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密码 [免费注册] [找回密码] 推广技巧 发布求购 建商铺  发产品  会员体制比较  
 

惠州居民全市就诊有望一卡通用 智慧医疗初建成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王彪  发布时间:2016-08-10 08:58:52  字体:[ ]

关键字:惠州  一卡通  智慧医疗  医卡通  

摘   要:据了解,为解决居民就医“每院一卡”的现状和实现跨区域、跨机构医疗信息的共享和调阅,该市卫计局正在建设该市统一、标准规范的“医卡通”平台。目前,在惠州市人社部门支持下,已完成了“医卡通”平台居民主索引数据库的建设,并在惠东县人民医院试点推行社保卡作为主要就诊卡,实现预约、就诊、交费和查询“一卡通”。

  “我们建一个中型码头,省里面是大码头,我们这个码头今年底建成,建成以后就会更加方便。”日前,惠州市卫计局局长许岸高在参加“惠民在线”节目时如此表示。他说的“码头”运输的不是货物,而是医疗信息,许岸高说,到明年我们可能就要一块一块落地来使用,这个时候就很方便。

  “智慧医疗”在惠州已不是新鲜事,不少公立医院试水微信挂号等服务,《南方日报·惠州观察》曾以《惠州12家医疗机构推广“互联网+医疗”》和《医院医生信息共享 在家也可预约挂号》等进行报道。然而,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目前为止,“智慧医疗”带来的变化更多体现在各个医疗机构乃至医生个人,该市层面的建设尚待加快推进。在此背景下,许岸高的表态就显得尤为及时。

  预约挂号:两周提供7万分时段号源

  两年前的2014年7月30日,惠州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项目正式启动建设。目前这个“码头”建设仍在持续完善中。

  对普通市民来说,最为直接的大概就是预约挂号了。长期以来“看病难”的诉求,至少有相当一部分就在于日渐增长的诊疗需求和紧缺的专家资源。

  记者数年前在北京带朋友看病,当苦于求医无门时,热心人士指点可利用网上的北京预约平台,于是顺利挂上了专家号。这一经历,让记者印象深刻。

  值得高兴的是,惠州目前依托医疗机构信息系统和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立该市统一的预约挂号便民服务平台,汇集各医疗机构专家、教授等号源资源,通过网站以及手机APP等形式,为群众提供更高效、更快捷、更科学的预约挂号服务。

  目前,市中心人民医院、中医医院、第一人民医院、第二人民医院、第一妇幼保健院、博罗县人民医院、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惠阳三和医院,共11间医疗机构已接入惠州市预约挂号便民服务平台。据平台统计,11间医院开放可预约医生1255名,提供两周内分时段号源超7万个,已成功为18069名患者提供预约服务。为保障平台顺利运行,各医院还配备了后台管理人员和现场维护人员,并开通了12320咨询与投诉热线。

  “我以前在中心医院做院长的时候,早上都看到排长长的队伍。”许岸高表示,现在首要抓的就是要解决看病的第一个环节——预约挂号的问题。他表示,现在通过预约平台,每天有八种挂号方式,有电视、电脑、终端、手机APP、微信的官方网站,各大医院的挂号排队就短了。

  信息管理:个人健康档案可随时查阅

  某种程度上说,“智慧”总是和信息的接收、传递、加工、理解等密切相关,信息化在“智慧医疗”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据了解,惠州目前已建立区域卫生信息管理门户。该平台汇集了医疗资源、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监管等100多份统计报表和涉及设备分布、人员配备、床位统计、门诊人次、门诊费用、住院人次、住院费用和开药占比等10个专题分析,管理人员能实时、准确掌握各个县区医疗卫生业务数据和管理情况。此外,区域卫生信息管理门户还集成了医患绿色通道和医师电子档案系统、OA系统,加强部门内信息系统的资源整合,为行政管理人员提供统一、快捷、单点登录的工作平台。

  在市卫计局给记者的书面材料中,还着重提到了另外一个网站——惠州市居民健康服务网。根据市卫计局的说法,居民可以通过网站、智能终端设备以及手机APP等,了解该市健康资讯、疾病防控和医疗资源信息、查询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和办理预约挂号服务。记者通过市卫计局网站右侧一个链接找到该网站。

  市卫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该网站上,市民可随时随地查阅个人健康档案,处方信息,但由于需要手持身份证进行实名注册,记者并未验证使用这一功能。

  相关负责人还表示,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广的原则,大亚湾区医护人员在居民授权的情况下,可调阅辖区内居民的健康档案和诊疗信息,实现辖区内信息共享和交互。

  跨院服务:预约、就诊、交费将“一卡通”

  在市区各医院走访中,记者办理了四五张不同医院的诊疗卡,但全部随身携带多有不便。偶遇身体不适,往往选择就近看病,有些医院报上手机号码等就可以,但有些医院则需要重新办理新卡。

