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密码 [免费注册] [找回密码] 推广技巧 发布求购 建商铺  发产品  会员体制比较  
 

数字支付时代,实体银行卡渐行渐远

来源:百度公共政策研究院  作者:之邪  发布时间:2017-05-10 09:27:32  字体:[ ]

关键字:银行卡  

摘   要:银行卡也许会消失,但是账户必然永存。银行卡是账户的介质和服务符号,同时,其品牌、服务体系和清算体系具有一定独立性。但是银行卡与账户“脱钩”后,基于账户的银行卡支付和无卡支付两大体系形成竞争。在零售支付领域,无卡支付渐成主流。未来,银行卡产业将何去何从。

  银行卡也许会消失,但是账户必然永存。银行卡是账户的介质和服务符号,同时,其品牌、服务体系和清算体系具有一定独立性。但是银行卡与账户“脱钩”后,基于账户的银行卡支付和无卡支付两大体系形成竞争。在零售支付领域,无卡支付渐成主流。未来,银行卡产业将何去何从。

  当前,有观点认为,在数字支付发展浪潮中,银行卡使用频率趋于降低,消费者掏出银行卡的次数已经越来越少了,银行卡是否会从一个主流的支付工具,退居幕后,渐行渐远,甚至在不远的将来银行卡将趋于消亡。

  也有观点认为,银行卡的介质会消失,但是银行卡功能和服务体系不会消失,只是脱了“马甲”而已,如果能够与当前金融科技相结合,将获得新的发展机遇。那么,在金融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情况下,十年太久,我们很期待,五年以后,银行卡产业会发生怎么样的变化。

  如果要去分析这种趋势,那么我们就要去分析银行卡的本质和核心优势到底是什么。在一个变革创新的时代,叫什么已经不重要,是什么、有什么用、是不是必须才是关键。银行卡只是一个符号,其本质功能会不会转变或者消失才是待解之题。

  银行卡的本质功能是什么

  讨论这个问题,要从银行卡发展的历史看,20世纪60年代,全球零售业、服务业等线下商业消费的蓬勃发展,带动了以银行卡、POS机为代表的电子支付手段普及,诞生了Visa、MasterCard、American Express等银行卡支付网络,成为一个直接服务于消费零售的大众化支付工具。中国银行卡产业从20世纪80年代起步,在21世纪初,获得了极大的发展,金卡工程的启动,中国银联的成立,推动银行卡互联互通,以及发卡和受理的大力发展,银行卡成为我国消费者主流的支付工具。

  从我国银行卡的功能看,一是账户的介质功能。从传统操作看,开立银行卡相当于开立账户,银行卡作为账户功能的物理介质而存在,在账户和卡之间存在映射关系,承担了账户的识别介质和使用介质的功能,作为账户功能的服务附加。截至2016年末,全国银行卡在用发卡数量61.25亿张,全国共开立人民币个人银行结算账户83.03亿。

  二是刷卡消费的功能。用于消费支付,面对面刷卡签单,完成支付。这也是银行卡使用的主流功能,在产业链后端形成连接消费的收单、清算以及消费支持等一系列银行卡服务体系。截至2016年底,消费业务383.29亿笔,金额56.50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2.03%和2.72%。同时,为了鼓励消费者使用银行卡支付,银行和银联等机构提供一系列推广和优惠活动。如与行业的联名卡或者为持卡人提供的专享服务,还有诸如积分、与商家的联合营销等活动。

  三是转账和存取现功能。通过柜台和ATM,通过银行卡联通账户,进行转账和存取现。截至2016年底,银行卡存现104.74亿笔,金额77.17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94%和8.74%;取现179.98亿笔,金额65.50万亿元,同比分别下降2.30%和10.46%;转账业务486.73亿笔,金额542.64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0.27%和15.29%。尽管取现业务增速在下滑,但是银行卡通过ATM的存取现功能依然是重要功能。

  四是信用卡的透支和分期服务。支付与信用的结合,使支付更加具有吸引力。而且随着回佣水平的不断降低,信用卡的分期业务成为银行卡业务的盈利增长点。截至2016年末,银行卡授信总额为9.14万亿元,同比增长29.06%;银行卡应偿信贷余额为4.06万亿元,同比增长23.63%。

  银行卡的功能如何受到挑战

  从60多亿张在用银行卡的规模来看,银行卡产业无疑是行业的巨人,但是与国外相比,中国银行卡产业远没有发展到成熟的阶段。无论是人均持卡量,还是银行卡的渗透率以及产业完善和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我国快速进入“万物皆可支付”的时代,身份识别更加多样化,卡作为直达账户的身份识别和介质功能必然弱化,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变成很多钥匙开一把锁,那么原来那一把钥匙的价值必然大大降低。特别是随着移动支付的快速普及,相比于手机支付和应用丰富的功能和更便捷的识别功能,银行卡产业面临着被弯道超车的风险。

