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快报:赤壁大战前后,东吴为何从“绝对主力”沦落成“打酱油”?
自秦朝扫清六合,一统八荒之后,走进大汉王朝,西汉之后刘秀光武中兴,东汉末年的到来也是混乱的开始。
当时的朝廷昏庸,皇帝更换频繁,一国之中“尚无可征战之兵”,加之以严重的徭役赋税,直接导致了地方人民的苦难加剧,很快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无奈之下,朝廷下令各地自我招兵守卫平叛,战乱平定之时,也是天下大乱之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因为兵权被放至地方难以收回,很快出现了群雄逐鹿的局面,最终在演变之后,形成了刘备,孙权,曹操三方对峙的局面,孙刘弱而选择了联合作战,一同对抗曹操,并在赤壁之战中大胜曹操,但东吴一方,为何在赤壁之战以后由主力军变成了“打酱油的”。
一. 赤壁之战中举足轻重的东吴
1. 接纳投靠的刘备一方
其实从三方势力最早的部署来看,曹操最强,孙权和刘备相对较弱,孙权方面虽然在势力上无法与曹操向比拟,但是地盘却是十分稳固,占据江东六郡八十一州,坐拥长江天险,经历三世的稳固之后,基本无人能够撼动其地位。
而当时的刘备一方势力是非常弱的,用吴国谋士的一句话说,刘备“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几乎无容身之地”,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早年刘备的遭遇。
新野一战,虽然打败了曹操的先锋军队,但随着曹操亲自率大军前往,刘备选择放弃新野,携民出走,这正是因为如此,樊城一战再次失败不说,还被曹军入夜偷袭,导致军队出现大溃败,幸有赵云张飞等力战敌军,放得保全。
但刘备深知此非长久之计,于是诸葛亮借一帆风直至东吴寻求孙权的庇佑,这是刘备在穷途末路之下的投靠,所以双方的合作之中,东吴其实是主要力量,而东吴之所以选择与势力较弱的刘备联合,是因为曹操占领荆州之后,大有南下夺取江南的意思。
当时的孙权面对曹操的虎视眈眈,其实自己是想要一战的,但手下大多主张投降,认为这次战争没有把握,孙权为了保证自己父兄之基业不受损失,只能选择联合驻守江夏的刘备,共同抗曹。
2. 战前充分准备的东吴
其实早在双方联合的时候,刘备一方就被当作是外援,所以早从战争的准备阶段开始,东吴就一直是绝对主力,当年双方在准备阶段的时候,东吴一方面操练水军,一方面利用蒋干实施离间之计,处死了原本荆州的降将,蔡瑁,张允二人。
这是东吴在赤壁之战中的第一层贡献,蔡瑁张允死后,虽然于禁等人接手了水军,但北人不善水战,在军队实力的积累上自然有所削弱,曹操自此对东吴产生记恨,双方水深火热,大战在即。
当然,东吴对赤壁之战的贡献,“蒋干盗书”只是个开始阶段,为了获得战争的胜利,东吴周瑜再次利用蒋干,假借庞统凤雏之名巧献连环之计,在东吴的运作之下,曹操错误的采纳庞统的连环计,将大小舟船连接在了一起。
除了这些,赤壁战争还有一步相当重要的棋,那就是黄盖的苦肉计,求实东吴一方,在最早的时候就意识到了曹操是个多疑之人,而之所以依然坚持选择诈降,目的就是为了让曹操放松警惕,此后鞭笞黄盖,派其诈降,都是为了尽可能的靠近曹操。
而诈降之计成功之后,整个赤壁之战的战略部署就算完成了,这一系列的事件,其实都是东吴着手安排进行的,蜀汉方面除了派去一个诸葛亮当参谋之外,基本没有什么大的贡献,后续演义中所描写的草船借箭和奇借东风,其实都不存在。
从上述的这种种表现来看,东吴在赤壁之战的准备阶段,东吴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屯兵江夏的刘备一方,只是在大战开始之前单纯的进行了一定的军事部署罢了。
3. 赤壁之战中东吴的大放异彩
其实东吴之所以在战前表现的如此突出,是因为曹操此次南下,意在夺取江南之地,而大江之上,水战为主,这就注定是擅长水战的东吴来发挥主要作用,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曹操与孙刘之间的赤壁战争爆发了。
大战初期,周瑜负责调度,丁奉徐盛,韩当蒋钦各司其职,负责埋伏,黄盖陆逊等大将负责水上作战,以黄盖为先锋,插青龙牙旗前往曹军水寨,在曹军发觉之前入寨放火,双方大战在周瑜一方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爆发。
此时的曹操中了孙刘的多重计策,在东风的加持下东吴军队长驱直入,分工明确,厮杀烧船同步进行,虽然曹操八十万大军铁索连舟,但终究敌不过孙刘的火攻之计策,再加上曹操方面本来就不擅长水战,一经火起瞬间溃不成军。
此次战争的形式基本呈现出一边倒的状态,东吴携胜利之威追杀曹操水上残部,而蜀汉一方则几乎没有参与水战,主要负责陆地上对溃逃曹军的追杀,并且没有主动出击,主要采用埋伏的方式突击残部,当然这也是出自于诸葛亮的计策。
从战争的结果来看,孙刘一方大获全胜,从战争的贡献来看,这场战争从开始到结束,东吴一方都是主力军队的位置,可以说,东吴凭借赤壁这以少胜多的巨大成就,打响了名号,让曹操再也不敢轻易南下,但这次露脸之后,东吴方面仿佛变成了打酱油的。这是什么情况呢?
