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文化 >

军统深入山村配合八路军,却不管被打的无处躲藏的国军?

多好的作品,只要影视剧一改编,马上面目全非,至少要变味。

《林海雪原》就是例子,几十年来一遍遍重拍,那是一部不如一部,步步有“创新”,部部惨不忍睹。

离开了作者曲波的“以最深的敬意献给我英雄的战友杨子荣、高波等同志”这个主题,任你视觉手段再现代,演员模样再标新立异,能把东北剿匪这段大故事讲好?原作来源于真实的战场,没有经历过的人,对时代背景、语言、装备两眼一抹黑,把文字转变为视觉形象已经很难,非要加上自己的什么“理念”,“情怀”,结果就是硬编段子,乱塞私货,穿越穿帮加荒唐,让人看不下去。


(资料图片)

近年有两个女作家非常令人敬佩,一个是写《寻找平山团》的程雪莉,一个是写《雪域长歌》的张小康,两本书都是费尽心血,在采访大量当事人的基础上创作的纪实作品,真实而且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张小康是张国华将军的女儿,《雪域长歌》的重点写的不是自己的父亲,而是18军广大官兵和翻身农奴,为此采访了数百位亲历者,披露了大量鲜为人知的解放西藏史实,宛如一部史诗。

《寻找平山团》则是对平山团珍稀历史的深度挖掘,作者程雪莉说“我只是历史的记录者。”本着这样的创作初衷,作者用五年的时间,深入各地,采访了从总长到平山父老等大量当事人,全景式地记述了平山团的热血征战历程,揭示了为什么人民子弟兵这一称呼最早来自于平山团,叙事厚重,堪称震撼。

可是,电视剧《滹沱儿女》却加进了原著根本不存在的情节,为平山团从诞生后战斗在山西抗战前线,到回防延安,直到359旅南下北返,设计了一条主线,就是军统特务处和八路军配合作战。

军统(当时还是国民党复兴社特务处),在冀西和八路军配合作战过吗?

七七卢沟桥事变后的华北,复兴社的活动主要在北平和天津等大城市,什么时候深入偏僻乡村了?在保定、石家庄相继失守,中央军刘峙从冀中一路飞毛腿逃到黄河边的背景下,军统一改工作重点在城市的惯例,不遵从设法就地潜伏的上级命令,以区区百十人枪,跑到平山来配合八路军,而且以十足的把握说日军的运输队我包了,这是神话还是魔幻?

日军的运输队那么好打吗?平型关打日军的运输队,八路军动用了一个115师,付出了相当大的伤亡,在分出部分兵力开辟晋察冀后,主力343旅在晋南多次遇到宿营的小规模日军,都无力下手,因为兵员不足,有的营全营没有武器。按剧情的设定,日军围攻冀西区委所在地洪子店,八路军决定死守,理由是不打这种防守战,平山就没人参军了。

这是在真实反映被誉为“北方兴国“的平山历史事实,还是给毫无历史根据的情节杜撰合理性?

在此之前的1937年10月,王震的359旅工作团来到平山,一个月就征兵1700多名,组成平山团去了山西。年底,115师344旅来到平山,又组编了689团。所谓的死守洪子店是不存在的,八路军绝不会采取这样的方式作战,根本没有哪个本钱。而早已把大量子弟送到八路军各部队的平山,也没有因日军占领而减少参军规模,相反,在日军多次疯狂烧杀后,喊出了“平山团绝不减员“的决死口号,不仅又把一个”平山营“和1800多子弟陆续送往大量减员的359旅,而且给过路的曾国华支队、344旅补充了数千新兵,在本地还组建了晋察冀的5团。当时华北”二十个八路军里就有一个平山人“,是靠死守一个乡镇来维系平山百姓的参军热情?这样的剧情,与原著反差何其之大。

洪子店打击来犯日军的战斗是山地伏击,是344旅688团打的,由于日军来援迅速,以密集炮火击中了688团指挥部,团长陈锦秀和一营长牺牲,部队被打散,不得不撤出了战斗。陈锦秀是八路军出师以来牺牲的第一个团长,这时的八路军,总共也不过十几个团。黄克诚、刘震、韩先楚等著名的开国大将、上将都参加了这一战。敌我实力悬殊,这是抗战初期的常态,在日军兵力集中、火力充足的情况下,吃掉其一个中队都很难。

可是在这里,从剧中主角的嘴里,却说出了打赢这一仗,主要靠特务处全歼了日军运输队这样的话,以示军统起到的重要作用。违背历史真实,肆意戏说。

军统的百十个人就能打掉日军的一支辎重队就是个笑话,哪怕手里给配上汤姆森冲锋枪。军统要是这么厉害,怎么不上平型关打去?就算没赶上忻口会战,华北日军还有八年去打,怎么再没见过一次这样的“神勇之战“?

军统锄奸是在大城市,想反映军统的抗战,可以单拍马汉三陈恭澍去。八路军深入的地方,是军统从来不去的穷乡僻壤,这场温塘伏击之前,当地老百姓被日伪逼问344旅的去向,知道部队已经埋伏在哪里的几个群众,被鬼子砍死也没说出来。在当地没有任何群众基础的军统,空降兵般地赶来“国共合作“,”精准打击”日军野战部队的要害,你是咋得到的情报?

戏说产生于所谓的“文人认知”,反正国民党抗战了,就可以不分时间地点,不顾历史背景地杜撰情节,这是当前抗日神剧滋生的土壤,台词里带上统一战线政策,这样更能迷惑观众。有那么一些人,不穿越一下历史是不舒服的,只要有一点剧情空间,就要把这种“情怀”塞进去。

于是,就会看到无数的穿帮穿越,1938年的军统得到了“最新的美国军援”(台词),包括1945年后才在中国大陆出现的盖德式冲锋枪。美国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正忙着给日本卖铁卖油呢,何时给国民政府过军援?就算想给,出海口都被日军占了,从哪儿运进来,找鬼子帮忙搞物流吗?

于是,我们的情报员把工作做到了日军军官的老婆那里。抗战期间,侵华日军的现役军人,能带家属吗(伪满洲国日军除外)?别说刚占领石家庄的日军师旅团级军官,老鬼子岗村宁次级别怎么样,八年之中要是能把老婆带到中国战场来,会在日记中发出生活单调,多年来幸得侍女照料之类的絮絮叨叨?这样编下去,把什么“帝国妇人会”之类的战争怪胎都搬来得了,发挥空间更大。

至于被观众看腻了的三角恋情,放到这样的题材里塑造主角形象,是实在欠缺艺术表现手法,还是“揭示人性”的执着,鬼知道。

好好的一部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就这样给“创新了”。只要读过原著,就知道这绝不是作者的本意,虽然编剧里加上了作者名字。

《寻找平山团》原著是一本好书,有待好的创作团队正史正说去重拍。

标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