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文化 >

世界今热点:定都—南京和九王守边

朱元璋在称帝建国之后,摆在⾯前的问题是,第⼀怎样建⽴⼀个有效能的政治中⼼地区,即⾸都建在何处?第⼆⽤什么⽅法来维持朱家皇朝⼦⼦孙孙的统治?

远在初渡江攻克太平时,陶安便建议先取⾦陵,据形势以临四⽅。冯国⽤劝定都⾦陵,以为根本。叶兑上书请定都⾦陵,然后拓地江⼴,进则越两淮以北征,退则画⻓江以⾃守。谋⾂策⼗⼀致主张定都应天。经过⻓期考虑之后,⻰凤⼗⼆年(1366)六⽉,扩⼤应天旧城,建筑新宫于钟⼭之南,到次年九⽉完⼯,这是吴王时代的都城。

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称帝,南征北伐,到洪武⼆⼗年(1387)辽东全定,南北统⼀。在这⼆⼗年中,朱元璋的地位由王⽽帝,所统治的版图由南⽅⼀部分地区扩⼤为全国,吴王时代的都城如何适应这扩⼤以后的局⾯,便成为问题了。因为元顺帝及其⼦孙虽然北⾛沙漠,却仍然称为北元,保有政府机构和强⼤的军事力量,时时有南下复辟,卷土重来的企图;同时沿海⼀带倭寇侵扰,也是国防上的重⼤问题。国都的确定和国防计划的安排是密密切相关的,是当时朝野最关⼼的两件⼤事。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然环境是这样,从辽东半岛直到⼴州,沿海漫⻓的海岸线,时时处处都有被倭寇侵掠的危险。东北、北⾯和⻄北⾯,⻓城以外便是北元的势⼒,如不在险要处屯驻重兵,⼀旦北元铁骑奔驰南下,⻩河以北就很不容易守住。防边要⽤重兵,如把边境军权付托给异姓诸将,邵荣、谢再兴的教训已经够深刻了,⽽且,即使不出什么问题,边将拥兵过多,尾⼤不掉,也很可能造成历史上藩镇跋扈的覆辙;如以重兵直⾪朝廷,则国都必须设在国防前线,才便于统辖指挥,在应天距离北边前线太远,是指挥不了的。

东南地区是全国的经济中心,粮饷所出,北⽅为了边防安全,⼜必须建⽴为军事中心。国都如建设在东南,和经济中⼼结合,则北边空虚,⽆⼒阻⽌北元的南侵;如建⽴在北边,和军事中⼼合⼀,则粮⾷仍须依靠东南供应,运输费⽤太⼤,极不经济。

皇朝都城问题之外,还有皇朝制度问题,是郡县制呢,还是封建制呢?就历史上的经验教训说,秦、汉、唐、宋之亡,没有强⼤的亲藩⽀持屏卫,是原因之⼀。可是周代封建⼦弟,⼜闹得枝强⼲弱,天王威令不⾏。这两种制度的折中⽅案是⻄汉前期的郡国制,⼀⾯⽴郡县,设官分职,集⼤权于皇朝;⼀⾯⼜建藩国,封建⼦弟,付以精兵,实为皇家捍御。把皇朝建都和制度问题⼀起解决,设国都于东南财赋之区,封⼦弟于北边边防据点,这样,在经济上,在军事上,在皇家统治权的永久维持上,都可以圆满地解决了。

明初定都于应天的重要理由是从经济上出发的:第⼀因为江浙富庶,不但有⻓江三⾓洲⼤⾕仓,⽽而且还是纺织⼯业、盐业的中⼼,应天是这些物资的集散地,所谓“财赋出于东南,⽽⾦陵为其会”。第⼆是吴王时代所奠定的宫阙,也不愿轻易放弃,⽽且如另建都城,则⼜得再加⼀番劳费。第三是朱元璋的左右⽂武重⾂都是江淮⼦弟,也不愿意远离乡⼟。第⼀个理由是主要的,后两个是次要的。虽然如此,朝廷上下⼜觉得不是⼗分妥当,因为从照应北⽅军事的观点来说,这座都城的地理位置偏在东南,显然是不合适的。

