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文化 >

环球消息!岳飞被冤杀,归根结底是一个“体制问题”

随着张艺谋电影《满江红》的热映,很多朋友又开始对岳飞被杀的事情提起了兴趣。众所周知,我的主业是读宋史,所以我想从一个很残酷的角度来聊一聊岳飞被杀的事情。

在聊这件事情之前,我们得先达成三点共识,否则这事儿就没办法深聊下去。

第一个共识:岳飞是被冤杀的。也就是说,他本人并没有犯下足以被杀的错误或者罪行,所谓的“干预立储”“战场逗挠”等行为,其实同时代的很多人都干过,只不过因为岳飞被下狱了,人们才翻出来作为他的罪证而已,几近于“先定罪再找证据”。


(相关资料图)

第二个共识:岳飞被杀是宋高宗赵构和宰相秦桧共同操办的,不是秦桧个人的意思。秦桧的胆子再大,也不敢私自对岳飞这种级别(前枢密副使)的官员下杀手,赵构作为一个并没有被夺权的皇帝,要保一个人是无论如何都能保下来的。岳飞被正大光明地宣判执行死刑,说明赵构是同意的。

第三个共识:岳飞被杀不是因为“私人恩怨”,而是南宋朝廷的行为。他不是因为在个人问题上得罪了秦桧或者赵构而招致报复,或者说他招致的报复程度远远达不到被杀的级别。韩世忠曾经派人截杀宋金和谈的使者,刘光世曾经面对金兵的时候私自后撤过长江,这些行为都比岳飞要严重很多,但是偏偏岳飞被杀了,这不合情理。

达成这三点共识以后,我们再回来从宋代的军事制度说起,首先要涉及到的一个人,就是宋太祖赵匡胤。

赵匡胤陈桥兵变灭掉了后周政权夺取了皇位之后,他经常在反思一个问题:“我作为一个武将,我是怎么夺取皇位的,其他的武将就能怎么夺取皇位。”

防范武将造反,一直都是历朝历代皇帝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此前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非常的简单粗暴:杀。

有造反苗头的,杀;有造反条件的,杀;有造反动机的,杀;皇帝觉得你要造反的,杀。

反正中国不缺武将,杀了张飞还有岳飞,杀了吴起还有白起,杀了卫青还有狄青,杀了项羽还有关羽,只要你空出这个位置,就有人能够坐上去。

但是赵匡胤在经过和赵普的商议之后,决定采用另一种比较仁慈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是更戍法。

更戍法的核心主要是以下两点:

取消高级将领对部队的直接指挥权,国家所有的重要军事行动,一切由皇帝为首的指挥中心(后来逐渐下放到枢密院)来下达命令;

基层军队采用“更戍”的方式,也就是说定期轮换驻防地点,而中高级将领并不参与更戍。

这样的措施,让能够威胁皇位的高级将领始终无法在军队中培养出自己的一支绝对亲信,有可能这批手下你刚刚混熟了,换防的时间就到了,你马上又得迎接下一批全新的手下。

这样的方式对于“防止武将叛乱”是非常有效的,但是对于军队战斗力的损害也是极大的。

假如北宋的军队体系能够做到“全国统一标准化训练”和“如实上报训练成果”,那么军队体系是能够正常运转的。但是很明显,这是极端理想化的想法,基本上没有实现的可能性。

这就导致一个将领在作战的时候,很有可能拿到的是一批自己完全不熟悉的士兵,他们擅长攻坚还是防守,擅长野战还是奇袭,擅长弓箭还是近战,完全没时间去印证,只能用“开盲盒”的方式来指挥。

在北宋初期,因为军队长年征战,所以战斗人员的素质还有开国之初横扫八荒的惯性,这种军事体制还能够正常运转下去,甚至撑到了宋真宗的澶渊之盟。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战争的减少,到仁宗时期,更戍法的弊端就开始大规模显现出来了,具体表现就在于跟西夏作战时候的系列惨败,尤其是三川口、好水川、定川砦在内的镇戎三败,彻底暴露了宋军的真实战斗力。

