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孔融:让梨不让酒,终至身陨家危之祸!
孔融,孔子二十世孙,身世显赫,自幼聪慧异常,时称“神童”,能诗能文,为“建安七子”之一。
4岁让梨至今仍为国之佳话,16岁因藏匿被迫害的张俭,与其兄孔褒争相顶罪而名满天下。
(资料图)
但其儿时谦让,恭顺之风并未伴其始终。纵观其一生,成年后性格孤傲,满是叛逆之作,恭顺不足反而是机敏有余。
于酒,其更是饮酒误事,以酒为介结党营私,终因酒获罪,至身陨家危之祸。
孔融出身名门,有才气亦有名气,20多岁便步入政界,一路平步青云,38岁则官至北海相(相当于如今省长)主政一方。尽管其写诗作酒皆不在话下,可其政治上极不成熟。
时值乱世,本可大有作为,但根据《后汉书.孔融传》记载:“融负其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迄无成功”,热衷清谈,嗜好饮酒,以致于“奸民污吏,猾乱朝市,亦不能治”。
孔融任上,黄巾起义席卷天下,管亥率部攻打北海,孔融奉命率军阻击,但至前线,竟然酩酊大醉,其结果是孔融溃败,“弃郡而去”。但此事之后,竟官升青州刺史,但其清谈依旧,嗜酒如初,其结果则是再次“弃郡而逃”。
尽管一时蒙羞,但其仕途不仅没有中断,反而在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之后,官至少府,位列九卿,俨然进入国家核心领导层序列。尽管如此高位拜曹操赏识之所赐,唯才是举地珍爱孔融之才,可并未换来孔融的感恩,孔融依旧不买曹操的账。
两人的关系撕裂初始于207年,北方久经战火导致了粮食连年歉收,而酿酒又耗费大量粮食,鉴于现状,曹操出台了“禁酒令”,曾写下“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曹操以身作则,天下文人仕绅无人敢吭声。
但孔融偏偏不对付,不仅延续着纸醉金迷的生活,甚至是公然上书以表反对,要知道孔融是核心领导层,其公然反对禁酒令,无异于宣布禁酒令的破产。在其所写《难曹公表制酒禁书》中:“尧不干钟,无以建太平。孔非百觚,无以堪上圣”,孔融直接将喝酒一事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后续写道:“高祖非醉斩白蛇,无以畅其灵。景帝非醉幸唐姬,无以开中兴。袁盎非醇醪之力,无以脱其命。定国不酣饮一斛,无以决其法。故郦生以高阳酒徒,著功于汉;由是观之,酒何负于治者哉!”
这一上书并未动摇曹操的禁酒决心,曹操也尝试与孔融沟通,便回书给孔融,书中提到了夏桀和商纣因酗酒而亡国的事以及历史上其他因酒而误事的例子,把禁酒与否提到关乎国家存亡的高度,再次表明了坚决禁酒的决心。
但孔融随之却回信道:“昨承训答,陈二代之祸及众人之败,以酒亡者。实如来诲。虽然,徐偃王行仁文而亡,今令不绝仁义;燕哙以让失社稷,
今令不禁谦退; 鲁因儒而损,今令不弃文学;夏商亦以妇人亡天下,今令不断婚姻。而将酒独急者,疑但惜谷耳。非以亡王为戒也。”
大致意为:“施行仁义也会亡国,为什么不断绝仁义?施行谦让也会亡国,为什么不禁绝谦让?提倡儒学也会亡国,为什么不毁绝文学?婚媒嫁娶也会亡国,为什么不禁婚媒嫁娶?”
以如此歪理对抗曹操推出的禁酒令,曹操却无可奈何,只得怀恨在心,史书记载:“外虽宽容,而内不能平”。范晔则如此评价道:说:“发辞偏宕,多致乖忤。”。
但孔融并没有丝毫的收敛,史书记载:“坐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矣。”,可见其不仅自己喝,还聚众而饮,已经超出了喝酒的基本范畴,有以酒结党营私之嫌,如此乃官场之大忌。
除开喝酒之外,孔融其用语戏谑,说话刻薄,更招曹操忌恨。一个典型例子是,曹操击败袁绍后,俘其儿媳甄宓,并赏赐给儿子曹丕。孔融却说:“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曹操不明所以,便问孔融出自何典故,孔融回答:“以今度之,想当然耳。”曹操仍旧没想明白,回家后才突然醒悟,原来是在嘲笑父子俩,曹操勃然大怒,怀恨在心。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且孔融之罪本在,若遭清算则百口莫辩。于曹操而言,孔融无异于乱臣贼子,无理无教纸醉金迷,出言不逊且乱曹操之策,何不杀之?
最终,曹操处死了孔融,理由则是不孝,这同大家所认知的孔融大相径庭。
但站在上帝视角而言,我们一直强调饮酒适量,而孔融之态早已不恰适量之谈,沉迷于酒是其走向死亡的重要因素,甚至是第一因素。同时也告诫各位酒友,饮酒适量,切勿沉迷于酒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