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赵菊玲 选稿 发布时间:2009-02-16 09:29:46 字体:[大 中 小]
摘 要:总后勤部决策部署,在北京军区联勤部某分部保障区开创军人保障卡试点的基础上,今年将试点范围扩大到整个战区部队。军人保障卡在北京战区全面推开,标志着军营开启信息数字化管理新时代,它将使后勤保障与管理手段迈出跨越性一步。
军人保障卡
人手一卡
一卡在手,可去医院看病抓药一卡在手,可上仓库领取被装一卡在手,可随调动接转关系一卡在手,可进银行存款取款一卡在手,可到全国购物消费一卡在手,可赴战场动态保障
新闻导读
以信息化为核心的世界新军事变革催生了一场军事管理革命。集约聚焦、矩阵精确的现代后勤管理模式,是世界各国军队后勤竞相发展的目标。总后勤部决策部署,在北京军区联勤部某分部保障区开创军人保障卡试点的基础上,今年将试点范围扩大到整个战区部队。军人保障卡在北京战区全面推开,标志着军营开启信息数字化管理新时代,它将使后勤保障与管理手段迈出跨越性一步。
一人一卡、凭卡保障、依卡管理,请看来自北京战区的记者调查——
新春伊始,我军后勤领域的又一项重要改革——“军人保障卡”试点迈出新步伐。2月中旬,紧张忙碌3个月的“军人保障卡”扩试任务已在北京军区机关及直属部队、军区直供单位、总部和军兵种有数据采集任务的团(独立营)以上单位全面展开。所有官兵、职工等被保障个体的相关数据信息开始采集汇总。
这是我军首次在北京战区内,对多军兵种部队全方位展开、全员额纳入、全过程联动的一次数字化“大集结”,是对所有被保障人员保障数据的一次精确确定,为试行“一人一卡、凭卡保障、依卡管理”的新型管理模式,奠定了必备的精确依据。
记者在北京战区军人保障卡扩试领导小组办公室了解到,“军人保障卡”很快就将发到北京战区的每个官兵手上。届时,只要一卡在手,官兵无论是到医院就诊,还是调换单位接转关系,无论是领取被装,还是到全国各地购物消费,包括在军营内部就餐、加油等等,都可以凭这一“保障卡”通行天下。
保障卡扩试开启后勤管理新变革——
一份具有非凡意义的特殊电报
今年初,一份电报在华北地区的座座军营引起不小的震动。
1月8日上午,海军、空军、二炮后勤部,以及驻北京战区的军事院校,包括四总部所属一些独立营以上单位均接到一份特殊的传真电报,要求他们派人参加“军人保障卡扩试暨数据采集培训任务部署会议”,落款是“北京战区军人保障卡扩试领导小组”。
“这是个什么新机构?”大家纷纷不解。会议开到战区参加扩试的独立营以上单位,涉及上千单位、近万人员,主会场地点在北京军区联勤部,630个分会场设在北京军区开通电视电话系统的所属部队单位。
参加过此次会议的一些海、空军部队代表告诉记者,当时,他们接到那份电报时感到非常新鲜,这是从来没有过的:在一项工作任务上,由军区统领战区内的三军。
北京战区军人保障卡扩试领导小组的工作人员做梦都没有想到,他们受领主持的这项工作,牵动着整个战区三军官兵利益,关联着我军后勤管理现代化变革的特殊使命。
从总部确定北京军区某分部试点“军人保障卡”改革任务,到去年底北京战区军人保障卡扩试领导小组接到总部正式通知,到今年1月8日发出那份意义非凡的传真电报,一项涉及广泛、影响深远的变革就此拉开帷幕。
北京战区仅仅用了10天时间,就驱动了军人保障卡扩试的“快车”。1月18日上午,顶着凛冽的寒风,记者参加了在北京西山脚下组织的“军人保障卡扩试数据采集第三期培训班”:数百部联网电脑,数百人同机操作,学习有关新软件的应用,高效、快捷的景象令人兴奋。
“军人保障卡”,改变我军传统保障模式的时代快速而来。
从医疗卡到保障卡的“破冰”之旅——
一次历时8年的艰辛探索
其实,我们早已在不知不觉中,迎接了一个“卡”时代的到来。工资卡、饭卡、加油卡、就医卡、银行卡……几乎每个人都有几张卡。
2001年初,我军“军人保障卡”试点工作迈出历史性的第一步。总后勤部将“破冰”重任,赋予北京军区联勤部驻天津某分部。分部所属机关、医院、仓库,以及联供、直供的军兵种部队的万余名官兵、离退休人员、家属、职工,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当时,尽管欧美几个发达国家的军队已经开始试行凭卡保障,但也均是刚刚起步。接到任务后,怎么建,如何用,怎样管,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一切需要从零开始,分部领导感到责任重大。他们对军人供应保障现状调查显示,传统的军人供应保障模式,已难以适应现代后勤管理要求。
供应保障依据不够统一。现行官兵后勤供应实力统计、工薪福利、给养供应、被装发放、医疗就诊等,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各成体系。他们在检查一受供单位的后勤实力时发现,其财务、军需、卫生等部门都有自己的一套数据和供应系统,与后勤司令部门统计的实力对不上,也说不清。
供应保障工作效率较低。军队人员后勤供应基本上还是手工报表统计,有的单位即使采用计算机录入,也多是单机运行,并未联网办公,效率在低水平上徘徊。
超供漏供现象存在。在被装发放、给养供给等方面,由于数据准确性低,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超供和漏供问题。
