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文化 >

古人们谈恋爱,到底能有多浪漫?只有我们想不到!

一、恋爱与七夕


(相关资料图)

男欢女爱,人之大欲,人类从混沌中发展出情爱,之后又衍生了婚姻与家庭。毋庸置疑,恋爱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人类的一种进化轨迹。

——其实作为人类社会具有普同性的“恋爱”,也算是一种文化现象,因此以“牛郎织女传说”为依托形成的七夕节应运而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被现代人视作“中国的情人节”。

在这一天,许多人都会向自己的爱人或是伴侣送上礼物,出门约会。

不过在古代,七夕节和如今所说的情人节还有一定不同,七夕节更多表现的是女子对未来婚姻生活的美好愿景,因此七夕节又被称为是“女儿节”。

其实,和如今所说的情人节更接近的是每年农历三月三的上巳节,在这一天,互有好感的男男女女们会在灯会上互送定情信物,以表自己的爱慕之情。

可见,在古代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主流的保守恋爱模式下,自由恋爱早已悄然存在。

但由于在封建社会中,前一种恋爱模式占据主流的情况下,自由恋爱始终难以正大光明地登上历史舞台,这也是中国古代少有自由恋爱事件记载的缘由。

正因为如此,古人那些难以诉诸于口的情爱便只能通过“诗词”等形式流传下来,而看到这些诗词,我们也能窥见古人谈恋爱的浪漫程度也绝不亚于我们当代人......

二、《楚辞》中的不可多得的浪漫

——《楚辞》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详细记录了楚地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当然,也有许多反映当时男女恋爱习俗的的诗篇和诗句。

其中屈原的《湘君》中有写道:“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

这几句诗,讲述了湘夫人乘着桂舟,在洞庭水域等待着恋人的前来,她看着恋人的排箫睹物思人,期待吹奏一曲能够吸引恋人前来,但却迟迟不见恋人的身影。

于是她继续乘船追寻爱人的身影,追寻路上,湘夫人一边思念着恋人,一边又因焦急而忍不住埋怨恋人不守信用,发出“心不同兮媒劳,恩不甚兮轻绝”的感叹。

最后“捐余玦兮江中,遗余佩兮醴浦”,希望恋人能通过玦和佩来找到她。

这一系列的行为和内心想法的描写,展现了一位对爱情热烈追求,执着追求的女子形象。

《湘君》的姊妹篇《湘夫人》,则是以湘夫人的恋人湘君的视角来讲述两人间的爱情故事。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沅有茝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这些都表现出湘君对即将见到湘夫人的期盼与焦急。

这与上面所提到的,湘夫人在即将见到自己的恋人的心情是一样的。

接下来,作者又用铺排的手法描述了湘君对他和湘夫人未来生活的展望。

在这首诗的最后,湘君也没有见到湘夫人,于是他“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希望湘夫人能够通过袂、褋来找到他......

通过这两篇诗歌,我们可以看到这对恋人间的无限思念与爱意。

而且两人也十分有“默契”,都在未找到恋人后,将自己随身携带的物品投入水中,希望恋人能够借此来找到自己。

这一举动,让人感到到浪漫爱情的同时,也体现出他们对彼此的矢志不渝与刻骨铭心......

三、《诗经》与成语中的体现

当然,《诗经》里也有许多讲述男女之间自由恋爱的诗歌。

在东周时期,每到秋收农闲时往往会举行聚会,男男女女们会借此机会交往。

《陈风·东门之枌》中:“不绩其麻,市也婆婆。”就是在说,一个本来在搓麻绳的男子在要开聚会时放下自己的活,赶去闹市参加聚会。

聚会的话,我们姑且先不论,古人谈恋爱时也会偷偷幽会,这在《诗经》中也有记载——比如在《陈风·东门之杨》中有“昏以为期,明星煌煌。”

这则是说一对情侣本相约在黄昏时见面,但不想对方失约,另一位恋人就从黄昏等到天亮。

而在等待见面幽会的时间里,恋人间也有对彼此的无限相思。《王风·采葛》中也记载了饱受相思之苦的女子们的感叹:“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将一日夸大成三秋,不仅大胆、矜持地表达自己对恋人的思念,也让后人感到古人谈恋爱的浪漫之处。

而除了“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我们熟知的《郑风·子衿》中的“纵我不往,子宁不来”,也表现了女子对恋人保守又似乎勇敢的朦胧之情。

这些情感融入诗歌,为后人所传诵时,古人谈恋爱时的浪漫也随着诗词来到我们面前。

而除了以上的经典诗歌总集外,一些诗人所作的诗句也体现出古人恋爱时的浪漫。

比如崔护在游长安南城时,路过一家栽满桃花的人家求水喝,一位美丽的女子为他送来一杯水,崔护对这位女子一见钟情。

第二年崔护再次经过这户人家时,这户人家门锁无人,于是他只得在门上题了首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然后失望而归。

尽管崔护和这位女子最后没有在一起,但崔护将女子比作“艳丽明媚得桃花”,甚至不惜为她作诗一首,不仅符合古人较为保守的恋爱模式,也更显古人之浪漫。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一些成语也能展示出古人恋爱中的浪漫。

由于古人奉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许多夫妻都是先结婚,再慢慢培养感情,也就是说一些夫妻往往是结了婚才开始“谈恋爱”。

例如“张敞画眉”,说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故事......

张敞的妻子因幼时受伤,眉角有了缺口,于是在结婚后,张敞就每天都为妻子描好眉之后才去上班。

为爱人描眉化妆这一行为,本身便是浪漫的,更不用说在当时那个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要知道即使在如今来看,能为爱人描眉的男生也不多见。

还有一些成语,则能表现出男女婚前相恋的浪漫之处。

比如“待月西厢”就是出自《莺莺传》,张生和莺莺相恋却苦于不能相见,于是莺莺便作了一首诗:“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约张生幽会。

尽管这首诗的本意是邀请情人约会,但字词间无一不蕴含着古人的浪漫情愫。

总结

诗词歌赋,在如今看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但在古人们眼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寄托自身内心的真实情感,毕竟在封建时代处处受到限制,尤其是贞洁观念看的很重,并不能随便说话。

或许也正是因为这层原因,导致我们在诗词中多数都能窥见古人的浪漫主义色彩。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诗词是古老文化观念历史积淀的产物,在感受古人独特浪漫的同时,我们也能从中学习到一些与爱人和谐共处的良方。

标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