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文化 >

当前热讯:孔子到底生活在怎样的时代?有着怎样的经历?为啥能提出儒家思想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因病去世了,享年七十三岁。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曾经大力推行私人讲学之风,推动了教育平民化。孔子生前曾经带领自己的学生,常年奔走于各国,进行实地考察和研究,为儒家学说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孔子的一生,是伟大而又光辉的一生。他的一生,为中国思想界提供了最宝贵的财富,为后世带来了无限的启迪。他的去世,是中国思想界一个巨大的损失。同时也为后世无数儒家学者的奋斗,注入了新的动力。


(资料图片)

如果孔子去世的时候,要写讣告的话,基本上应该就是这样了。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位思想家,用‘最’这个字来形容孔子,其实一点也不过分。因为单从中国古代思想史的角度来说,如果说,哪位思想家对古代人影响最大,那孔子绝对是当仁不让,排名第一。

相对来说,老子、墨子、孙子这些子,虽然影响也很大,但他们的对后世的影响里,确实要排在孔子后面。这没办法,谁让后世那些封建王朝,选择以儒家学说治理国家呢?尤其是从唐朝开始,大家想要升官发财,考的就是这东西。

儒家学说对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多大的影响,这点不用多说,所有中国人都很清楚。虽然这些影响里面,有好的影响,也有坏的影响。但客观来说,还是好的影响要多一些。至少,儒家学派用自己的世界观,构造出一套完整的人类社会运行规则。光是这一点,就是值得肯定的。

那么,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孔子到底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他到底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时代?到底是怎样的经历,促使孔子创造出了儒家学说这样一套思想呢?

有关孔子的故事,我们可以从春秋后期的历史大背景开始讲起。当然,在讲孔子一生的过程当中,有些关于儒家学说过于深奥的内容,以及一些争议,我们可以暂且放下不聊。因为这是思想问题,不是历史问题。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这一年,距离那位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去世,已经过去了正好四十年的时间。当时楚国那边,已经传到了楚庄王的孙子楚康王手里。

之所以要以楚庄王的去世时间为坐标点,来确定孔子的出生时间,主要是和春秋时代的历史大背景有关。在春秋时代,因为周王室的衰落,群雄并起,各大诸侯国开始疯狂进行扩张和兼并。

而在这个过程当中,齐国那位齐桓公首先称霸,带领齐国成了最强的国家。但遗憾的是,齐桓公去世之后,齐国很快就内乱了。所以接下来,其他几个大国就开始相互混战。而在混战过程当中,晋楚两国逐渐成了新的顶级强国。

再之后,晋国在晋文公在位期间,首先称霸,压倒了楚国。后来,晋文公去世之后,大概过了十多年之后,楚国那边轮到了楚庄王继位。在楚庄王的带领下,后来楚国又反过去压制了晋国。

因为晋楚两国实力太强,整个春秋中期,几乎八成以上的历史事件,其实都是围绕着晋国和楚国的争霸战争来进行的。在晋国和楚国的争霸过程当中,其他所有小国,都只能选择站队。哪怕是强如秦国和齐国这样的大国,为了国家利益,也不得不选择和其中一方结盟。

在春秋中期的时候,秦国长时间联楚抗晋,而齐国则是跟随晋国,一起打压楚国。

因为双方整体实力相差不多,所以,这场晋楚争霸,持续了整整几十年的时间。而在这个过程当中,晋国为了打压楚国,扶持了东南的吴国。此后,楚国为了对抗吴国,又扶持了吴国身后的越国,间接引发了春秋后期的吴越争霸。

另外,楚庄王去世之后,因为楚国内部也因为继承人问题开始内乱,所以在这之后,楚国开始再一次被晋国压制。但同时,晋国那边,因为士大夫家族逐渐掌权,也开始出现严重内斗的问题。

孔子出生之前,春秋历史的大背景,基本上就是这样。孔子出生的时候,晋楚两国的争霸战,依然还在继续。不过,相比之前来说,这时候双方的战争激烈程度,要稍微降低了一点。之所以会这样,一是因为双方打了几十年之后,都打累了;二是因为当时晋楚两国,都有了新的问题。

楚国那边,需要面对新崛起的吴国,从旁边袭扰。而且随着开国时间越来越长,楚国内部的矛盾也越来越大。至于晋国那边,士大夫家族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这样进一步拖了晋国的后腿。

