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文化 >

天天精选!“改稻为桑”,检测智商-《大明王朝1566》的故事并不遥远(2)

上一篇文章写了《大明王朝1566》的起因,就是明财政有亏空。严党提出了一个解决办法,就是在浙江实行“改稻为桑”。简单来说,就是把价值低的稻田改为价值高的桑田。桑苗养蚕后,用蚕丝织成丝绸,会卖出更高的价格。


【资料图】

从逻辑上说,这是一个利国利民的“国策”。朝廷可以增加收入,农民可以改善生活,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为什么“改稻为桑”要选择浙江,因为两浙总督胡宗宪,是严嵩的学生,严党的核心成员。很多人看到这里有疑问,因为胡宗宪后来的一系列举措证实他与严党的路线并不相通,其实,胡宗宪是严嵩一手提拔起来的,就算观众不承认他是严党,但实际上,剧中所有人都是把胡宗宪当严党来对待,而严党,把胡宗宪当叛徒来对待。这是导演,或者说是编剧的高明,从剧情来看,这是胡宗宪最为难的地方。

声明,本文只限于对《大明王朝1566》的分析,如果您发现其中与现实生活有所雷同,纯属巧合。

一 改稻为桑--踏苗

镜头一转,杭州知府马宁远带官兵踏青苗。当地的农户组织在一起,与官府在对抗,甚至有人喊出“反了”。什么是青苗,就是稻田里刚刚长出来的稻谷苗。为什么要踏苗?是因为“改稻为桑”的国策已经宣贯了,当地老百姓不执行。

这么好的一个国策,为什么实行不下去?是因为在大明,老百姓交完给国家的税负,平均下来,每人每天只有三两米(王润莲在开会的时候汇报的数字)。大部分老百姓,家里都没有余粮。而这时候,青苗已经发芽,如果改种桑苗,就意味着这一年没吃的。

没吃的,就意味着要卖地,甚至是饿死。

而面对这个情况,杭州知府马宁远是这么说的:“改稻为桑乃是国策,就是死一千人,一万人,全浙江的人都死绝了也得改。”

如果,我是说如果,只要稍微有一点点智慧,都会从这句话里面得出一些结论,只需要把把“改稻为桑”改成其他任意的四个字就行。

马宁远的行为最终被戚继光阻止了。这种强行踏苗的弱智行政手段被阻止了。

严党为什么一心一意要实行这个国策?

因为严党知道,他们之所以可以在大明屹立不倒,就是因为他们可以给嘉靖帝搞到足够的钱,满足嘉靖帝的修仙需求。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进一步掌握更多的土地和财富。

所以只要能搞成改稻为桑,死多少人不重要。

但是,有一个人不同意。

这个人是两江总督胡宗宪。

胡宗宪不同意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个就是浙江是他的地盘,乱了死了人,造反了他是逃不掉的,第二就是民族英雄戚继光是胡宗宪的下属,而整个东南抗倭的大局都是由胡宗宪一人挑着,如果内政乱了,那么抗倭肯定做不下去了。为浙江百姓他不能执行这个国策,为自己他也不能执行这个国策。

浙江的头号人物,东南一柱,国之栋梁,严嵩心腹,被严党视为自己的人胡宗宪上书朝廷,汇报了自己的难处,带头不执行“改稻为桑”的国策。这下啪啪打了严党的脸,打了脸不重要,重要的是,如果不抓紧改,今年就改不了。

大明种田不比现代,有大棚,各种先进技术,在大明,过了端午汛,过了种桑苗的时机,即使种下去,当年也长不出来桑叶了。

所以严党的二号人物,严嵩的儿子严世藩,给在浙江二号人物和三号人物写了一封信。这封信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毁堤淹田”。

这个办法,用后来入阁的赵贞吉的话说就是:“再苦一苦百姓”。

是啊,再苦一苦百姓,改稻为桑就实行了啊。

毕竟和两京十三省相比,九个县算什么?

