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文化 >

热议:“衣冠禽兽”最初指代官员,后来则演变成贬义词


【资料图】

衣冠禽兽这个成语在今天是个不折不扣的贬义词,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穿戴着衣帽的禽兽,指行为卑劣,如同禽兽的人。”

其实在古代并非如此。

我们从一些历史绘像和戏曲中发现,古代官员穿的官服上都绣有鸟类和动物图案,这并不是虚构,而是真实的,这种补服在明代发展成熟。明代礼仪规定,文官官服上绣鸟禽类图案,武官官服绣兽类图案,其中一品文官绣仙鹤,二品绣锦鸡,三品绣孔雀,四品绣云雁,五品绣白鹇,六品绣鹭鸶,七品绣鸳鸯,八品绣黄鹂,九品绣鹌鹑;而一品和二品武官则绣狮子图案,三品绘虎,四品绘豹,五品绘熊,六品、七品绘彪,八品绘犀牛,九品绘海马。《儒林外史》第三回描写范进中举后,乡绅张静斋来访,他是举人出身,曾做过知县,书中他是这样打扮:“只见那张乡绅下了轿进来,头戴纱帽,身穿葵花色圆领,金带、皂靴。”由此可见,纱帽补服是明朝时官员士大夫标配,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当时的官员士绅被称为“衣冠禽兽”,这在当时是褒义的。

不仅“衣冠禽兽”受人尊重,就连穿长衫、戴方巾也是读书人专利,其他人没有这个资格,这在当时叫“衣冠中人”。同样是《儒林外史》一书,其中第22回有这样一段描写,开妓院“乌龟”的王义安穿着长袍、戴着方巾与人吃饭,被两个秀才遇见,一把扯掉他的方巾、长衫,劈头盖脸就是一顿嘴巴,打得王义安皮青脸肿,叩头如捣蒜,最后只有拿出银子送给秀才求饶,这才作罢。这个故事说明当时的衣着打扮是有严格规定的,衣冠禽兽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当的。

明代中晚期后,官员士绅贪污成风,无恶不作,为害乡里,老百姓恨之入骨,“衣冠禽兽”于是逐渐变成贬义词。浙江绍兴一带有个文人叫陈汝元,写过一本传奇《金莲记》,其中有这样一句:“人人骂我做衣冠禽兽,个个识我是文物穿窬。”其中“禽兽”的意思大家都知道,“穿窬”则是凿穿、爬越墙壁偷盗的意思。很显然,这都不是什么好话,可见此时“衣冠禽兽”已经成为贬义。陈汝元生卒年不考,大约生活在明末万历年间,其人工文字,擅作曲,其《金莲记·构衅》现在仍为昆曲舞台经常上演的曲目之一。据说,这是目前可见的衣冠禽兽用作贬义的最早出处。到清朝时候,还有人用这个词骂人。比方说《镜花缘》中的“既是不孝,所谓衣冠禽兽,要那才女又有何用?”说的也是道貌岸然却不孝的无耻之徒。

也就是说,大约在明代晚期,衣冠禽兽一词由褒变贬,并沿用至今。

标签: 衣冠禽兽 儒林外史 商务印书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