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孔子出生了。

孔子出生于鲁国,但是他们家祖上并不是鲁国人,而是宋国人。有意思的是,再往上推的话,孔子其实是商朝王族之后。孔子的十四辈祖宗,和那位商纣王,其实是亲兄弟。

而商朝亡了之后,周朝的统治者,就把那些投降的商朝王室,全都集体搬到了一起,建了一个国家,这就是宋国。如此一来,既方便周朝监管他们,防止他们造反。又能给他们建一个国家,显示自己的仁德。

所以,在西周时期,孔子的前几代祖宗,基本上都是宋国国君。后来到了因为很多复杂的原因,孔子的六世祖没能抢到继承权,所以就从国君沦为了高层贵族。再后来,到了孔子他爹那一代,孔子他爹原本是宋国最能打的将军,但是后来,因为宋国战乱太多,再加上宋国内部的一些问题,所以他爹就直接离开了宋国,跑到鲁国这边来了。

这样算起来,孔子到底应该算是宋国人?还是应该算是鲁国人呢?

除此之外,孔子的出生,也很有意思。据说他爹和他妈在一起的时候,他爹已经六十多岁了,而他妈只有二十多岁。对于这桩年龄差距过大的婚姻,孔子他姥姥家是坚决不同意的。但是结果,孔子他妈还是为了爱情献身了,宁愿承受四十多岁的年龄差,宁愿给孔子他爹做妾,也非得要和人家私定终身。

就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当中,孔子出生了。

因为母亲并不是正妻,所以孔子长大之后,注定分不到家产,没有继承权。而且,他爹本来就是从宋国那边过来的,自己身边估计也没多少钱。最关键的是,孔子他爹在他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然后,孔子和他妈就被那位大老婆赶了出来,被迫前往曲阜生活。

孔子小时候拿到的剧本,实在是太过恶俗,以至于后世绝大多数反对孔子的人,都会拿这段历史说事。比如说,后世很多人讥讽儒家学说,说儒家学说是投降主义,说孔子他们家从祖上开始,就很喜欢投降。再比如说,很多人认为,孔子他爸妈的这段爱情太过另类,所以就拿孔子的身世来诋毁孔子。

对此,我们只能说,这种说法,实在是太过浅薄了!

且不说在春秋时期,当时的世界观到底和现代有多大区别。当时的人,会不会认为这些事情有什么问题?单从这些观点本身来看,孔子他祖宗的事情,和孔子本人的事情,其实是完全不一样的两码事。

更关键的是,从后来孔子一生的经历来看,这些东西,非但没有给他造成什么负担,反倒是对他最大的祝福。或者说,孔子的到来,本就是对那个时代,乃至是对整个中国历史,最大的祝福。

公元前546年,就在孔子刚刚出生六年之后,原本把整个中原搅得翻天覆地的晋楚两国,忽然停战了。

这事在历史上,被称之为‘第二次弭兵会盟’。

简单来说,因为当时晋楚两国打了几十年之后,都打累了,而且双方内部的问题都开始变得非常严重。所以最终,在宋国的调停之下,两国成功签订了和约,约定平分霸权。按照两国签订的和约,此后除秦齐两个大国之外,其他所有诸侯国,都要向晋楚两国交保护费,以示对霸主的尊重。

而这个和约签订之后,接下来整整四十年的时间里,晋楚两国竟然就真的没有再大规模开战过!同时,因为晋楚两国消停了,其他所有中小诸侯国,也都直接消停了。

一时之间,原本混乱的中原地区,竟然进入了一段和平时期!

历史上两个大国签订和平协议,几年之后撕毁协议,继续开干的事情,非常常见。但是像这种双方都认真遵守和约,真的和平了几十年的情况,反倒是不太常见。虽然这里面的原因很多,但至少从局面上来看,中原地区确实是进入了短暂的和平!

所以说,有些事情,真的是玄之又玄。虽然这事和孔子半毛钱关系都没有,但我们必须承认,在孔子出生之前,整个中原打成了一锅粥。而孔子出生之后,一直到他进入暮年之前,中原地区一直都是相对和平的状态。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孔子才可以顺利长大成人。虽然日子过得清贫了一点,但是依然可以顺利长大。如果换做几十年之前,中原地区天天打仗的时候,估计孔子刚刚成年,就会被拉去当兵,那样的话,估计后来他也就没空琢磨儒家那些学问了。

顺便说一句,在春秋后期,鲁国虽然不是顶级大国,但是在二流国家当中,却算是最强的一个,也就比秦晋齐楚这几个超强大国,要弱一些而已。而且,因为之前晋楚争霸的时候,晋国需要压制齐国的发展,防止齐国复兴。所以,之前晋国一直大力支持鲁国,让鲁国帮晋国压制齐国。

这样一来,齐国因为忌惮南方的楚国,又不敢和晋国撕破脸。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齐国还真不敢太过难为鲁国。而这个局面,就导致鲁国在春秋后期的时候,日子已经算是非常好过了。至少和其他国家相比,鲁国基本上没有战争。

如此,十多年之后,当孔子到十五岁的时候,某一天,孔子好像忽然顿悟了一样,觉得自己不能再这样浑浑噩噩生活下去,必须要学习,必须要靠知识改变命运!

