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文化 >

刘伯温和李善长,为朱元璋立下大功,为何刘伯温仅封伯爵,李善长却封公爵?

正常不过了,李善长有3个突出点是刘伯温无法比拟的。


(资料图片)

而且,刘伯温还有一大“缺点”,让朱元璋受不了。

李善长不仅爵位高,寿命也比刘伯温长多了。

下面,我们就聊一聊,李善长3个刘伯温无法比拟的优点,还有刘伯温那一个让朱元璋皱起眉头的“缺点”。

1、李善长的三大突出优势

(1)他是朱元璋的老乡

从古到今,战友、同学、同乡都是极好的人脉圈,互相之间设防少,资源整合的优势大,可以“近水楼头先得月”。

李善长,1314年出生,濠州定远人,属于淮西人。朱元璋,1328年出生,濠州钟离人,也是淮西人。

朱元璋在1352年年初,在汤和的召唤下,加入了红巾军。

没想到,当过放牛娃、和尚、乞丐的底层青年,在红巾军里混得如鱼得水,还娶了起义军领导人郭子兴的义女。

事业风风火火,为了更大的发展,朱元璋在1353年回家乡招了一批人,1354年年初,已经40岁的李善长不甘于平庸 的生活,前来投军。

来的第一天,朱元璋神情从容地问大叔李善长:“天下动乱,什么时候才能平定呢?”

李善长告诉朱元璋:“秦末乱世,刘邦带人起义,因为知人善任,不乱杀人,平定了天下。现在的元朝,和秦朝末年类似,只要学习刘邦,就能很快平定天下。”

可以呀,这大叔肚子里有墨水啊!

朱元璋认为很有道理,于是留李善长做了小官。

而从此之后,李善长就成了朱元璋最得力的左膀右臂,也成了“淮西集团”的骨干和实力派人物。

如果我们仔细看明史,就会发现,朱元璋的乡土观念很重,在1353、1354年投奔他的淮西老乡,如果能力不差,如果坚持到1370年还不死,一定会得到高级封爵的。

总之,就封爵这事,一定是先顶着淮西集团考虑的。

开国六公爵,李善长,朱元璋的淮西老乡;

徐达,淮西老乡;

常遇春之子,淮西的(其实就是追封了常遇春,照顾他儿子常茂的);

李文忠,朱元璋外甥,淮西人;

邓愈,淮西人;

冯胜,淮西人。

也就是说,开国六公爵,全都是淮西人,没有一个其他地方的,这很说明问题。

刘伯温是很聪明,但他是浙东人氏,出生地决定了:刘伯温再有本事,也不可能是公爵。

(2)李善长加入朱元璋的队伍比较早

在中国大地,资历这事很重要。远的不说,就说1955年授衔时的十元帅,哪一个不是资历深厚之人?

粟裕纵然天纵奇才,在解放战争中发挥卓越,终究因为资历问题,只能排在十大将里。

李善长是1354年主动跟随朱元璋的。这个“主动”很重要,表明了忠心和积极的态度。

此时,距离朱元璋加入起义军仅仅两年,恰好是朱元璋建立自己班底的时候。

从1354年起,到1368年朱元璋称帝时,李大叔足足和老朱一起奋斗了14年。

刘伯温是什么时候加入朱元璋的队伍中的呢?

刘伯温,本是浙东青田人士,才华过人。1360年,朱元璋听胡大海说“浙东四先生”,便派人去请,其他三位宋濂、章溢、叶琛,请了就来了,唯独刘伯温没有请来。

朱元璋火了,派人第二次去请。去的人威吓加恐吓,最终,刘伯温来了。

从时间上来说,刘伯温要比李善长晚了6年,此时朱元璋已经强大到可以和枭雄陈友谅、张士诚等人掰手腕了。所以,重要性的体现就弱了很多。

刘伯温就像公司发展起来后,请的职业经理人。而李善长基本算是创业团队的一员。

关键是,刘伯温的前来,并非主动,而是强行邀请过来的。

所以,李善长在朱元璋那里的位置更重。

(3)李善长做了大量具体的后勤工作

刘伯温更像是张良。

当然,刘伯温在朱元璋心里的地位,远不如张良在刘邦心中的地位。张良被称之为帝师,可朱元璋从没有承认刘伯温是帝师。

刘伯温的具体工作,就像是一位超级幕僚,每当面临大事时,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不能体现到更多的具体的事上。

李善长做了大量具体的后勤协调工作,他就像辅佐刘邦的萧何。

萧何、韩信、张良都很重要,但封爵位时,萧何在众侯之首,比张良这个留侯、韩信这个淮阴侯的待遇都要高一些。

所以,在朱元璋这里,将李善长封为了开国六公爵之首。

总而言之,从同乡情谊、辅佐时间、具体的工作量来看,李善长的爵位都应该排在前面,被封为韩国公,完全是情有可原。

按照大众的思想来看,无论怎么着,刘伯温都得是个侯爵吧,为何仅仅是伯爵?

2、刘伯温为何只被封为伯爵

1370年,朱元璋大封群臣,李善长等六人封为公爵,从此成为了“国公爷”。

但是,民间百姓一直认为可以媲美诸葛亮的刘伯温,仅仅封了个“诚意伯”。

这和诸葛亮的待遇比起来,那就是天上地下了。

很多人为刘伯温打抱不平,就算刘伯温不是淮西人士,就算刘伯温跟随朱元璋的时间有限,但论起在关键时刻的策略和建议,封个“侯爵”不成问题吧!