洪武元年(1368)取下汴梁以后,朱元璋曾亲⾃去视察,认为这地⽅虽然地位适中,但是在军事上却⽆险可守,四⾯受敌,论形势还不如应天。[20]只是为了⻄北未定,要运送粮饷和补充军⼒,不能不设置⼀个军事上的补给基地,于是模仿古代两京之制,⼋⽉以应天为南京,开封(汴梁)为北京。

次年⼋⽉,陕⻄平定,北⽅全⼊版图,形势改变了,国都重建问题⼜再次提出。廷⾂中有⼈主张关中险固,⾦城天府之国;有⼈建议洛阳为全国中⼼,四⽅朝贡距离相等;也有⼈提出开封是宋朝旧都,漕运⽅便;⼜有⼈以为北平(元⼤都)宫室完备,建都可省营造费⽤。各种各样的意⻅都引史论今,提出讨论。

朱元璋批评这些建议都有⽚⾯的理由,但都不全⾯,都不能够适应当前局势。⻓安、洛阳、开封过去周、秦、汉、魏、唐、宋都曾经建过都,但从今天的情况说,打了⼏⼗年仗,⼈⺠还未休息过来,如在这些地⽅新建都城,供给⼒役都出于江南,百姓负担不了。

即使是北平吧,虽然有元朝的旧宫室,总得有些改变,还是费事。还不如仍旧在南京,据形势之地,⻓江天堑,⻰蟠虎踞,可以⽴国。次之,临濠(濠州)前⻓江,后淮⽔,地势险要,运输⽅便,也是⼀个可以建都的地⽅。就决定以临濠为中都,动⼯修造城池宫殿,从洪武⼆年(1369)九⽉起⼿,到⼋年(1375)九⽉,修建⼯程还在进⾏。刘基坚决反对,以为临濠虽然是皇帝乡⾥,但就种种条件说,都不适宜于建都,⽅才停⼯。洪武⼗⼀年(1378)下诏改南京为京师,踌躇了⼗年的建都问题,到这时才下了决⼼。

决⼼虽然下了,但是为了防御北元,控扼北⽅边防,朱元璋还是有迁都⻄北的打算,选定的地点仍是⻓安和洛阳。洪武⼆⼗四年(1391)⼋⽉特派皇太⼦巡视⻄北,⽐较两地的形势。太⼦回来后,献陕⻄地图,提出意⻅。不料第⼆年太⼦病死,迁都⼤事只好搁下不谈了。

京师新宫原来是燕尾湖,填湖建宫,地势南⾯⾼,北⾯低,就堪舆家的说法是不合格的。太⼦死后,⽼皇帝很伤⼼,百⽆聊赖中把太⼦之死归咎于新宫⻛⽔不好,这年年底亲撰《祭光禄寺灶神⽂》说:

朕经营天下数⼗年,事事按古有绪。唯宫城前昂后洼,形势不称。本欲迁都。今朕年⽼,精⼒已倦。⼜天下新定,不欲劳⺠。且废兴有数,只得听天。惟愿鉴朕此⼼,福其⼦孙。

六⼗五岁的⽩发衰翁,既迷信,⼜失去勇⽓,只好求上天保佑,从此不再提迁都的话了。

分封诸王的制度,决定于洪武⼆年(1369)四⽉初编《皇明祖训》的时候,三年(1370)四⽉封第⼆⼦到第⼗⼦为亲王。但是,诸王的就藩,却在洪武⼗⼀年(1378)决定以南京为京师之后。从封王到诸王就藩前后相隔九年,原因是诸⼦有的没有成年,和国都未定,牵连到⽴国制度也不能决定。到京师决定后,第⼆⼦秦王建国于⻄安,第三⼦晋王建国于太原。⼗三年(1380)第四⼦燕王建国于北平,出镇在沿⻓城⼀线的边防重镇。⼗四年(1381)第五⼦周王建国于开封,第六⼦楚王建国于武昌。⼗五年(1382)第七⼦⻬王建国于⻘州,⼗⼋年(1385)潭王到⻓沙,鲁王到兖州。以后其他幼王先后成年就国,星罗棋布,分驻在全国各军事要地,镇压⼈⺠的反抗。

