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文化 >

观天下!现代社会所遇到的问题,在历史上全都遇到过且有解决办法

【舜格于文祖,询于四岳,辟四门,开辟四方之门,广致众贤也。明四目,明视四方也。达四听。听达于四方也。】


(相关资料图)

出自《群书治要》卷二《尚书》。

“舜格于文祖,询于四岳”。“格”,治的意思。“询”,谋的意思。“四岳”,蔡沈《书集传》:“四岳,官名,一人而总四岳诸侯之事也。”舜来到尧的太庙,报告即位,向四岳咨询治理天下的大道。这体现了舜的尊贤。

“辟四门,开辟四方之门,广致众贤也。”打开四方之门,招致众多贤人,这是大开进贤的门路。“明四目,明视四方也。”明示四方,清楚地观视四方。“达四听。听达于四方也。”听达四方,灵敏地听闻而达于四方。这段话也是有深意的。君主不被人蒙蔽的关键就在于广泛听取意见,使下面的言论都能够传达到君主这里。

《群书治要·政要论》:“为人君之务,在于决壅。决壅之务,在于进下。进下之道,在于博听。”做君主的人,最重要的就是不能被人蒙蔽,而不被蒙蔽的关键在于使下情上达。怎样才能使下情上达?关键就是能够广泛地听取众人的意见。

“博听之义,无贵贱同异,隶竖牧圉,皆能达焉。”要想真正地广泛听取大众的意见,就要做到无论贫、富、贵、贱,都一视同仁,使得奴役、童仆,乃至于放牧、养马的人都能够将他们的意见传达给君主。这样,就使君主所闻、所见非常广博,将会“虽欲求壅,弗得也”,即使有臣子想蒙蔽他,也做不到。而且,仅仅博听是不够的,还要善于辨别、认真考察,这样才能做到采纳有方。这是从尧舜时期就非常重视听取民众的意见,这不就是民主吗?

中国的历史很漫长,现代所遇到的问题,在历史上全都遇到过,也都有解决问题的答案。看《群书治要》有什么好处?能够“以史为鉴,古镜今鉴”。在《群书治要·体论》中说:“夫听察者,乃存亡之门户,安危之机要也。” “听察”,听取、考察各种意见。“门户”,事物的关键。“机要”,也是关键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听取和考察各种意见,是国家存亡安危的关键。为什么?“若人主听察不博,偏受所信,则谋有所漏,不尽良策”,假如君主不能广泛地听取和明察,只接受亲信者的言论,那么谋划必定有疏漏,不能使好的策略传达给君主。

“若博其观听,纳受无方,考察不精,则数有所乱矣。”假如君主广泛地听取和考察,但采纳的方法不对,考察也不精确,策略必然杂乱无章。这就是提醒做领导的,要广泛地听察;但是在听取建议的时候,还要认真地去考察,不能什么话都听。

贞观三年的时候,唐太宗对房玄龄和杜如晦说,他听闻古代帝王上合天心,都能以上天的仁慈之心来治国,因而使天下太平。同时,这些帝王除了有仁爱之心之外,关键还在于有这些股肱大臣的辅佐。太宗体会到这一点,就广开直言之路,鼓励臣子劝谏。太宗广开言路的目的,是要了解政事的得失,避免百姓之中有被冤枉的。但是近来发现,这些上奏言事的人都是在利用皇帝广开言路的机会,批判别人的隐私,谈论百官的缺点,而且非常琐碎,与国家的安定根本没有关系。

太宗接着说,他考察历史上的很多皇帝,都是因为一些人攻击臣子的隐私,造成君主怀疑臣子。而一旦君王不信任臣子,下情就不能再上达了。臣子“欲尽忠极虑”,臣子虽然想竭尽全力地为国家出谋划策,也做不到了。

中国人非常讲究中庸之道,没有偏在一边。鼓励人们犯颜直谏,提不同的意见,直言不讳。同时,也提醒做领导的,要懂得辨别谄媚的话、诽谤别人的话以及不符合公义的话。不能因为那些没有见识的人专门告发别人的隐私,进献谗言,而去怀疑臣子,乱了君臣之间的关系,这对国家没有一点帮助。所以,太宗下令,从今以后,假如有人上书攻击别人的阴私小恶,就要定“进谗言”的罪。

太宗为什么被称为一代明君?一方面他广开言路,听取谏言;另一方面他能够明察、分辨这些进言是邪是正、是善是恶,是不是在利用进言的机会攻击别人、结党营私,等等。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使谋划、策略不至于错误。

标签: 四方之门 广开言路 在历史上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