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金融》 作者:戚跃民 中国银联助理总裁 发布时间:2014-12-08 14:14:51 字体:[大 中 小]
摘 要:行业多应用是推广金融卡的落脚点。现阶段,如何更快更好地围绕国内银行卡芯片化迁移工程,借金融IC多应用规模化拓展之势,突破业务发展瓶颈,成为各发卡机构共同面临的课题。本文分析了跨行圈存体系建设的意义及其对金融IC卡在公共服务领域的积极作用,指出受理环境的硬件和软件都得到了较大幅度改善,通过优化受理流程、构建产品创新体系,从而推进金融IC卡行业多应用,推动我国银行卡产业升级。
跨行圈存体系建设的意义
为什么要建设跨行圈存体系?其实,金融IC卡就像汽车,受理环境就像马路,而跨行圈存体系恰恰就像加油站。在人民银行的正确领导和统一部署下,经过十几年来的探索发展,如今“汽车”越来越多了,“马路”越来越好了,但是“加油站”还很有限。仅凭商业银行有限的柜面数量和服务时间,很难适应和满足大量金融IC卡电子现金账户充值的迫切需求。因此,建设跨行圈存体系,是保障当前我国金融IC卡产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促进金融IC卡产业结构完善的根本性需要,是商业银行和中国银联提升市场化服务水平的必由之路。
中国银联高度重视跨行圈存体系的建设。自2013年初以来,中国银联在公司内部加强了对跨行圈存专项工作的组织领导,组织产品、市场、技术、业务、风险、品牌、研发、运维及分公司等条块,根据人民银行的政策要求,及时完成了金融IC卡全国交易转接与清算系统的改造,18家全国性及多家地方性商业银行跨行圈存功能的联网测试,以及金融IC卡信息惠民工程标识的设计、宣传及管理办法的制定等多项工作。跨行圈存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为金融IC卡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注入了新的动力。
金融IC卡受理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效果
当前金融IC卡受理环境建设的硬件和软件都得到了较大幅度改善,受理对发卡的促进效益初步显现,为银行卡从磁条向芯片迁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自2009年开始,中国银联坚持“IC卡推广,受理先行”的原则,联合各收单机构启动了受理改造工作。人民银行2013年第二季度末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共有800.2万台POS终端实现金融IC卡受理,改造率达到98.7%。ATM终端改造总量达到48.1万台,改造率为97.4%。从2010年起,银联先后投入近2亿元用于非接改造,补贴终端60多万台。截至2013年8月底,全国支持非接受理的终端达到135.6万台。
从发卡来看,包括18家全国性商业银行在内的70多家商业银行已经发行金融IC卡。截至2013年7月底,金融IC卡累计发卡量达到3.2亿张。工、农、中、建、交和邮储银行充分发挥了大行优势,率先实现规模化发卡,农行7月份单月发卡量突破1000万张。中小银行也积极推进金融IC卡战略,7月份发卡量超过了400万张,成为金融IC卡迁移战略不可或缺的力量。良好的受理环境和不断增长的发卡量带动了金融IC卡交易量的高速增长。2013年1-8月,金融IC卡跨行交易笔数为3.2亿笔,跨行交易金额5698.1亿元,分别是上年全年交易量的13.8倍和16.4倍。
以重点项目为抓手推广金融IC卡行业多应用
行业多应用是推广金融IC卡的落脚点。中国银联充分发挥了其在商业银行、行业商户和持卡人之间的纽带作用,针对行业需求,联合终端厂商、第三方机构开展了一系列尝试,取得了一些成绩,进一步丰富了行业多应用的内涵。一是在人民银行47个金融IC卡试点城市,设立项目117个,截至2013年8月底,已有33个项目进入后期推广阶段,15个项目正式投产,30个项目进入系统测试阶段。二是联合收单机构重点推广金融IC卡行业多应用,拓展便民、惠民项目。仅2012年就立项77个,涉及终端11万多台,主要是公交、出租、地铁、菜场等传统银行卡空白领域。
经过产业各方努力,全国形成了一大批行业多应用重点项目。在广州大学城,首次实现了大学城信息化建设和金融服务有机结合,在金融IC卡上叠加学生管理、身份认证、费用缴纳等功能,日均用卡次数超过100万笔。在上海地区,有超过48个标准化菜场,近3000个摊位完成了非接改造,实现了金融IC卡应用与城市食品安全卫生的有效结合。在贵州地区,首次实现了公交行业大规模应用,已完成2000多台公交非接终端改造,月均非接交易达150万笔。此后,安徽地区公交行业的非接应用月均交易超过500万笔。在成都地区率先实现金融IC卡在公交、出租和地铁等公共交通领域的全方位使用。
优化金融IC卡受理流程
软环境建设是金融IC卡和行业多应用与持卡人之间的“最后一公里”,直接影响了金融IC卡发卡、持卡人用卡和商户受卡的积极性。银联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多有益尝试。