就军事形势⽽论,诸王国的建⽴分作第⼀线和第⼆线,或者说是前⽅和后⽅。第⼀线诸王的任务是防⽌北元⼊侵,凭借天然险要,建⽴军事重点,有塞王之称。诸塞王沿⻓城线⽴国,⼜可分作外内⼆线;外线东渡榆关,跨辽东,南接朝鲜,北联开原,控扼东北诸部族,以⼴宁为中⼼,建辽国;经渔阳(今河北蓟县)、卢⻰,出喜峰⼝,切断北元南侵道路,以⼤宁为中⼼,包括今朝阳、⾚峰⼀带,建宁国;北平地势险要,建燕国;出居庸,蔽雁门,以⾕王驻宣府(今河北省宣化),代王驻⼤同;逾河⽽⻄,北保宁夏,倚贺兰⼭,以庆王守宁夏;⼜⻄向控扼河⻄⾛廊,扃嘉峪,护⻄域诸国,建肃国。

东从开原,⻄到⽠、沙,连成⼀⽓。内线是太原的晋国和⻄安的秦国。后⽅诸王是对内的,开封有周王,武昌有楚王,⻘州有⻬王,⻓沙有潭王,兖州有鲁王,成都有蜀王,荆州有襄王,桂林有靖江王等国。

诸王在其封地建⽴王府,设置官属。亲王的冕服⻋旗仅下皇帝⼀等,公侯⼤⾂⻅亲王都要俯⾸拜谒,不得钧礼。地位虽然极⾼极贵,却没有⼟地,也不能统治⼈⺠,不能⼲预⺠政。王府之外,便归朝廷所任命的各级官吏治理。另⼀⽅⾯,诸王却有统兵和指挥军事之权,每王府设亲王护卫指挥使司,有三护卫,护卫甲⼠少者三千⼈,多的到⼀万九千⼈。塞王的兵⼒尤其雄厚,如宁王所部带甲⼋万,⾰⻋六千,所属朵颜三卫蒙古骑兵,骁勇善战。秦、晋、燕三王的护卫特别经朝廷补充,兵⼒也最强。

《皇明祖训》规定:“凡王国有守镇兵,有护卫兵。其守镇兵有常选指挥掌之。其护卫兵从王调遣。如本国是险要之地,遇有警急,其守镇兵护卫兵并从王调遣。”⽽且守镇兵的调发,除皇帝的御宝⽂书以外,并须得亲王令旨,⽅得发兵。《祖训》规定:“凡朝廷调兵,须有御宝⽂书与王,并有御宝⽂书与守镇官。守镇官既得御宝⽂书,⼜得王令旨,⽅许发兵。⽆王令旨,不得发兵。”

这⼀项规定使亲王成为地⽅守军的监视⼈,是皇帝在地⽅的军权代表。平时以护卫军监视地⽅守军,单独可以应变;战时指挥两军,独当⼀⾯,朱元璋把军权付托给亲⽣⼉⼦,这样就可以放⼼了。诸塞王每年秋天勒兵巡边,远到塞外,练兵习武,叫作“肃清沙漠”。凡塞王都参与军务,内中晋、燕⼆王屡次受命将兵出塞和筑城、屯⽥,⼤将如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都受其节制,军中⼩事专决,⼤时才报告朝廷,⼆王军权独重,⽴功也最多。

以亲王守边,专决军务。内地各⼤都会,也都以亲王出镇,每⼀个王国都是军事中⼼,这样,国都虽然远在东南,也不会有什么问题了。朱元璋以为这样安排,⼗很妥帖。但是他没有想到,给⼉⼦以过重的军权,会造成皇家的内部⽭盾。他死后不久,建⽂帝就怕诸王过于强⼤,削夺藩王权⼒,燕王就起兵反对建⽂帝,发⽣内战,最后燕王做了皇帝,迁都北平。把他的建都和边防两桩计划,打得稀烂。

标签: 蒙古骑兵 经验教训 朵颜三卫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