二. 此后东吴默默无闻的原因
1.先天名号的重要性
无论是正史还是演义中的记录,赤壁之战以后,东吴的存在感好像大幅度降低了,这个主要原因就是自己的名号问题,古人云,名不正,则言不顺,此时的东吴之所以在战争之后难有作为,原因就是自身的名号问题,
在古代,尤其是混乱时期,占据州郡都需要名头,比如当年刘备招贤纳士,建立自己的基业,就是凭借汉室衰微的现状和自己“中山靖王”之后的身份,这种身份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天下大乱之时,汉室宗亲就是领导者的最佳人选。
这一点东吴是不具备的,虽然孙权占据江东,但是追本溯源来说,他并非是汉室宗亲,江东势力的创始人乃是孙坚,孙坚被称作是江东猛虎,最早乃是和袁绍等人一起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之一,这次讨伐的目的乃是拯救汉室。
所以包括曹操,袁绍,袁术,孙坚等在内的都是汉臣,都要为东汉朝廷服务,只不过最后因为各路诸侯之间的相互猜忌,原本稳固的军事联盟产生了动摇,孙坚死后,孙策继承了他的大业,脱离诸侯序列,带兵只身来到江东,才建立了东吴势力。
从其经历来看,归根到底都是大汉朝臣,只不过世风日下才占据江东六郡,赤壁之战也是在“汉贼”曹操大军压境之下的防守反击行为,这场战争不但打败了曹操,同时也表明了自己的立场,那就是位于汉贼曹操的对立面。
这就说明东吴孙权只想稳居六郡,不是他不想攻城略地,一旦在战胜曹操之后效仿曹操攻打他人,那整个江东就会变成众矢之的,此前曹操就被骂作汉贼,东吴不甘心犯天下人之大忌讳,所以只能被迫选择自保以求安宁,赤壁之战以后便默默无闻。
2.善守不善攻的东吴
其实东吴之所以在赤壁之战以后变得“无足轻重”,除了师出无名之外,几次战争中暴露的弊端也是非常现实的原因,战后东吴也曾攻打曹操的地盘,但是效果都不怎么样。
比如在南郡的争夺之中,当时曹操派遣曹仁驻守,原本是刘备去取,奈何被东吴抢先,结果孙权在这次夺取南郡的战争之中不但没有占到丝毫的便宜,手下大将周瑜还被曹仁所伤,此外,此后的合肥之战中更是被曹操以少胜多,杀的惨败。
“张辽让江东小儿止啼”的故事更能说明一点问题,那就是东吴只适合驻守江东而不善攻,屡次战争的不成功也是东吴在赤壁之战后再难有所作为的重要原因。
3.后继无人的东吴
第二代将领和皇室人才的缺失也是东吴此后默默无闻的一大因素,以大都督为例,这个位置就好像是东吴的高危职业,自从周瑜亡故之后,再也没有像他那般才华横溢的人来担任这个位置,此后的鲁肃,吕蒙,陆逊等,虽然颇有才华,但是都英年早逝。
孙权在位的时候,东吴大都督这个位置就接连做了好几次更换,并且在才能上是一代不如一代,而不同三军大都督对士兵的训练必定是各有千秋,同一批士兵短时间内将领连番更换,注定造成战斗力的削弱,所以才会在后期默默无闻。
其实东吴之所以赤壁之战之后走向了半隐退,和后期东吴的第二代领导者脱离不了关系,孙权之后,孙亮继位,但是这个皇帝并没有在位多长时间,十五岁亲政的孙亮仅在一年之后就被孙綝废除,并于十八岁的时候去世。
此后东吴朝政便被孙綝兄弟全权把握,任人唯亲的情况之下东吴混乱不堪,此后是孙休继位,幸好有老将丁奉辅佐,才勉强维持了朝中混款的状况,这种内政都难以稳定的东吴朝廷根本就难以顾及对外的作战情况,一直埋头处理国内问题的东吴,很难崭露头角。
三.总结
所以从总体上来看,东吴在赤壁之战中是大放异彩,从最初抗曹的决定在到后来的出谋划策,再到后来的调兵遣将以及战略安排,可以说在这次以少胜多的战争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赤壁之战以后,东吴好像一下子将自己隐匿了起来。
不是东吴孙权不愿意名垂青史,实在是迫于现实的情况所迫,军事方面,大都督的接连去世更换使得东吴士兵的作战能力很难再回到赤壁之战以前,政治方面,孙权去世之后的第二任皇帝被架空,朝政陷入空前的昏庸。
再加上思想方面“汉臣”的束缚,让赤壁之战大异彩额东吴,最终还是成为了战后“打酱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