这个事同样也很神奇。一般的落魄贵族,长大之后,想的都是如何争夺家产,或者升官发财,改善自己的生活。但是孔子长大之后,却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思考如何通过学习来改变人生。

我们不得不承认,人和人之间,差距真的很大。就比如孔子,在这之前,也没有人给他灌输这种思想,他也没接受过最顶级的教育,但是某一天,他忽然就想明白这个道理了。

所以,我们在看孔子这一生的经历时,千万不能拿一般俗人的视角来看。因为正常情况下,一般人想的,可能是如何吃饱穿暖,获得更多的财富和权力。但是孔子想的,可能是如何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而接下来,在孔子十七岁那年,他母亲去世了。同样还是在这一年,孔子去参加一个鲁国高层贵族举办的宴会,结果却被人家的家臣拦在门外,感受到地位不公平带来的屈辱。

两年之后,孔子又有了新的想法,觉得自己应该尊敬自己的祖先,得回老家祭祖。为了方便祭祖,孔子还特意娶了一个宋国的女子。一年之后,在孔子二十岁那年,两人生下了自己的第一个儿子。因为当时鲁国国君,正好送了他一条鲤鱼,所以他就给儿子取名为孔鲤。

这里多插一句,很多人可能看过这样一些资料,说孔子不姓孔,而是姓子。这确实是事实,孔子他们家祖上,确实一直都是姓子,但是从商朝那会儿开始,他们家的氏就是孔氏。

在先秦时期,姓和氏是分开的。所以严格来说,孔子是姓子,孔氏,名丘。我们可以叫他孔丘或者子丘。至于他儿子,自然也就可以叫孔鲤或者子鲤了。这件事,史书上记载的很清楚,没有任何可以杠的空间。

而孔鲤出生之后,此时的孔子,正好年满二十。按照春秋时代的传统,就可以出来做官了。因为孔子他爹是贵族,但是到了孔子这一代,只是最低等的贵族。所以,孔子有资格在鲁国做官,但是只能从最低等的官开始做起。

最开始的时候,孔子做的是一个管仓库的工作。一年之后,孔子又被改派去种地和放牛。又过了六年之后,孔子逐渐注意到了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就开始创办私人学校,普及教育。同时,还是在这一年,郯国的国君来鲁国访问,孔子在此期间向他求教了很多问题。

如此,又过了四年之后,到了公元前522年,孔子三十岁的时候。这一年,齐国的国君齐景公,带着自己手下最能干的大臣晏子,来鲁国访问。在这期间,就和孔子讨论了争霸和治国的问题。

所以,儒家很多思想的提出,其实是有迹可循的。就比如说,后来儒家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及‘三十而立’,其实就是参照了孔子的人生经历。

孔子就是先学习,修身养性,成为了一个很优秀的人。然后,二十岁的时候,娶妻生子,开始搞好家庭关系。再之后,孔子直接入朝为官,开始协助国君管理国家。而所谓的三十而立,在孔子身上,一样得到了体现。因为孔子三十岁的时候,就已经成了一个公认的顶级学者,还可以和一个大国的国家元首,讨论如何治国。

这些事情,要是放到今天的话,真不是正常人能做得到的。首先,按照婚姻法规定,二十岁结婚生孩子就不合法。其次,就算你再怎么努力,三十岁的时候,也很难和一个大国的总统,讨论如何治理他们国家。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学习孔子的努力精神,虽然同样的年龄,我们做不到孔子那么牛,但是我们也可以把时间放长一点,努力去做更好的人。

从十五岁到三十岁,这期间孔子真的是学了大量的东西。到了三十岁的时候,孔子已经是名副其实的顶尖学者,学问极其渊博。另外,孔子这些渊博,绝对不是单纯的死读书,而是多项全能!

按照儒家的基本要求,孔子三十岁的时候,已经熟练掌握君子六艺。简单来说,孔子当时既能通晓国家的法律和道德,也能熟悉各种文学知识,还能精通骑马打仗,可以直接上阵杀敌。除此之外,字也得写的特别好,数学水平也得特别高!

