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文化 >

当前头条:《太平公主》 |权力相争,谁是最后赢家?

领读:江徐

主播:安静


(相关资料图)

昨天我们了解到的是:唐中宗死后,韦皇后坐大。在此形势下,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姑侄联手发动唐隆政变,将韦皇后和安乐公主置于死地,处于政变中心的上官婉儿也未能逃过此劫,最终香消玉损。

这场政变,奠定了太平公主权势壮大的基础。接下来,到底是谁坐上皇帝的宝座,掌握李唐政权呢?

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共读吧。

重茂让位,

李旦二度登基

政变之前,韦皇后已选定十六岁的李重茂当皇帝;政变之后,韦皇后被杀了,她安排的事情就得推翻重来。

关于谁继任皇帝,两种方案被提出。

一种,由宦官和宫女提出:让李重茂接着当皇帝。

在这些宦官和宫女看来,李重茂当皇帝,符合法统,再说他也没犯什么错。因此,他们请求作战参谋刘幽求起草诏书,改立太后,但是中宗法统不能改。

另一种,由参与政变的文官武将们提出:拥立相王李旦。

拥立相王,实际上是政变集团的既定方针,在政变之前就对此有所规划。

这两个人,谁更有资格当皇帝?

其实各有优势和劣势。

李重茂是唐中宗的儿子,所以,他的优势在于父死子继的法统。劣势在于,他的皇位由韦后所立,加上尚且年轻,没有什么优秀的政治表现,大臣们对他能够掌控朝廷大局没有把握。

相王的优势在于得到政变集团的拥护,当时他是唐高宗和武则天唯一在世的儿子,也是中宗的亲弟弟,官居太尉。最大的劣势自然是没有法统依据——父子相承好过兄终弟及,这是历朝历代的传统。

相比之下,实力占据法统的上风。

这个道理,小皇帝李重茂也明白,他表示要传位给相王。对此,相王却表示推辞。

这是何故?

除了传统给出的解释——相王性格恬淡、“三让而后受之”的礼,《太平公主和她的时代》一书的作者蒙曼认为,关键原因是相王当时的处境太过尴尬。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他没有参与唐隆政变,实在没理由坐享其成。

之所以没有参与这场政变,是因为他的儿子李隆基坚决对其进行隐瞒,理由是不必让父亲冒风险。

实际上真正的理由是,李隆基自己想建功,当皇帝。

对侄子这个如意算盘,太平公主自然洞若明火,只不过她也存有私心——她想当政变中的拥立者,日后争取更多的利益。

然而,事情没有按照李隆基期待的那样发展。

政变结束后,在政变功臣的拥立以及太平公主的操纵之下,相王李旦从侄子手里接过皇位,成为唐朝第五位皇帝——唐睿宗。

对叔侄两人权力交接的场面,书上有一段非常生动的描写:

“太平公主三步两步走到了御座前,对着呆若木鸡的李重茂说:‘天下已经归心相王,这个位置不是你的了!”

说完一把揪住他的领子,就像老鹰抓小鸡一样,把李重茂给揪下来了。然后又走到棺材面前,把李旦拉到殿前,按在御座之上。

接着,返身下殿,率领满朝文武跪倒在地,山呼万岁。

这是相王一生中第二次当皇帝。

为加强自己实力,当稳皇帝,唐睿宗采取举措。一方面,他利用太子问题对李隆基进行打压;另一方面,他对太平公主采取扶持,增强她的经济实力,提升她的家族实力,给她更多参政权力。

