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热讯:追忆父亲|(十)日夜“苦战”!
追忆父亲之十
日 夜 “苦 战”!
【资料图】
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发生了平津战役,这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
此时,我们第二纵队正式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三十九军,中央军委任命刘震为军长,吴法宪为政委,吴信泉任副军长。与此同时,原四师也改为第一一五师。
安光,天津西北面的一个小村。刘震、吴法宪和吴信泉率领军队到达这里,军部也临时设置在这个地方。父亲他们则在师长王良太、政治委员李世安的带领下,到达天津西之曹庄、刘家园、李家房,准备与其他师一起向天津发动进攻。
父亲说:“在大操场,其实就是一块平地,政委李世安主持了战前动员会,师长王良太简要地说了野战军前线指挥部的作战意图之后,传达了军司令部的命令,要求我们一一五师和一五二师主力歼灭子牙河以北之敌,然后继续向北肃清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的守敌进攻……”
父亲说:“后来,我们才知道,这次打天津,让我们师担任主攻任务,这是军司令部有意安排的。”父亲十分自豪地说:“说起一一五师,谁都清楚,首战平型关告捷,威名震天下。所以,领导要我们在每次战斗中都能够起带头作用。”
“话是这么说,但我们很清醒,我们的攻击对象是敌六十二军,是两广军的‘精锐’主力,是天津守敌的骨干;而我们没有交通工具,困难重重,这块硬骨头难啃啊!”父亲叹了叹口气,又说:“难啃也要啃!”
怎样啃呢?“我们现在有一句话说得好,有条件上,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上!”父亲用了一句时兴的话说。
说起条件,部队渡河没有现成的工具。怎么办?用什么东西架桥? 面对这一难题,各团、营到各连纷纷动员,广大指战员联系百姓,想办法出主意,集思广益。父亲说:“我们南方人一般都是考虑竹子做梯子,架设路桥,但是此地没有竹子,我们就试用废弃的木板架桥,上面铺上高梁秸和芦苇。与当地的群众联系,请他们协助……”
一条临时但又实用的简陋的桥梁架起来了,战士们纷纷给这座小桥起名,有的说叫“木桥”,有的说叫“芦苇桥”,有的开玩笑说,还是叫“通敌桥”呢!有一位战士插话:“不如叫‘插敌桥’”,这一说,立刻引起了阵阵大笑。
这座简陋的桥,是后方部队进城的唯一通道……
父亲介绍,紧接着,我们又继续努力,通过日夜苦战,挖了大概有八公里的交通壕,战士称之为“灭敌壕”。父亲悄悄地说,此时,距离敌人阵地最远的不到一公里,近的仅有十几米……
父亲骄傲地说——
谁也忘不了:1949年1月14日10时,万炮齐发,我军从东西两个方向迅速通过“插敌桥”,钻进“灭敌壕”,突破城防,向天津市区挺进……
15日下午15时,我们人民解放军历经29个小时,全歼天津守军13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