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而治”是管理的最高境界
两千多年前,老子就曾教导管理者要无为而治。做到了无为,实际上也就是有为。不仅是有为,而且是有大为。
(资料图)
《庄子》中有一段阳子臣与老子的问答。有一次,阳子臣问:“假如有一个人,同时具有果断敏捷的行动与深入透彻的洞察力,并且勤于学道,这样就可以称为理想的官吏了吧?”
老子摇摇头,回答说:“这样的人只不过像个小官吏罢了!只有有限的才能却反被才能所累,结果使自己身心俱乏。如同虎豹因身上美丽的斑纹才招致猎人的捕杀;猴子因身体灵活,猎狗因擅长猎物,所以才被人抓去,用绳子给拴起来。有了优点反而招致灾祸,这样的人能说是理想的官吏吗?”
阳子臣又问:“那么,请问理想的官吏是怎样的呢?”
老子回答:“一个理想的官员功德普及众人,但在众人眼里一切功德都与他无关;其教化惠及周围事物,但人们却丝毫感觉不到他的教化。当他治理天下时不会留下任何施政的痕迹,但对万物却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这就是老子“无为而治”的至理名言。
老子所提倡的“无为”与“清静”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不要实行令下属负担很重的任务。
第二,应该尽量少施行命令或指示。
第三,对下属的各种活动要尽量避免介入或干涉。
那么,这是不是说管理者对一切都不管而无所事事呢?事实绝非如此。“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要遵循大千世界的规律,尊重人的个性,有所为、有所不为,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
“无为而治”的政治哲学主要是说,统治者应该尽量克制欲望,不要劳民扰民,对政事少干预,顺其自然,垂拱而治,这样做就会收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效果,使社会得到大治。后来,他们进一步把这一原则用在君臣关系方面;于是,便发展成一套颇具特色的帝王统御学。
这一帝王统御学的内容,首先是指君主不要亲自处理政务,而是指挥臣下干一切事情,使自己处在虚静无为的地位,垂拱而治。君主逞能恃才,事必躬亲,其实并不表明君主的聪明,反倒表现出君主的无能和低能。法家也认为,如果君主亲自处理一切政务,这是代臣下蒙劳负任,而臣下反而无所事事,享受安逸。这样,君主就把自己降到臣下的地位了。另外,君主处处争先逞能,容易把自己的一切长短优劣都暴露给臣下,而使君主失去主动权,处于被动的尴尬地位。君主的职责是用臣,而不是代臣下办事。善于任用和指挥天下最有才智的人为其尽力,这才是最高明的统治艺术。
“无为而治”是管理的最高境界,有一些玄虚,不具备深厚的文化功底和管理实践,是很难领悟这句话的深刻含义的。
“无为而治”的一层重要含义是管理者要懂得分离职权,为下属创造一个宽松环境。如果管理者事必躬亲,连细枝末节、鸡毛蒜皮似的小事都要过问、干涉,不但会打击下属的士气,而且自己也会累得挺不住。
提高个人修养,满足下属的正当请求,适当授权,这些都是管理者在“无为”之前须先预作策划的;否则,无为不但不能成为“无不为”,反而变成企业混乱、管理者“下课”的根源,这是身负重任的管理者所必须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