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的轻敌和一厢情愿和俄国的正确战略使侵俄战争铩羽而归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崛起使全欧洲恐慌起来,立刻结成了反法同盟,而拿破仑也在抗击反法联盟的同时四面出击,向欧洲各地和埃及进行征战,扩大了法国的版图。因此拿破仑也和亚历山大大帝、成吉思汗并称为征服世界三大帝。1812年拿破仑亲自率军攻进了俄国,但是最终却铩羽而归。为什么曾经在欧洲战无不胜的拿破仑在俄国却失利了呢?这其中有两个主要原因和两个次要原因。
首先,俄国战略使用得当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虽然俄国陆军的实力放眼世界也是很强的,只是和拿破仑时代的法军相比,就显得暗淡许多了。所以当时在1812年法俄战争初期,与拿破仑交手屡战屡败的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明白,纵使俄国拥有主场优势,硬碰硬,对付拿破仑也难以讨到便宜。故而,亚历山大一世决定换个策略,大胆地把指挥权先后交给米哈伊尔·波格丹诺维奇·巴克莱·德·托利(后因一些因素亚历山大一世又把指挥权交给库图佐夫)和库图佐夫。期间俄军采取坚壁清野、避实击虚,各种减弱法军及其仆从国军队的精力和消耗其本就不乐观的后勤力量。这严重消耗了法军的实力。
仅由拿破仑亲自率领的中路法军,从渡过尼曼河到博罗季诺战役爆发时,就已从28.6万下降到16.1万(几乎都是非战斗减员)。而俄军一直挺到博罗季诺战役时才在有利于自己的地势下与法军主力来一场“半”决战。
博罗季诺战役
虽然博罗季诺战役,俄军输了,但是却达成了部分战略目的,消耗了法军的实力使法军的战略主动优势开始减弱。而此时俄军的最高统帅库图佐夫为了让拿破仑继续深入俄国境内,准备放弃莫斯科,继续后撤,吸引拿破仑的主力。待到法军进入莫斯科后,库图佐夫又下令焚烧了莫斯科。拿破仑明白俄国人这是要死战到底。加上此时的法军已是强弩之末,于是曾向俄国提出停战,但俄国方面未给予答复。
而随后,面临后勤补给困难和因寒冬来临来缺乏冬装的法军只好开始撤退。俄军迅速利用这一时机进行反扑。但俄军仍尽量不使用主力与法军硬碰硬,以防给法军翻盘机会,大部分时间都继续让非正规军去袭扰,这期间法军损失大批马匹和火炮。不过俄军主力还是瞅准机会在1812年11月底的别列津纳河战役以优势兵力击败疲惫的法军。
可以说俄国的战略是非常明智的,是击败拿破仑六十万远征大军的重要因素。
紧接着,拿破仑的轻敌与一厢情愿的作战计划
拿破仑确实有实力去轻敌,不过远征俄国的法军规模过于庞大,且成分较杂。据悉,为了远征俄国,拿破仑前后凑齐六十万以上的军队。而这其中仆从国的军队就占了大概一半的比例。法军因伊比利亚半岛和德意志局势的牵制,当时能投入到远征俄国的兵力是三十万多一点。
拿破仑·波拿巴
仆从国中,普鲁士、奥地利等国的军队之前就对法国很不满,加入到拿破仑的阵营实在是出于形势所迫。而当时奥军的战力虽然尚可,但抽出部分远征俄国的奥军必然是出工不出力,至于战力处于一个低谷的普军也不例外。那这样六十多万远征大军,真正能依靠的就是法军自己了。
另外俄军的实力虽然比拿破仑时代的法军相比相差一个档次,但是放眼世界可说是仅次于法军的。从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女皇在位时期开始,俄军的实力就已让整个欧洲不敢随意小视。这不仅仅在于俄军庞大的规模,更在于俄军的实战经验与表现(俄军多次参与欧陆战事和对奥斯曼的战争,表现均不俗)和俄国的优秀指挥官的熏陶。只是1789年后法国的一系列军事改良让法军实力成倍提升,这才让俄军显得给人一种大而不强的感觉。
而远征俄国时,拿破仑是想着俄军很有可能会在立陶宛一带与其决战。然后拿破仑计划着再上演一幕翻版的奥斯特里茨战役,一战定乾坤。但是俄军前后两任总指挥,米哈伊尔·波格丹诺维奇·巴克莱·德·托利和库图佐夫都不打算与拿破仑硬碰硬。他们都采取敌进我退的战略,沿途进行坚壁清野。
最后就是两个次要因素分别俄国的广袤的面积和气候因素
我们都知道俄国地域广大,从俄国边境深入,不管是去圣彼得堡还是莫斯科都是相当远的距离。而六十多万大军,在当时交通还不是很便利的时代,又是劳师远征,这支远征军团的后勤问题将无疑是令法军头痛不已的。而俄军又充分利用这一点不断削弱法军后勤补给。
另外就是气候因素,受气候和俄国基础建设等问题的影响,俄国的烂泥地很多。这又在一定程度上滞缓了拿破仑远征军团的行进速度。而冬季的严寒也确实在法俄战争中起到不小的作用。虽非决定性因素,毕竟冬天来临时,法军已是强弩之末。不过严冬却有效地消耗撤退中法军的实力。
拿破仑率领着这么一支成分复杂的军队劳师以远远征沙俄,战线过长,而俄军在不断撤退中进行坚壁清野,并广泛开展游击战以疲敌,最终让这支“以往四千年历史注视着”的法军最终以失败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