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进军成立不久,宋时轮和邓华为何离开?和一段隐情有关
作者:武陟东旭
(相关资料图)
在八路军华北抗战史上,有个非常特殊的现象,晋察冀的八路军各部队组建之后都蓬勃发展,但曾经很知名的冀热察挺进军却来去匆匆,存在不到三年就撤销了。
挺进军的三位主要指挥员,有一位被杀(继任者因医疗事故亡故),其他两位宋时轮和邓华只待了一年就匆匆离开了。
他们的离开,是正常的人事调动,还是背后有何隐情?
冀热察挺进军成立于1939年1月,司令员萧克,参谋长是程世才。
当年2月,为便于领导,成立了一个冀热察军政委员会,委员会的成员有5人,即萧克、马辉之、伍晋南、宋时轮、邓华。
然而,一年不到,委员会5个人走了2位,他们是宋时轮和邓华。
他们之所以离开,跟一位叫高志远的人有关。
高志远,1907年出生于河北滦县。
高家是远近闻名的大户,用家财万贯来形容毫不为过。
日本占领东三省之后,又把魔爪伸向华北,高志远热血沸腾,他很清楚没有国就没有家的道理。
很快,高志远开始变卖家产,购买枪支。
由于他平时乐善好施,为人慷慨,在当地很有号召力。他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在当地召集200多人,组织起一支抗日民团。
需要强调的是,高志远旗下的民团,跟别的民团有着本质区别。
当时不少人组织民团,仅仅是出于保卫家园的目的,奉行“人不犯我、我不犯人”,限于较为狭隘的自卫。
而高志远并不被动防守,也不限于“家门口”,而是主动出击,谁当汉奸就干掉谁。
比如土匪头子刘兰亭,跟高志远是儿时伙伴。
可是,此人不但阻挠高志远抗日,后来还投靠了日军。
高志远一怒之下,将其枪杀。
刘兰亭被杀,激怒了另一个汉奸刘佐周。
刘佐周是驻滦战区的总队长,辖昌黎、滦县、乐亭、迁安等地,人马过万,是华北地区有名的铁杆汉奸。
得知高志远杀了自己的打手刘兰亭,刘佐周发誓要报复。
可是,还没有等他有所行动,高志远就已经找上了门。
那一年,驻华日军总司令梅津美治郎到达滦县火车站,刘佐周等大汉奸前去迎接。
提前得到消息的高志远,化装成一个厨师混进站台的食堂,在众目睽睽之下,拔枪怒射,将刘佐周打死。
大汉奸刘佐周被杀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华北,天津的报刊纷纷报道,就连日本和伪满的媒体也刊登文章,对此事作了报道。
高志远
一时间,高志远声名大噪,成为日伪闻之色变的人物,被华北日军悬赏十万捉拿。
不过,这时候的高志远还非常迷茫,不知该如何将抗日武装做大做强。
直到1937年,高志远遇到了我军的王仲华、李运昌、陈飞等人,才找到了方向。
1938年7月,高志远以冀东抗日联军总司令的身份,和副司令李运昌、洪麟阁,在冀东各地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抗日大暴动。
短短两个月的时间,暴动之火在冀东20余县熊熊燃烧。
冀东抗日联军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很快就达到5万人以上。
加上其他武装的话,不低于10万人。
此时,八路军第四纵队(宋时轮任司令员,邓华任政委)也来到冀东地区,冀东抗日迎来了新的局面。
两支抗日武装携手并肩作战,杀得日伪军抱头鼠窜,先后收复了迁安等周边9座县城。
至此,日伪对冀东的统治摇摇欲坠。
日伪对此恨得要命,怕得要死,他们很快调兵遣将,集结重兵来“围剿”冀东地区的抗日队伍。
这时候该如何应对,四纵和冀东抗联产生了分歧。
宋时轮等4纵的领导认为,冀东属于平原地区,进行游击战非常困难,而且抗联队伍经过多次战斗,战损较大,战斗力下降严重。
最关键的是,抗联很多战士是没有经过训练的农民,战斗力素养参差不齐,应该撤到山区休整,依靠山区建立一个比较稳固的大本营,到了明年再杀回去。
而抗联负责人认为,这支武装在当地有群众基础,坚持在冀东作战也能度过难关,不一定要到山区去。
而且,这么多人去山区,要走很长的路程,路上的物资供应无法保障,遇到战斗很难应对。
经过激烈的争论,最后决定,四纵主力与抗联主力按照预定计划,西撤到山区整顿,把包森、陈群、单德贵3个支队留在冀东坚持武装斗争。
这个决定,影响了整个冀东抗日的形势。
1938年10月,第4纵队和冀东抗日武装在西移途中,遭到日伪的多次袭击,部队损失惨重。
危急关头,李运昌带领冀东抗日联军余部,克服重重阻碍,向冀热辽方向挺进,几经周折到达冀热辽,打通了关内外抗日武装的联系,整个华北敌后抗日局面盘活了。
后来,这支队伍搞得有声有色,在战斗中发展壮大,东北野战军第8纵队、第9纵队,还有第11纵队的血脉,都出自这支队伍。
高志远率领不到2000人的队伍,来到山区继续坚持抗日斗争。
1939年2月上旬,根据八路军总部的指示精神,冀热察挺进军正式组建,由宋时轮和邓华的第4纵队和冀东抗日武装组成。
成立初期,全军约有9000人和7000支长短枪。
挺进军共有3个支队,分别由邓华、宋时轮、高志远担任支队司令。
其中,邓华支队改编的挺进军11支队2000余人,宋时轮支队改编的12支队3000余人,高志远的冀热察联军有3000多人。
宋时轮将军
