觊觎。北抗曹魏击退曹军多次进犯,保障了荆州多年的稳定局面,使荆州民众能休养生息,做好战争准备。
三是巩固城防,修筑江陵城(现称为荆州城),将其建成内外套城,城墙外有护城河。在长江沿岸设置了沿江观察哨所,史称为“屯候”,以监控江面及吴军的动向,保持信息传递通道。
四是大造舟船,操练水军。后来在北攻樊城曹仁时,恰逢秋天霖雨,汉水汛溢,曹魏援军于禁所督七军皆殁,而关羽的舟兵发挥了重要的战斗作用。
五是威名远播,魏境内的反曹势力“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不断骚扰和影响到曹操的作战计划。
以上五点成为了关羽北伐襄樊的物质基础。
三、关羽战略上还是坚守和执行着诸葛亮的《隆中对》战略,这是蜀汉政权的战略大方向。“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脩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关羽忠于蜀汉政权,贯彻执行既定的战略方针,自然一直也在等候时局变化。不仅如此,关羽也在积极策划和响应魏国腹地之内的反曹力量。
《三国志武帝纪》:“冬十月,宛守将侯音等反,执南阳太守,劫略吏民,保宛。初,曹仁讨关羽,屯樊城,是月使仁围宛。”
侯音反曹,为何曹操要派遣曹仁讨伐关羽?因为关羽一直在跟反曹力量联络,给予支持和配合。《曹瞒传》记载:是时南阳间苦繇役,音於是执太守东里衮,与吏民共反,与关羽连和。南阳功曹宗子卿往说音曰:“足下顺民心,举大事,远近莫不望风;然执郡将,逆而无益,何不遣之。吾与子共戳力,比曹公军来,关羽兵亦至矣。”音从之,即释遣太守。子卿因夜逾城亡出,遂与太守收馀民围音,会曹仁军至,共灭之。
不仅如此,《三国志胡昭传》:“建安二十三年,陆浑长张固被书调丁夫,当给汉中。百姓恶惮远役,并怀扰扰。民孙狼等因兴兵杀县主簿,作为叛乱,县邑残破。固率将十余吏卒,依昭住止,招集遗民,安复社稷。狼等遂南附关羽。羽授印给兵,还为寇贼。”
关羽计划实施,并成功策反了梁、郏、陆浑等地的起义军。这些起义军都在远方接受了关羽的任命,关羽授以他们印信,助给兵器,使这些人在曹操心腹之地造反,严重破坏曹操地方政权的统治。
这些起义军所在地区在哪里?郏县在许都的正西方,梁国在许都的东北方,陆浑则在许都的西北方。
许都四面都被关羽成功策反,狼烟四起。以致曹操想要迁都时,满宠极力劝阻。“山水速疾,冀其不久。闻羽遣别将已在郏下,自许以南,百姓扰扰,羽所以不敢遂进者,恐吾军掎其后耳。今若遁去,洪河以南,非复国家有也;君宜待之。”(《三国志满宠传》)
这样一来,其他那些苦于苛政的众百姓群起响应,一时间,许昌以南乱成一锅粥,曹操忙于平叛,军事力量自然会大受影响。
建安二十三年冬十月,宛城百姓不堪徭役苛,共推守将侯音为首,与吏民共反,与关羽连和。关羽响应,派兵前来支援。
许都的南面就是襄樊。关羽不仅围了襄阳,就连当时的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也投降了关羽:“羽又遣别将围将军吕常于襄阳。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皆降于羽。(《资治通鉴·汉纪六十》)
这些都是促成了关羽出兵北伐襄樊,里外响应的直接成因。
这说明关羽出兵襄樊并非一时意气用事,而是布局有道,胸有成竹,章法谨严。
四、从当时刘备方面的战斗态势看,也需要关羽出兵呼应。
建安二十四年春,刘备亲率主力出阳平、渡沔水,并沿定军山之山势驻军扎营,以夺汉中。魏征西将军夏候渊引兵来争,蜀将黄忠登高鼓噪而下,大破渊军,并于阵前斩杀夏候渊及曹操所任命的益州刺史赵颙。三月,魏主曹操从长安出斜谷举大军南征,企图夺回汉中,刘备据险设防,不与之交战。月余之后,曹军因攻险不克而逃亡甚多。建安二十四年夏五月,曹操不得不引军回长安,刘备遂据有汉中。
占有汉中之后,先主刘备即命刘封、孟达和李平向西城、房陵和上庸三郡进军,最终完全控制了汉中地区及汉水中上游。
《三国志刘封传》曰:“建安二十四年,命达从秭归北攻房陵,房陵太守蒯祺为达兵所害。达将进攻上庸,先主阴恐达难独任,乃遣封自汉中乘沔水下统达军,与达会上庸。上庸太守申耽举众降,遣妻子及宗族诣成都。”
同年秋七月,群下劝进,刘备遂于汉中沔阳设坛祭告天地,自称汉中王。
刘备称汉中王后,先主刘备遣前部司马费诗前往荆襄前线,拜关羽为蜀汉前将军、假节铖,授权其董督荆州事务,这为关羽发动襄樊之战作了战略进攻上的暗示。
所以,关羽一开始北伐襄樊的目的就非常明确:一是时间上准备充分,战略物资齐备。二是曹操分兵作战,疲于奔命,关羽中锋一出,会给曹操强大的震撼。三是关羽已经成功策划曹操腹地的起义军将士,内外响应,会更具杀伤力。四是配合刘封、孟达占据上庸后,可以巩固胜利成果,实现荆、益首尾相顾。五是以襄樊为攻击目标从而实现扩大荆州基地,从而为实现“隆中对”战略目标奠定基础。六是如果能够顺利拿下襄樊,向北战线推进,汉中与荆州的北部通道相连,曹魏南面门户大开,打败曹魏,兴复汉室,就指日可待了。
可惜的是,孙权的背盟弃义,导致功败垂成。这是关羽始料不及的。所以说:宁要神一样的对手,不要猪一样的战友。而且还是一头会背叛的猪。就是这么一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