这样的孔子,和后世那些只知道读四书五经的所谓大儒,真的不是一个概念。准确来说,后世的那些所谓的大儒,其实是曲解了孔子的思想。

而从三十岁开始,接下来的二十多年里,孔子就真的起飞了。而和二十二年,也是孔子真正治国的那段岁月。

因为孔子这段经历太过精彩,如果要详细来讲的话,内容太长。所以在这里,我们只是简述一下。

孔子三十岁的时候,已经在鲁国名气极大,甚至于传播到了鲁国之外,得到了整个山东省文化界的认可。如此一来,鲁国高层自然也意识到了孔子的价值,开始越发重用孔子。

此后,孔子开始大规模搞教育,动用自己全部的资源,开始学塾,普及文化。此时的孔子,开始逐渐对外传播自己的思想。但同时,孔子这时候大概还是觉得自己文化不够,并没有正式收徒。

在这个过程当中,孔子把自己的思想,教给了一个叫孟懿子的人。严格来说,孟懿子其实算是孔子最开始的学生。但是因为当时两人是同代人,所以孔子不能收他做学生。而若干年之后,孟懿子他们家传了六代之后,又生了个孩子,就是后来的孟子。

同样,还是在这段时间里,孔子去了一趟周王室那边,向周王室那边的图书馆馆长老子,请教了很多学问。

然后,在孔子三十五岁的时候,鲁国发生了内乱。以孔子这样的性格,自然要跟着国君走。而当时的鲁国国君,则是选择逃往齐国,希望依靠齐国的军队,回国平定内乱。但遗憾的是,后来齐国并没有帮他,所以后来他又去了晋国,希望晋国帮他,但是结果晋国也没搭理他。

而孔子这边,最开始跟着这位鲁国国君,流亡了几年。但是后来,眼见这位国君无望回国平叛,自己在齐国呆着,又因为很多原因,惹来了麻烦。所以,在流亡两年之后,孔子再次回到了鲁国。

然而,回到鲁国之后,孔子依然对鲁国的乱局无能为力。当时的鲁国,被几个贵族家族把持了大权。孔子虽然有心平定内乱,但是奈何他没有权力,也是什么都改变不了。

所以,接下来的几年里,孔子只能继续坚持自我。一方面,孔子坚持不为那些大家族做事,保持自己的风骨。另一方面,孔子继续坚持推行他的教育事业,把文化教育,推向更多的鲁国平民。

就这样,等到十四年之后,到了那位流亡在外的鲁国国君,病逝之后。鲁国这边,几个高层贵族,终于拥立了新的国君。而这位新国君上位之后,因为早就知道孔子的名声,所以刚一上位,就直接任命孔子为大司寇,相当于是有一部分权力的丞相。

而孔子上位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干掉了自己觉得思想不正确的少正卯。此后,孔子又协助这位鲁国国君,压制鲁国的三大家族。

在孔子的协助下,鲁国的三大家族,确实是被暂时压制了。但是后来,因为几大家族开始联手针对孔子,那位鲁国的新国君,也顶不住压力,被迫开始放弃孔子。

所以,就在孔子掌权三年多以后,孔子失去了在鲁国的权力。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孔子被迫离开鲁国,开始了他周游列国的旅程。

从孔子的这段‘治国’经历来看,我们可以看出来,孔子确实是一个政治家,但是他的政治能力,确实是不如后来法家那些顶级名臣。如果同样的问题,拿给管仲或者商鞅来做,结果绝对会完全不一样。

但是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如果让管仲和商鞅他们,来解决鲁国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手段肯定会有一些不光彩,甚至是阴暗的地方。最后也许可以解决问题,但过程可能会有很大的问题。

而孔子虽然没能最终解决问题,但却始终保持了高尚的品格。

对此,我们只能说,他们各有所长。因为任何一件事,都不能光看结果或者光看过程。只能说不同的思想和办法,适用于不同的场景。

所以,从一个政治家的角度来说,孔子确实可能有点不太合格。因为他确实不太会那些阴暗的手段,无法完美承担起一个政治家的责任。而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孔子虽然算是一位政治家,但是他对春秋历史的整体走向的影响,可以说是极小极小,远比不上同时代那些掌握大权,心狠手辣的政治家。

比如说,在孔子离开鲁国之后,东南的吴国和越国,打得天翻地覆,最后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彻底吞并吴国告终。比如说,当时晋国内部,几大大家族斗得你死我活,后来更是彻底瓜分了晋国。比如说,楚国之前差点被那位兵圣孙武灭国,损失惨重,此时正在养伤。