挺进军的司令员是萧克,政委是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陈漫远(未实际到任)。
为了更好地领导这支队伍,冀热察军政委员会不久后成立。
这个委员会一共有5个人组成,分别是萧克、马辉之、伍晋南、宋时轮和邓华。
值得注意的是,参谋长程世才不在这个委员会之内。冀东暴动的领导人高志远,也不在该委员会之内。
5人名单中,马辉之是北方局的重要领导,曾担任过河北书记一职,他进入军政委员会顺理成章。
而伍晋南当时的职务,是宋时轮支队的政治部主任,属于支队的三号人物。
令人不解的是,伍晋南被安排到了军政委员会里面,高志远却不在名单内。
没能进入军政委员会,高志远没有一点想法是不可能的。
不过,高志远没有任何怨言,一心一意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但他手下的这3000多名干部战士,却给他出了一个难题,他们要求杀回冀东。
他们原本都是冀东子弟,亲人都在那里,大家的乡土情结浓厚。
而且当时西撤的时候,高志远对大家作过承诺,西撤是暂时的,一定会杀回老家去。
大家纷纷要求高志远兑现诺言,带他们打回冀东。
按说,作为革命队伍,就该服从组织的安排,高志远应该说服大家。
可是他没有这样做,他向军政委员会负责人提出,要先把部队带回冀东,为部队打前站。
这本身不是一件十分过错的事,因为当时冀热察挺进军的活动范围,包括了平西、平北和冀东。
即便高志远的支队返回了冀东,仍然在挺进军的领导之下,依旧是开展抗日斗争。
可是,如果让高志远走的话,别的队伍也要求这么做,都要打回老家去,那该怎么办?因此高志远的请求没有通过。
这只是内部发生的工作分歧,本身没什么大不了的。
不过,问题很快就变得复杂化,形势急转直下。
此时有人揭发高志远,说他曾经勾结北洋旧军阀吴佩孚,企图让对方给自己筹集回去的军费,目的是“回冀东当汉奸”。
邓华将军
因此,挺进军负责人作出决定,下令将高志远抓了起来,准备以汉奸罪严惩。
对此决定,宋时轮和邓华都不同意,他们跟高志远并肩作战,打死都不相信对方是汉奸。
但军政委员会5人中,其他3人认为高志远有罪。
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1939年4月27日,高志远在山南村被处决,年仅32岁。
冀东抗联司令部参谋处处长李荣久,也以同样的罪名被处决。
宋时轮和邓华对此不满,有资料说,宋时轮还拍了桌子。
几个月之后,他们双双离开了挺进军。
宋时轮去了抗大学习,邓华被聂荣臻留住,到了雁北,组建了晋察冀军区第5分区。
高志远被处决后,挺进军大伤元气,冀东抗联支队的官兵跑了一半还多,剩下的只有1000余人。
(邓华到了5分区,把挺进军属于自己的两个团要走了。)
之后两年多时间里,挺进军在平西处境艰难。
1942年2月2日,冀热察挺进军的番号被撤销。
那么,高志远到底有没有当汉奸的企图?
如果仅仅是跟吴佩孚接触,这一理由有点牵强。
因为吴佩孚在抗战中,一直没有当汉奸。
日本特务头子荒木代表日本曾经开出条件,愿意“步枪十万支、机枪二千挺、大炮五百门,子弹若干,此外并助款百万”,帮助吴佩孚出山,但他拒而不受。
吴佩孚虽然是一个军阀,但他是有底线,跟石友三、孙殿英、孙良诚这些没有节操的军阀不同。
日本占领华北之后,和吴佩孚进行长时间的接触,也给了吴佩孚一定的好处,比如车马费等。
但一说到实处,吴佩孚就打哈哈。
1939年1月31日,日本人在吴宅召开记者招待会,拿出一个讲稿,让吴佩孚照本宣科,企图逼其就范。
吴佩孚
然而在记者会上,吴佩孚并未按照日本人的讲稿发言,而是即兴发言强调,日方必须尊重中国的领土完整,把日本人弄得狼狈不堪。
吴佩孚本人没有当汉奸,他也不可能劝说别人当汉奸。
从情理上讲,一个为抗日散尽家产,杀过无数日伪的人,怎么会去当汉奸?
而且,高志远并非出身土匪,之前他没有劣迹,也没有危害乡亲,说他要去当汉奸,是说不过去的。
而说高志远和吴佩孚接触的人,名叫陈飞,是高志远的秘书。
高志远被处决后,陈飞在挺进军受到孤立,难以立足,不得不申请外调,到挺进报行政科工作。
挺进军被撤以后,陈飞从此淡出人们视线。建国后,有人说在东北见过他。
但是,他很快神秘消失,不知所终。
高志远走上革命道路的引路人王仲华,对处决高志远持反对态度。
高志远被处决以后,王仲华接管了这支部队。
但是不久,他因患病,在一场医疗事故中身故。
1955年授衔,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宋时轮、邓华都授予上将,高志远已长眠16年。
平西人民没有忘记他,为了纪念高志远,他们将当地一个水渠命名为“高志远”。
2014年7月,在冀东抗日大暴动76周年之际,冀东抗日联军总司令高志远纪念碑揭碑仪式在他的家乡附近——河北省滦南县多余屯村隆重举行。
到会的除了高志远的后人,还有来自各地的冀东大暴动负责人、冀东老革命家的后代,以及冀东抗日大暴动文化研究会、当地党史部门负责同志。
附近上千村民,也自发地来到现场,参加揭碑仪式。
值得注意的是,宋时轮的女儿宋崇实、邓华的女儿邓欣也来了,并发表了纪念高志远的讲话。
抗日英雄高志远如果地下有知,也应感到些许欣慰。
还有什么结论,比人民的口碑更金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