一是通过降级交易分析,优化了金融IC卡受理流程,推动金融IC卡强制插卡。下一步将配合收单机构做好间联终端的流程优化工作。二是为加强非接终端管理,中国银联开发上线了商圈管理平台,实现对非接终端的数据分析和动态优化。截至2013年8月31日,已有62.3万户非接商户,113.4万台非接终端完成注册。三是通过举办全国收银员大赛,“以赛促训”,提升收银员受理技能。2012年,中国银联成功举办了第五届收银员大赛,新增金融IC卡受理技能考核,在36个省市培训收银员超过40万人次。2013年,中国银联重点开展了金融IC卡专项师资培训,共培训师资270余人。四是为加大金融IC卡宣传,巩固收银员培训效果,2013年中国银联联合非接商户开展了一系列专项营销,取得了良好效果。
金融IC卡创新产品体系初步形成
产品创新往往伴随着支付方式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在我国银行卡芯片化迁移过程中,银联产品创新工作始终以项目应用为出发点,持续加大研发和推广力度,各类产品为持卡人的生活带来很大便利。
一是与铁路交通、城市公交应用结合,解决老百姓“一卡在手,方便出行”的民生问题。银联为分时、分段计费领域研发的电子现金扩展应用产品,广泛应用在停车场、咪表、高速公路、地铁、铁路等行业领域。在京津、沪宁、沪杭等高铁线路及成都地铁上已投产使用。
二是银联互联网终端“迷你付”产品为持卡人提供了安全、全新的插卡在线购物体验,同时还解决了持卡人足不出户即可轻松圈存的难题。目前,包括铁路12306购票在内的3000多家互联网商户已开通互联网终端支付功能。今后,互联网终端还将开通转账、信用卡还款、电子优惠券下载等功能,让持卡人真正受益于金融IC卡的多应用。
三是为解决行业资源相互孤立,实现资源共享,银联即将推出“智存”产品。通过在金融IC卡中加载优惠券、电子票、会员卡等信息,让持卡人切身体会到金融IC卡的实惠、多功能及便利性。
四是联合商业银行试点金融IC可视卡产品。可实时显示非面对面交易中的动态口令、优惠券、积分、里程以及电子现金余额等信息,为持卡人提供“高端”和“炫酷”的尊尚体验。
金融IC卡强大的存储和交互能力,留给中国银联在产品创新方面无限的想象空间。下一步,银联将利用自身业务技术优势,围绕金融IC卡行业多应用开展产品创新工作,逐步完善起立体化、全天候的便民、惠民创新产品体系。一是加大居民健康卡项目投入力度。为老百姓自助挂号、缴费等提供解决方案,从便利角度配合解决“看病难”的问题。二是结合相关部委全国学生学籍管理规划,配合研发、推广教育卡相关产品。围绕国家营养餐计划、学生补助、家校安全联动、学生志愿者、校园信息化等市场需求,为全国3亿学生提供优质的信息化金融服务。三是通过与社区、街道、政府的合作,将门禁、社区管理、生活服务、健康检查、金融支付集成一体,服务于持卡人八小时以外的生活,为居民在社区及周边的支付、信息管理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携手推进金融IC卡行业多应用
立足过去,畅想未来。在总结成绩的同时,中国银联也看到,大众化支付需求和创新产品的发展,对金融IC卡行业多应用和产品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一是行业多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和资源投入期,还需要继续得到各行业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包括共同制定统一标准、出台产业扶持政策等。二是金融IC卡行业多应用的产业链较长,需要坚持开放的心态、市场化的手段、合作共赢的原则,积极探索既符合民生需要,又符合市场规律的商业模式。三是传统磁条卡在国内使用了10多年,持卡人对金融IC卡的高安全、多功能的认知还需要一个过程,需要继续加强金融IC卡舆论宣传和收银员培训工作。
下阶段,中国银联将继续秉承服务民生的理念,联合产业各方积极推进行业多应用和产品创新,并以此为契机,全面推动我国银行卡产业升级。
一是积极促进发卡。中国银联将继续协助商业银行做好换发金融IC卡和新增发行金融IC卡的工作,推动金融IC卡发卡量再上新台阶。二是进一步探索有效的商业模式,加快重点行业应用拓展。一方面,将在试点项目经验的启示下,继续加大在公交、出租、地铁、火车票销售等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领域的行业多应用项目拓展。另一方面,将针对各个行业特点,采取市场化方式,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行业多应用,共同做大市场。联合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实现合作共赢。三是加大对特殊计费、分润规则和业务定价等方面的研究,提升现有业务、技术和风险等配套管理服务,在推广金融IC卡的过程中降低使用门槛、简化交易流程、减少应用成本。四是继续通过完善金融IC卡受理环境日常检查和抽查工作机制、建立终端的数据跟踪机制、动态优化市场布局等手段,进一步提高金融IC卡受理质量,搭建金融IC卡宣传和营销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