但是,朱元璋就是打压刘伯温了,就是只封了伯爵给刘伯温,为什么?

如果我说,是刘伯温自己的问题,你信吗?

刘伯温最大缺点是“太聪明”,拿一句时髦的话来说,就是:上知天文和地理,下知生儿和育女。

1360年的龙湾之战,很多人因为陈友谅的大军压境,惶恐不已,朱元璋很失望。

此时,他看见了刘伯温闪亮的眼神,朱元璋让刘伯温表达观点时,刘伯温语出惊人:可以一战,誓于南京共存亡。

接着,刘伯温蔑视群雄,将双方的优缺仔细进行了分析,认为在龙湾设伏兵就可以取胜。

当时的朱元璋,就有一种“英雄所见略同”的感觉。

后来,每到关键时刻,刘伯温总能给出正确建议。这让朱元璋佩服又忌惮。

在给的建议中,对于“安丰之战”的建议,朱元璋其实是不舒服的。

那是1363年2月,起义军领袖韩林儿、刘福通被张士诚的部队围困安丰城,向朱元璋发出了救援。

朱元璋找来了刘伯温商量,刘伯温想洗耳恭听朱元璋的观点。朱元璋认为要救,原因有二点:一来,都是红巾军,韩林儿还是起义军的名义皇帝,得救;二来,安丰城是南京的门户城市,安丰丢了,南京也会危险,这就是所谓的唇亡齿寒。

听起来,朱元璋的观点没一点毛病。

可是,刘伯温思索片刻,表示反对,理由也有二:一是韩林儿失去了利用价值,救回来怎么安置呢?二是,如果去救,陈友谅打过来怎么办?

说实话,刘伯温的观点冷酷且理性,完全是从大局着手。

但是,这个观点有个致命的BUG,那就是,刘伯温的骨子里没有完全“忠君”的观点,为了大局,有时候会牺牲掉上司。

如果某一天,朱元璋被围困,刘伯温和其他大臣商量这事,会不会放弃?

刘伯温的观点,无懈可击,却又让朱元璋像吃了个苍蝇般难受。

朱元璋这次,决定坚持救安丰。刘伯温再三相劝,没有结果。

朱元璋出手救人了。

最后的结果说明,刘伯温真的是个天下第一奇才,后面的事情几乎被言中。

刘福通战死,韩林儿被救,安丰失守。也就是说,安丰不仅没攻下来,丢了这个大门,还得到了“福利”,一个傀儡皇帝韩林儿。朱元璋心中,一万个羊驼呼啸而过。

朱元璋开始了连环错,要攻打合肥,徐达死劝,没有用。此时的陈友谅却没有趁虚攻打南京。这是为何?因为陈友谅有个大计划,那就是彻底击溃朱元璋,需要一场大决战。而这之前,他要报复,报复洪都守军的投降(南昌)。

神奇的是,洪都在“天下第五名将”朱文正的带领下守住了。朱元璋和陈友谅最后在鄱阳湖展开了决战,神奇的是,朱元璋获胜了。

1366年,韩林儿离奇死于朱元璋的军中,说是船翻了被淹死。说实话,这事大家可以脑补,怎么死的大家可以想通。

但是,这一系列事件的发生,很大一部分都被刘伯温言中,如果你是朱元璋,你恐惧不?

和超级聪明人在一起,会解决很多问题。

但是,一些超级聪明人总是能预判你的预判,这样的人如果等级过高、权力过大,就说你担心不?

对于超级聪明人,有个笨办法:给予的权力不要太大,爵位给的不要太高,调动资源的机会给的少一些。

不幸,朱元璋就是这样操作的,建国后,任命刘伯温一个四品的御史中丞官。

这个官就是言官的领袖,朱元璋的意思是,你就监督一下官员就行了。

1370年,封了刘伯温诚意伯。

但是,谁能想到,刘伯温实力超强,竟然悄悄带着“浙东集团”和“淮西集团”展开了“斗争”。还别说,李善长作为淮西的领袖,真斗不过刘伯温。

不过,朱元璋是淮西的真老大,刘伯温斗过太难了,因为老朱掌握着国家公器。

折腾好几年,终究,刘伯温病重时,朱元璋派出了淮西帮的胡惟庸去看刘伯温,谁知道,胡惟庸带去的医生给刘伯温开了药后,没过多长时间,刘伯温挂了。

后来,胡惟庸案发了后,那个医生说了实情,在胡惟庸的指挥下,他下了慢性毒药。

总而言之,刘伯温还是太聪明了,而且有些自负。这样的人,老朱最不放心了。于是,刘伯温得不到高官职,也封不到公爵、侯爵。最后,因为党争,还成了牺牲品。

从某种角度来说,朱元璋还是不如刘邦,也不如刘备,至少在用人上是如此。张良不是刘邦的老乡,诸葛亮也不是刘备的老乡,但两人的待遇,比起刘伯温高了太多。

只能说,刘伯温的一生,是幸运伴随着不幸,幸运的是,他能够建立功勋,实现自己的价值。不幸的是,他碰到了注重乡土观念的朱元璋,职位、爵位完全起不来。

标签: 也就是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