和那些人相比,孔子对于春秋历史的大势影响,真的比不过。

当然,从后世的思想发展来看,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离开鲁国的这一年,孔子已经五十五岁了。而接下来的十四年当中,孔子则是走了很多的国家,见了很多的人,同时也普及的自己的思想,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当然,最关键的是,孔子走过的这一路上,他把自己普及文化教育的理念,彻底传播了出去。

作为一个政治家,孔子的地位或许有争议。但是作为一个教育家,孔子绝对是同时代最出色的一个,这点是没有争议的。

在这十四年当中,孔子走了很多地方,同时也在思考和完善自己的思想。在这个过程当中,孔子也在反思自己的经历。他也在思考,如何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

在这个过程当中,孔子见了很多很多的人,接触了很多很多的事情。既有庙堂之高,也有江湖之远。既有列国之间的争霸,也有贩夫走卒的平凡生活。

所以最终,经过十多年的游历之后,孔子终于彻底完善了自己的理论。

从这时候开始,儒家学派,正式出现了。

完整的儒家思想,内容实在太多,理解起来也很复杂。但简单来说的话,其实儒家学说,只解决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或者说,人类社会到底该怎样运转,才能让大家都觉得生活更好。

这其实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在思想领域,有一个词叫做轴心时代。大概就是说,在孔子生活的那个时代,全世界范围内的几大文明,都同时诞生了最顶级的思想家,他们开始同时提出各自的思想。比如说中国这边,有诸子百家,有老子孔子墨子;南亚那边,有了释迦摩尼;欧洲那边,也诞生了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苏格拉底……

对此,后世的思想研究者,普遍觉得这事很神奇。因为那么多顶级的大思想家,同时代出现了全世界不同的地方,实在很难用巧合来形容。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其实既是偶然,也是必然。

但从中国历史的角度来说,从步入文明的那一刻开始,我们的祖先就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如何能生活的更好?如何能让自己生活很好的同时,让其他人也生活的很好?

对于这个问题,中国人其实从进入文明时代开始,就已经开始思考了。从夏朝开国之前开始,一直到春秋时代,我们的祖先已经思考了上千年,甚至更久。在这个过程当中,很多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比如说,商朝信仰鬼神,喜欢用鬼神解释世界。而周朝则是创建了所谓的周礼,试图用礼这种东西,来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而到了春秋时代,随着生产力的提升,以往那些思想,都不足以解释当时人们面对的问题。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无数的聪明人,开始站在前人的肩膀之下,继续思考这个问题。

而孔子,就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思想者。他总结了之前很多人思想的结果,最终得出了自己的结论,也就是所谓的儒家学说。

诸子百家的学说,或许各有利弊,也都存在各自的缺陷。但归根到底,所有的思想,其实都是那些聪明人,在用自己的方式,在阐述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并且思考人到底该如何和这个世界相处。

而孔子,则是提出了一个仁的思想,这应该就是儒家思想最核心的东西。

所谓仁的思想,其实就是我们到底该如何怀着最大的善意,去和身边的人,乃至和这个世界相处。或许,这个世界和我们的社会不够完美。但是我们可以用最大的善意,去面对这些不完美,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这些不完美。

而当这些不完美都被解决掉之后,世界也就进入了所谓的‘天下大同’的阶段。没有战争,没有不平等。人与人之间可以相互理解,每一个人都可以很好的活着。而且,每一个人的美好,不是建立在其他人不美好的基础之上。

这当然只是儒家学派的一厢情愿,从现实来看,这确实很难实现。至少直到今天,我们还没有达到那个最理想的完美状态。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可以怀揣着这种思想,去面对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

公元前484年,孔子再次回到了鲁国,此后开始著书立说,同时开始更加努力的普及教育,推广自己的思想。即便已经老迈,孔子依然尽自己所能,让更多人接受自己的思想,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晚年的孔子,其实也遇到了很多不美好的事情。就在他回到鲁国一年之后,他的儿子孔鲤,就先他一步去世。又过了一年之后,孔子最喜欢的学生颜回,同样去世。此后,又过了两年,孔子另一位得意门生子路,死在了卫国的内乱当中,并且被人砍成了肉泥。

但这些不如意,都无法阻挡孔子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会让孔子更努力的去普及教育,去让更多人可以变得更好。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在自己的家乡溘然而逝,无疾而终。

孔子死了,但是他的思想,却留了下来,并且成了后世无数人理解这个世界的钥匙。

或许,儒家思想存在缺陷,存在争议。但这并不妨碍后世的很多人,通过这把钥匙,看到了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并且愿意以最大的善意,去和这个世界相处。

这就是孔子的一生。

标签: 这个世界 儒家学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