军人保障卡就是要解决后勤保障的难题。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指导下,他们确立了“以IC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为基础,以全军指挥自动化网为依托,以依卡管理、凭卡供应为目标,实现精细管理、精确保障”的改革蓝图。
随即,数据中心建设、网络联通和信息采集、软件开发等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
2002年1月1日,分部军人保障卡办公室正式成立,依据初具规模的软件系统,着手开发第一个业务应用功能:持卡就医。同年5月1日,我军第一批“军人保障卡”发放到被保障人手中,官兵上医院挂号、就诊、检验、用药、住(出)院、结算,全部凭卡。它意味着,分部的医疗保障正式迈上信息化轨道。
在艰难的摸索中,“军人保障卡”一步一个台阶地走向成熟。
2002年底,实现依卡供装功能,保障卡系统可以自动生成和实时下载被装实力,使被装供应的预算、计划、订购和发放步入高效、精确的新境界。
2003年6月,实现后勤供应实力实时统计功能,依托系统可以进行工薪、卫勤、营房等专业实力的统计、查询和下载,为各专业保障提供依据和人员信息共享,并支持各专业之间进行实力联审。
2004年5月,实现后勤供应关系电子化接转功能,后勤供应关系接转由过去的纸质凭证变为电子凭证,由人工记录变为自动转移,保障信息实现高效无缝链接。
与此同时,在总后和军区指导下,分部相继出台《军人保障卡管理规定》、《军人保障卡应用实施细则》等相关规定,保障卡系统的管理和运行步入规范化轨道。
经过连年探索,“军人保障卡”基本具备供应身份认证、后勤供应实力统计,以及依卡供装、管理住房档案,持卡就医、接转供应关系等多种功能。参加试点的部队官兵欣喜地发现,手中这张卡片,真正成了后勤供应保障“一卡通”。
首批参加试点的空军某导弹团后勤处几位助理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就拿后勤供应关系电子接转功能来说,以前人员调动,一个人各种供应关系加起来8张表,拿到接收单位,还要各个部门手工录入,不仅慢,而且容易出错。现在,只需到调出单位保障卡系统中插卡,几秒钟就能写入个人所有供应信息,再到调入单位插卡,信息直接读入电脑,快速准确。
分部领导和机关也尝到了保障卡实时、精确、高效带来的甜头。一张卡,综合集成单位、个人和专业保障信息,变过去一数多头为一数一源,变专业各自保障为多专业同一平台保障,从根子上解决了供应保障中存在的底数不清、人头不准、粗放概略等问题。
2004年12月,“军人保障卡”试点通过总后勤部信息化建设项目评估组的验收。专家认为:保障卡应用效果明显,顺应了后勤信息化建设和大联勤的发展趋势,是一项带方向性、全局性、根本性的改革创新成果。银联加盟唤醒“沉睡”的保障卡——一项开创性的军地合作工程
“军人保障卡”初露锋芒,便颇受好评。但是,保障卡试行一段时间后,分部军人保障卡办公室主任王庆明发现:隔三岔五,就有人找上门来,要求补办新卡。
这是为什么呢?机关经调查了解,找到了丢卡的原因:持卡人只有在领服装、
接转供应关系、就医时,才用得着保障卡。但不是每个人天天都去看病、接转关系,保障卡使用频率不高,平时就随手放置,久而久之,就找不着了。
要唤醒多数时间“沉睡”的保障卡,就必须尽快丰富保障卡的功能,让持卡人随时随地方便使用。一张总让人“遗忘”的卡,生命力必定长久不了。
2005年10月1日,经过进一步升级完善的新一代“军人保障卡”,换发到每个官兵手中,这种卡内不仅嵌入了射频芯片,可以实现持卡就餐、军人服务社购物、图书借阅等内部消费功能,而且还与银行网络系统联通,使保障卡具备银联网点各项业务功能。
谈及此,王庆明至今都兴奋不已。当时,他们提出让保障卡走出军营的想法,结果引来不少争议。有人担心,“军人保障卡”上集成了诸多保密信息,如果与地方网络系统联接,会不会有泄密的危险。
就在大家争论不休之际,与分部多年来愉快合作的中国工商银行天津市分行主动找上门,希望与分部联手开办全军乃至全国第一张军地联合“保障卡”,并从技术上消解了泄密的质疑:在保障卡上加贴银行磁条,与保密信息“各行其道”。为了显示诚意,银行方愿意承担制发新卡所需的资金投入。
他们的想法引起总部和中国人民银行的关注。在总后勤部的协调下,人民银行科技司、中国银联、工商银行与分部召开4方联席会议,为这一“联姻”铺平了政策道路。时任人民银行科技司副司长的文四立说:“这是一件利国利军利民的大好事。”
很快,军地研发人员紧锣密鼓协作攻关。银行磁条和“银联”标志很快出现在“军人保障卡”上,保障卡正式具备了银行卡功能,官兵们可以在全国所有商业银行办理相关金融业务,也可在消费场所刷卡消费。这一突破性功能,使“军人保障卡”由“军内通”向“军地通”延伸,真正成为持卡人不可或缺的工具。
不断的功能创新和延伸,使“军人保障卡”充满活力。2006年,分部将适用于战时的“电子伤票”技术嵌入“军人保障卡”中,使保障卡不仅能满足平时静态保障,还向战场多元化动态保障功能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