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卡市场杂志 作者: 发布时间:2014-09-19 09:00:00 字体:[大 中 小]
摘 要:8月份与“毒”有关的消息比较多,一是明星涉毒成为新闻的热点,二是发自非洲的“埃博拉病毒”形式严峻,三是手机病毒“XX神器”引起轩然大波。这些负面新闻的元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对人们有巨大毒害作用”。因为前面两条属于娱乐,卫生等方面,各媒体都有自己的评论的报道,我们这里重点讨论一下与移动支付有关的手机病毒。
8月份与“毒”有关的消息比较多,一是明星涉毒成为新闻的热点,二是发自非洲的“埃博拉病毒”形式严峻,三是手机病毒“XX神器”引起轩然大波。这些负面新闻的元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对人们有巨大毒害作用”。因为前面两条属于娱乐,卫生等方面,各媒体都有自己的评论的报道,我们这里重点讨论一下与移动支付有关的手机病毒。
据最近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目前我国手机网民规模增长到5.27亿,较去年底增加2699万人,使用网上支付的用户规模达已到2.92亿,较2013年底增加3208万人,半年度增长率12.3%。上半年,支付应用在整个互联网和手机端都成为增长最快的应用。其中,手机支付用户规模半年增长63.4%,使用率由去年底的25.1%增至38.9%。移动端支付的增长,也推动了手机端商务类的迅速发展。相比2013年底,手机购物、手机团购和手机旅行预订网民规模增长率分别达到42.0%、25.5%、65.4%。近日,有关智库发布的《中国第三方支付行业业务延展研究报告2014》显示,2013年中国移动支付市场总体交易规模突破13010亿元,同比增长率高达800.3%。上述消息给我们呈现了一幅手机支付应用飞速发展的景象。这是一个可喜的发展状况。但另一方面的信息却不免让人担忧。
据某互联网巨头发布的信息称,仅2014年上半年,该公司手机管家截获支付类病毒包数已达到82635个,上半年感染手机支付类病毒用户数达到693.4万。某安全软件公司迄今已发现近90万假冒的手机软件Android应用程序。这些假冒应用程序,旨在欺骗用户窃取用户数据,并向客户手机强行推送广告。该公司选择了某Play商店当中前50名免费Android应用程序,然后搜索该Play商店当中是否有仿冒的应用程序,结果这50个应用程序当中至少有77%的应用程序,在该Play商店有对应的假冒产品存在,这些假冒应用程序外观和行为都进行了伪装,但是装载了恶意代码。另外,该安全软件公司在四月份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许多应用程序商店和网上论坛遍布了890482个不同的假冒应用程序,其中394263个是是恶意软件,59185个内建侵略性广告软件。
看看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您就知道在手机支付背后隐藏着多么大的“黑洞”,让人担忧的是,随着移动支付的持续发展,病毒发展的速度也在相应加速,这就为安全服务提供商,手机厂商,电信运营企业以及公安部门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在移动支付发展的过程中同时兼顾安全的普及,目前被公安部门破获的“病毒”危害案件,大多是对用户造成很大伤害后,引起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后予以侦破,而隐匿在背后的未发生大规模伤害或社会影响的窥探隐私信息进行有目的的商业活动的行为却数不胜数,其实这也为我们广大手机支付使用者提了个醒。如何在享受便捷支付的同时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
有别于自然产生的致命病毒“埃博拉病毒”,对手机支付客户造成危害的“病毒”,全部是人为因素。这些病毒很少部分是犯罪分子故意恶意而为的程序设计植入,更大部分来源于杀毒软件企业,或信息安全服务人员他们或为了商业宣传目的,或利益驱动等心理因素,或好奇与炫耀心理使然,故意人为制造病毒以达到个人的心理宣泄或其它目的,在计算机与互联网甚至于现在的移动支付发展历史过程中相关例子已经比比皆是。比如从最初的“CH病毒”到“熊猫烧香”,再从近段时期的“不死木马”到“XX神器”。这些人为故意制造的病毒程序都为相关设备使用人员造成了巨大的困扰,对社会造成了相当的危害。
我们在提醒相关企业,政府部门加强安全警戒的情况下,也向参与病毒制造的人员提个醒,千万不要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之心,而做出危害大众危害社会的事情,牢记陈老总生前所说的话:“莫伸手,伸手必被捉”!那句流传江湖的口头禅,也同样给我们以警示:“出来混,总是要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