  一是最核心的,银行卡受理端刷卡的功能逐步被取代。二维码支付的出现,扫码大行其道,刷卡支付的处境变得越来越尴尬。由于对二维码进行大规模、大力度的补贴推广,再加上消费者对于手机支付宝、微信等软件的高频应用,刷卡支付开始退居次席。

数字支付时代,实体银行卡渐行渐远

  高频次的应用打败低频次的应用是一个普遍的规律,即使是支付宝深耕支付这多年,根基深厚,但是在微信支付恐怖的打开频次和使用时间的优势上也败下阵来。腾讯的移动支付的月活账户及日均支付交易笔数均超过6亿。现在出现的现象使是,消费者在钱包中确实还有好多卡,但是当他们支付的时候,拿出来的却是手机。

  这个趋势显而易见。根据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的数据,2016年,通过网络支付接口办理的银行卡收单业务量467.33亿笔,金额36.52万亿元,占银行卡收单业务量的比重分别为65.46%和47.74%,较上年分别上升0.5和10.93个百分点。从技术上讲,银行卡的磁条被二维码所取代;从市场看,刷卡的支付习惯被扫码的支付习惯取代;从趋势看,传统的单一支付工具被综合性、更具科技含量的支付平台所取代。

  二是账户独立性增强,银行卡的账户功能在弱化。从2016年银行卡发卡端的数据看,截至2016年末,全国银行卡在用发卡数量61.25亿张,同比增长12.54%,增速上升2.28个百分点。其中,借记卡在用发卡数量56.60亿张,同比增长12.96%;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在用发卡数量共计4.65亿张,同比增长7.60%。从数据看,发卡端保持了惯性增长,人民银行261号规定的同一人在同一银行只能开立一个一类账户,以及对账户实名制的严格执行和账户的严格管理,借记卡的增速会趋于放缓。

  随着个人银行账户的分类改革的推进,卡和账户的一一对应关系已经趋于弱化,个人银行结算账户的独立性更加突显。银行在应对科技企业竞争的账户的护城河,而卡在其中的作用明显趋于弱化。基于账户的产品应用在不断丰富。

  之前,我们在柜台开办一类账户时,同时要办一张卡,卡号和账户是对应的,即使办卡,也是一个账户的介质载体。二三类个人银行账户的出现,只需要绑定一类账户就行,与支付账户相似,更多的依靠一类账户的支持,摆脱了实体卡和线下运营的限制,虽然有的电子账户还对应着虚拟卡,但是整个运营模式是基于账户来运营,卡的功能和服务体系受到冲击。由于身份识别技术的进步,不需要通过卡这一介质来确认身份,通过其他更加高效的身份识别技术更加直观的方式来确认。

  三是银行卡的存取现功能和转账功能受到挑战。随着零售电子支付的发展,现金使用率趋于减少。从数据中也可以看出,2016年,银行卡取现179.98亿笔,金额65.50万亿元,同比分别下降2.30%和10.46%。而且,在ATM上无卡存取现的业务开始发展,利用二维码的识别功能,能够代替银行卡的磁道进入个人账户进行操作。转账业务的增长,主要依靠网上和手机银行转账免费来推动,银行卡的功能优势并不明显,事实上依托的仍是其账户功能。

  四是信用卡消费金融功能面临多重竞争。信用卡业务模式已经从原来的依靠刷卡回佣为主转向依靠信用卡分期业务收入为主。消费金融市场的竞争趋于激烈,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平台和大型产业集团都在进入这一领域。

数字支付时代,实体银行卡渐行渐远

  一线的机构,从支付宝、京东、腾讯等都依托各自场景推出了相关业务,取得了不俗的发展。二线的机构,百度、小米、360以及恒大都也都进入这个市场。对银行而言,消费的场景主要依托信用卡的刷卡场景,优势是发展基础较好、开放性场景以及资金规模和成本有优势。劣势是场景控制没有互联网企业生态链那么强,利用大数据进行风控的基础没有互联网企业那么强,而且在业务的灵活性和推广能力上也稍逊一筹。现在的问题是如果信用卡在刷卡场景被二维码支付取代,那么银行对场景的控制进一步削弱,与客户的联系弱化,势必影响信用卡分期业务。

  五是卡的清算市场格局面临调整,由大一统变成分而治之。前端刷卡业务格局的变化势必影响到清算市场。由于二维码支付的扩展,侵占了刷卡业务的市场份额。卡之间的清算被转为个人银行账户之间的清算。原有的基于卡的清算体系受到重大挑战。

  2016年,非银行支付机构累计发生网络支付业务1 639.02亿笔,金额99.27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9.53%和100.65%,随着网联建设的推进,这一部分规模的业务将转至网联平台进行清算,虽然从金额上与银行的无法相比,但是笔数已经超过银行的电子支付和银行卡交易,而且增长速度更是一骑绝尘。卡组织面临着重大转型。

  应对冲击,择权宜之计还是战略转型?