所以浙江的高级官员,除了一号人物胡宗宪,都参与进了“毁堤淹田”这件事情。

二 毁堤淹田

所谓“毁堤淹田”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把大坝打开,放洪水把农田都淹了,淹死青苗,农民当年肯定没有吃的,而这个时候他们去买农民的土地,然后实行“改稻为桑”的国策。为了把这个事情做的像是天灾而不是人祸,他们并没有通知老百姓撤离。

所以你可以想象,当浙江一号人物知道九个堤坝同时毁坏的时候,是多么震惊,又多么熟悉这个套路。

应该说,胡宗宪不惊讶严党的手段,他在官场混的如鱼得水,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自然知道严党二十年来执政的猫腻。

以天下,皇上的名义,让这九个县的百姓再“苦一苦”,就是严党的手段。从赵贞吉的话来看,又不仅仅是严党的手段,这正是这部剧最高明的地方。

在浙江,参与“毁堤淹田”的高级官员有:司礼监特派官员杨金水(太监,有勇有谋),郑泌昌,何茂才,直接执行者有杭州知府马宁远,还有淳安和建德的知县,以及何茂才手下的两个千户,当然还有负责“灾后重建”工作的富豪沈一石同志。

以上这份名单,除了杨金水,应该是都死了。如果有活口的话提醒我一下,我去“杀”。

这个时候不得不提的是,大太监杨金水,可不是严党的人。中国古代几千年,除了曹吉祥等行为异常,智商欠佳的太监,几乎所有太监都只会杀大臣,不会杀皇上,因为太监权力的来源,是皇权,没有了皇上,太监什么都不是。

所以杨金水站队“毁堤淹田”,对于浙江的官员来说就意味着,皇上是支持这件事的,皇上加上严党,胡宗宪对付的了吗?

胡宗宪毕竟是胡宗宪,胡宗宪不可能以一己之力对抗皇权和他的权力来源--严嵩。所以胡宗宪选择了“瞒”。

一方面,选择分洪,把原本9个县的洪水分到淳安建德两个县,一方面,选择杀人,把杨金水的小弟李玄,杭州知府和两个县的知县全部杀了。

分洪前,有一处片段很是感人,就是让戚继光的手下往洪水里直接跳,看看能不能堵住口子,其实为什么感人,并不是因为这部剧展现的有多么宏大,而是因为,98年抗洪救灾的时候,我们的人民子弟兵,也是这么以身堵天灾。其中悲壮,可见一斑。

为什么要把这些当事人都杀了?这些人是不是该杀,是该杀,应不应该现在杀,从正邪的角度讲,不应该,因为这些人都是扳倒严党的铁证。但胡宗宪偏偏杀了,其实很多人因为胡宗宪爱民如子,就把胡宗宪当成一个好人来看待,我觉得不够准确,我更倾向于把胡宗宪看做是一个专业的,有能力的,负责任的好官。

因为胡宗宪插了这么一手,本来九个县受灾,现在变成淳安建德受灾。减少了其他7个县的压力,这两个县自然就要负担起所有的苦难。

三 以改兼赈两难自解 

书生误国。

胡宗宪本以为,趁着这个“灾情”,跟朝廷商量商量,能不能把这个“改稻为桑”的国策放一放,慢慢执行。

这个事,合情合理,如果不是出来一个天才选手高翰文,可能这个事情就这么过去了。

高翰文同志以考试为生,擅长弹琴。从未有过管理政务的经验,但是提出了一个天才般的方案“以改兼赈两难自解”。

严党高兴啊。

因为严党也在局中,面对胡宗宪的反戈,其实并没有什么好的理由去继续实行“改稻为桑”的国策。高翰文提出的这个方案,恰恰解决了严党的这个痛点。所以有时候啊,时来运转就是这一转眼间,前一秒还在翰林院苦哈哈的写文章,后一秒就去了杭州当一把手。

严世藩同志一高兴,就忘记了考核人才要“听其言观其行”了。

严党高高兴兴的拿出“以改兼赈两难自解”的方案,也就是优化后的“改稻为桑”的国策,继续准备强推这项政策。

胡宗宪懵逼了。

严党恼火于胡宗宪的“叛变”。

清流因为胡宗宪的过往并不能直接与其合作。

胡宗宪从东南一柱国之重臣,变得两边都等着看你倒霉。实在是令人唏嘘。

(未完)

标签: 这个事情 这个时候 高级官员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