宋仁宗没能解决这个问题,而他的孙子(不是亲的)宋神宗在王安石的辅佐下,开始对军队进行有限的改革,这就是“将兵法”。

将兵法的核心,其实就是采取唐代以来的藩镇制和宋太祖的更戍法的一种折中路线。

藩镇制的好处在于兵将熟悉,战斗力强,但是容易造反;更戍法的好处在于兵将不熟悉,不容易造反,但是打仗不行。

宋神宗和王安石一琢磨,决定搞一个“有限藩镇制”,也就是将全国的军队改编成一百多个“将”为单位的作战单元,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军”或者“师”。平常军队以将为单位进行训练,作战的时候整体抽调一部分将和他们下属的军队,然后整体交给临时任命大帅来指挥。

这样的调整,对北宋军队的整体实力有一定的提升,所以北宋后期对西夏作战的时候,基本上能够做到一扫仁宗朝的颓势,从互有攻守变成全面压制。

当然,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西夏军队战斗力的下降,只能说,北宋军队在经过将兵法的调整之后,延缓了自己的下降速度,在跟西夏军队比烂的过程中占据了上风。

但是这种折中路线并不能对军队战斗力起到脱胎换骨的地步,当宋军面对金兵、甚至是强弩之末的辽军时,体现出来的一触即溃的作战能力,最终导致了让北宋灭亡的靖康之变,以及南宋初期在战场上的全面溃败,连皇帝赵构都被追得下海逃跑。

在这样的情况下,以赵构为首的南宋朝廷其实是想过军队体制的问题的。

早在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赵构扬州溃逃之后的三月,张浚等二十个人就上书建议在长江以北恢复藩镇制,这样才能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否则南宋军队只能被金兵按在地上打,永无还手之力。

赵构本来动了心思,但是接下来就遭遇了苗刘之变,他被迫退位。虽然最终复辟成功,但是这次兵变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心理阴影,让他对军队始终有一种忌惮之心。

直到一年之后的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五月,范宗尹再次建议重设藩镇剿匪,下海归来的赵构才下定决定用这样“牺牲自己安全感”的方式来提升军队的战斗力。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指导思想,我们熟悉的韩世忠、刘光世、张俊、岳飞、吴玠(含吴璘)、杨存中(即杨沂中)等人才了一支将训练权、人事权、经济权、指挥权都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军队。这样的改革,也让南宋军队的战斗力有了质变一样的飞跃,从建炎年间的节节败退,到绍兴初年的互有攻守,再到绍兴十一年左右达到跟金兵在战场上的均衡。

请大家千万不要小看“均衡”两个字,南宋军队能够在短短的十多年里,与当时战斗力堪称天下第一的金兵打得势均力敌,已经是一种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举一个例子吧,北宋末年被金兵杀得落荒而逃的辽军残余部队,在曾经被金兵俘虏的耶律大石的率领下远走西域,不到二十年时间灭掉了几十个西域国家,建立了庞大的西辽王朝。这么一对比,你就能明白,金兵的战斗力在当时的亚洲是怎么样的一种存在。

赵构在战场上达到均衡的时候,其实有两条路可以走:

第一条是继续强化军队,利用自己的经济优势和人口优势,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彻底扭转对金国的局面,然后有限或者全部地恢复北宋王朝的领土。

第二条是见好就收,好好把握住这个均衡的局面跟金国谈判,争取到一个相对安全的外交结果。

赵构在秦桧的支持下,选择了第二条路。

第一条路听上去固然气壮山河,但是他要随时承受战败的危险,以及武将们持续做大的风险——苗刘兵变给他造成的心理阴影从来没有散去过。

所以,赵构在决定跟金国和谈、并且得到了金国的热烈回应之后,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取消当前这种实际上的藩镇制,让韩世忠等武将重新回到朝廷,这个让他随时可以掌控的地方。

绍兴十一年四月,韩世忠、张俊被任命为枢密使,岳飞被任命为枢密副使,拉开了赵构军事改革的序幕。在接下来的这段时间里,和金兵杀得难解难分的军队走向了另一条道路——中央政府直接指挥的军区制。

事实上,岳飞被杀以后,他手下号称“万众一心”的岳家军也没有出现过哗变或者叛逃的情况,这更是加重了岳飞被冤杀的悲剧色彩。

标签: 在战场上 被任命为 枢密副使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