一时之间,太平公主权倾朝野。

姑侄斗法,棋逢对手

唐睿宗登基后,作为唐隆政变的两大功臣,太平公主和李隆基都掌握了巨大政权,可以说二人平分秋色。

这样一种局势,谁都不舒服。面对权利的游戏,之前还同舟共济的姑侄俩,如今反目成仇,展开激烈斗争。

斗法的挑起者太平公主,抓住李隆基的软肋,到处散布流言,说现在的太子李隆基不是嫡长子,按照礼法,不应该由他当太子。

一时之间,朝野上下议论纷纷,太子李隆基的处境变得更加艰难。

这得怪他自己做人不厚道——

唐隆政变中,李隆基率领禁军杀进后宫,将暗中参与政变的上官婉儿一并斩于旗下。

这件事,让太平公主看清侄子的心计。她清楚,李隆基之所以杀上官婉儿,绝不是为了稳定民心,也不是为了除恶务尽。只是因为上官婉儿是太平公主的人,而不属于他自己的人。

换言之,政变还没完全结束,大家还在同一条船上呢,李隆基早已为日后谋划,与太平公主划清界限。

这份心机和凶狠,让太平公主不寒而栗。

她利用冤死的上官婉儿开始跟侄子斗法。她向唐睿宗申诉,心向皇家的上官婉儿是潜伏在政敌阵营中的同志,如今被杀,应该获得平反昭雪,以便给亡灵和天下人一个交代。

果然,唐睿宗恢复了上官婉儿的名誉,还在墓志铭中肯定了她和韦皇后作斗争的坚决性。

这一结果,意味着太平公主向李隆基打出一记重拳。

除了利用流言知道舆论压力,她还通过监控太子私生活、鼓动群臣谏言更换太子、恐吓唐睿宗让他感到李隆基对自己统治形成威胁、派遣术士游说唐睿宗等等措施,来打击太子。

李隆基并非等闲之辈,面对姑姑一系列的打击,他马上采取行动进行反击。一方面,他检点自己言行,避免把柄落到对方手中;另一方面培植大臣力量,借此反驳太平公主的诽谤。

在朝廷几位元老的分析和劝说下,唐睿宗下了诏令:

将李隆基的两个哥哥调离朝廷,放到地方当刺史,两个弟弟也从中央禁军的领导位置撤下,改任太子卫队统帅;

同时,将太平公主和她的丈夫调离长安,安置到蒲州——也就是《西厢记》中张生会崔莺莺的那个地方。

除此之外,赋予太子李隆基更多权力,让他监国,六品以下官员的任免和轻罪的惩罚都由他全权决定。

就这样,姑侄斗法的第一回合,以李隆基的全面胜利而结束。

这一诏令刚颁布,太平公主和李隆基斗法的第二回就开始了。

这一次,依然是太平公主先发难。她找上门去,直接质问李隆基为何调唆皇帝将她调出长安,为何要对她恩将仇报。

太平公主的这一举动让李隆基感到事态的严重性。他到底对姑姑有所畏惧,也害怕触犯众怒。思来想去,他决定妥协。

面对太平公主的责难,他赌咒发誓,死不承认自己是后台老板,没有怂恿姚元之和宋璟这两个元老大臣去皇帝面前说她坏话。

为证明自己的清白,他向唐睿宗奏上一本,说姚元之和宋璟二人在自己和太平公主之间挑拨离间,请求皇帝对他俩处以极刑。

唐睿宗明白太子这么做的意图,表示尊重他的意见。不过没有真的将二位老臣处死,而是将两人从宰相位置贬去了地方。

太平公主见侄子做出了这么大牺牲,也便摆出高姿态,表示自己愿意让步,愿意调去蒲州。

至此,姑侄斗法的第二回合结束了。

孰胜孰负,难以评定,也许两人打了个平手。太平公主离开了政治中心,李隆基的支持者被铲除多位,可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从姑侄斗法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实力都很强,棋逢对手,将遇良才。虽然二人实力相当,终究是李隆基更胜一筹,略占优势。

之所以出现如此局面,是因为:

虽然太平公主拿太子非嫡出说事,唐睿宗其实并不打算废掉太子;李隆基的太子身份占有名分优势,朝廷大臣们愿意拥护他;太平公主虽然足智多谋,却没有名分,因而缺乏核心大臣的支持。

风起云涌间,平衡难以维系,斗争将继续进行下去。

-今日互动

今天,我们了解到的是:唐隆政变结束,相王李旦坐享其成当上了皇帝,成为唐睿宗。与此同时,作为政变的两大功臣,太平公主和李隆基进行姑侄斗法,因为实力相当,所以难分胜负,最终谁也没占到便宜。

在持续不断的斗争中,太平公主将采取什么措施弥补自己的不足?励精图治的唐睿宗又将作出怎样的反应呢?

让我们期待明天的共度吧。

标签: 太平公主 上官婉儿 优势在于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