  无论是借记卡还是信用卡,都是联系个人客户最基础的工具,也是衍生更加附加值金融业务的联系和纽带,如果这部分联系被屏蔽和切割,那么,银行的客户基础和资源就会削弱和流失,久久为功,将动摇整个银行体系的客户基础。

  结合银行卡的功能,我们可以看到,银行卡刷卡受理端是面临的第一波冲击,这波冲击是震源。某种意义上讲,银行卡的刷卡功能是一个核心功能,是离商业活动最近的高频功能。马云认为,社交发红包的那种支付业务意义不大,但刷卡支付是嵌入消费链条中的重要环节。如果这个环节被攻陷,那么就像震源一样,将沿着产业链产生持续冲击。

数字支付时代,实体银行卡渐行渐远

  从近期看,银行已经开始积极应对,但这种应对是权宜之计还是积极转型,其效果还有待观察。

  一是受理端开始聚合多种支付方式,以期留住客户。在受理端,二维码支付的优势已经非常明显,逐渐普及,如果还死抱着刷卡业务,必将人(客户)财(业务)双失。

  2016年7月,工商银行正式推出覆盖线上线下和O2O支付全场景的二维码支付产品,而后工行推出聚合支付收单,陆续支持微信支付、银联二维码和主要第三方支付。建行与支付宝二维码“互认互扫”,通过局和支付聚合支付宝的支付通道。工行和建行的策略如出一辙,已经失去网上支付的疆域,在线下支付场景刷卡方式也趋于式微,如果不能借助两大平台的超级流量入口提高自己在二维码支付领域的竞争力,那么银行可能全线失守。二维码支付在受理端的掀起的巨浪,终于达到了海岸线。

  二是在发卡端,开始推虚拟信用卡。银行的银行卡业务逐步网络化和虚拟化,其基础就是推二三类账户的开放和推广。近期,交通银行信用卡宣布正式推出“手机信用卡”,号称开卡用卡颠覆传统,客户只要在交通银行专属定制的“e办卡”终端上提交申请,现场立即完成审批。30秒内处理率81%,3分钟处理率达99%。核卡后用手机登录“买单吧”APP,2步就可以开通即可用卡,而且所有涉及信用卡的服务例如查账、还款等均可在“买单吧”上解决。除了“快”的优势外,持卡人开卡时就可绑定ApplePay、云闪付等各类手机支付,以及开通二维码扫码支付,即可在线上线下各类商户实现刷手机消费。

数字支付时代,实体银行卡渐行渐远

  事实上,目前已有建行、中行、招行、浦发、中信、广发等多家银行推出了虚拟信用卡。推出虚拟信用卡,既是顺应银行账户虚拟化趋势的需要,更是应对线下支付电子化挑战的必然选择。虚拟信用卡大多基于二三类账户的创新,卡的属性已经弱化,电子账户的功能增强。

  三是在巩固信用卡的分期业务的同时,推动信用贷款的发展。银行基于信用卡的零售贷款业务也在不断创新,推出了现金贷以及信用卡现金分期,甚至部分银行也在尝试做校园贷等业务。这些业务同样面临着民间消费金融公司、各类网贷平台、各大电商平台等主体的激烈竞争,而且由于银行需要考虑其声誉和形象,在风控和催收等方面没有优势,甚至会出现因为是银行的钱而恶意拖欠的现象。

  科技进步和发展,也许会消灭一些东西,银行卡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只是银行接受互联网浪潮洗礼的一个缩影。

  那么,未来我们还需要银行卡吗?

  卡在我们的钱包里还能放多长时间?

  科技的进步也会推动事物的进化。只是转型后的银行卡产业还是不是我们认识和刻画的银行卡呢?

  就像民生银行董事长说的,10年之内民生银行一定会成为科技金融公司。10年以后,我们认识的银行还是不是我们以为的银行,还是应该叫做民生银行科技金融公司呢?

  其实,这些并不重要,马甲而已。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银行必须对原有的银行卡服务体系进行网络化和移动化的改造和融合,这种持续的创新和突破,将对整个银行卡产业产生自我颠覆和革命。

  也许推动银行卡进化的不是金融科技企业,也许就是银行自己。这种涅槃重生,是一种从思维到实践的网络化、数字化改造。落后于趋势和潮流,行之艰难。

新闻投稿合作邮箱:yktchina-admin@163.com    字体[ ] [收藏] [进入论坛]

新闻榜
推荐新闻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