  在与就诊市民的采访中,记者发现,这并非个例,更有些市民在A医院做检查,但想到B医院拿药,一院一卡使得这种需求难以顺畅满足。

  长期以来,居民持各类医疗机构各自发行互不通用的诊疗卡就诊、使用各类卡结算等,给居民看病就医造成极大不便。市卫计局相关负责人也表示,这就亟需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过程中推进“医卡通”平台建设,解决患者手持多卡,实现就诊“一人一卡、一卡通用”。

  据了解,为解决居民就医“每院一卡”的现状和实现跨区域、跨机构医疗信息的共享和调阅,市卫计局正在建设该市统一、标准规范的“医卡通”平台。目前,在市人社部门支持下,已完成了“医卡通”平台居民主索引数据库的建设,并在惠东县人民医院试点推行社保卡作为主要就诊卡,实现预约、就诊、交费和查询“一卡通”。

  “惠州第三代社保卡覆盖惠州市90%的人群,数据质量高、标准统一、功能兼容。”该负责人表示,计划以社保卡为居民就诊的主要卡介质,以社保卡信息为个人身份索引,为每个居民建立唯一的身份识别和提供健康诊疗信息共享交互的枢纽(即“医卡通”平台),他还建议市社保部门共享社保卡基本信息数据,提供社保结算标准化接口,共同推进居民就诊“一人一卡、一卡通用”及医保实时结算。

  “医疗云”:检查数据通过手机发给主管医生

  该市层面的“医卡通”全部落地尚需时间,惠州的部分县区在这方面已经走在前面。

  患了病到医院,挂号要排队、看病要排队、交费要排队,检查结果出来了还要去医院拿报告……在信息化时代,通过“综合云诊台”,市民可当场测血压、血糖等,并可把测量的数据发给主管医生和家属手机,医疗云已经在仲恺高新区多家医院进行试点。

  据了解,仲恺高新区管委会积极推进“医疗云”服务工程,通过“医疗云”平台实现了全区各级公立医院之间信息共享、检查互认,以及缴费代扣等功能。目前以潼桥医院为试点的第一期建设已经完成,近期完成了公卫系统与医疗云平台的对接工作,38万条健康档案信息全部桥接到数据中心,后续增量数据会通过接口程序自动传输到数据中心,实现全区医疗信息互联互通、医技人员技术服务“一卡通”、居民区域就诊保健“一卡通”。

  另一个重要产业区域的大亚湾同样不甘落后。据悉,大亚湾区完成“智慧医疗”一期及全民低成本健康“海云工程”建设。建立了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诊疗为核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配置健康诊疗设施设备,将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32间村卫生站纳入医保定点联网结算,促进了全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临床服务信息、医疗管理信息、公共卫生管理信息、运营管理信息的共享与交换。居民挂号、就诊、缴费、取药、报账等流程和医务人员建档、开处方等操作全程电子化、信息化。

  除了上述两个区域之外,惠州还在尝试构建惠州模式的“网络医院”,破解不同医院、医生、患者间的信息孤岛问题。根据工作计划,惠州将通过应用电子病历共享、远程高清音视频通信、电子处方的认证存储与流转、药品的远程配送等技术与业务手段,实现上级医院医生与基层医生、患者间的在线问诊与远程会诊,实现治疗方案建议、药品处方开具与配送。此外,对有需要到实体医院就诊的患者,则可以根据其病情轻重和类别进行精准分诊、转诊,通过家庭医生上门随访服务,将线上诊疗延伸至每一个家庭。

  “智慧医疗”:惠州看病享受全国诊疗服务

  “通过信息化的技术,大数据、云计算、传导技术,包括一些摄影的技术,归在一起,借助网络运行,解决目前通过人力难以解决的问题。”市卫计局局长许岸高如此解释“智慧医疗”。

  无论看起来多么高大上的概念,终究要落实到为群众健康服务商。市卫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从2015年开始,该局借鉴医指通“天津模式”,利用“互联网+”的手段,构筑“智慧医疗”便民服务平台。以该市统一的网站、移动应用APP、电话、微信、电视频道、智能终端机为手段,集天津、北京、广州、深圳、惠州等地的优质医疗资源,为居民提供预约诊疗、分级诊疗、健康信息查询、健康资讯传播、掌上医院为一体的“智慧医疗”服务。

  将上述服务落地同样需要硬件支持。目前,市中心人民医院等7家医疗卫生机构已部署智能终端机,市中心人民医院等9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已提供号源资源,患者可自助预约二、三级医院的门诊专家,基层医生可以协助患者预约二、三级医院医生。

  除了综合性公立医院之外,基层医疗机构也并未缺席。桥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引入便携式“健康一体机”,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系统进行系统对接,结合“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的巡诊随访,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同时实现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数据的实时采集,提高电子健康档案建档质量和效率,显著减轻了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负担。

  展望惠州版本的“智慧医疗”建设,许岸高表示:“所有这种高智能的东西,对相当一部分人来讲,都要通过一个隧道期,一旦通过了这个隧道以后,以前觉得很复杂,突然觉得豁然开朗,所以智慧医疗我们一定会坚持下来。”

新闻投稿合作邮箱:yktchina-admin@163.com    字体[ ] [收藏] [进入论坛]

新闻榜
推荐新闻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