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文化 >

伪军送来香烟,新四军情报员偷吸误事,锄奸部长批评:不怕有毒?

作者:东旭

1942年11月上旬,滨海小镇南坎,新四军苏中军区的重要会议结束后,参会人员握手告别,奔向各自的驻地。


(资料图)

就在这时,情报站人员给粟裕送来两盒老刀牌香烟。

抗战时期的粟裕

粟裕打开一看,脸色大变,沉默了一会,他转身向政治部主任钟期光下了一道命令:“速派十几名骑兵分别去追返程的干部,告诉他们新四军出了内奸,不能再按照原路返回!”

随后,粟裕转身对参谋处长张震东下达了第二道命令:“马上通知各部电台停止工作,进入静默状态;通知各部队立即集合准备转移,要快!”

粟裕之所以做出如此决定,是因为他收到的香烟里,有一份十万火急的情报,上面显示,日军已经得知新四军召开重要会议的地点和参会人员名单。

不仅如此,他们连参会人员撤退的路线都了如指掌,并且在他们回去的路上,布置好了5个日军大队和伪军部队进行截击,企图将新四军苏中军区的干部一网打尽。

粟裕主持召开的会议,是新四军苏中军区干部会议,会议议题是应对日军的“清乡”扫荡。参会人员都是苏中军区的头头脑脑,他们有:一师的三个旅长叶飞、王必成、陶勇,苏中区副书记陈丕显,以及苏中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管文尉等。

会议如此重要,参会人员的身份也非同一般,会议自然要采取严格的保密措施。

既然如此,为何日军还是得到了消息?而给粟裕通风报信的那两盒烟,又是谁送来的?

传来这份重要情况的人是汪伪的中将师长施亚夫。

施亚夫,1914出生在江苏南通,1929年加入组织。

1931年8月,在组织的安排,施亚夫打入国民革命军第19路军。

李士群

因为跟日伪特务头子李士群、伪苏皖边区绥靖军总司令杨仲华是故旧,施亚夫在1942年受组织派遣,顺利打入日伪内部当卧底,被任命为伪“绥靖”7师中将师长,成为汪氏身边的红人。

如此重要的职务,为他获取日伪高层的重要机密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那么,施亚夫为何要用香烟传送情报?主要是因为他刚刚打入日伪内部,身边没有得力助手。

为了防止发生意外,确保情报能安全传递,也不暴露自己的身份,他与新四军四分区特工部事先定下一个规矩:情报不用明文,而是用暗记,即香烟和火柴表示敌人派出的兵力。

如果敌人派去一个小队,则送去半盒火柴;如果出动了一个大队,则送去一盒火柴。

假如出动的是一个日军联队,则用一盒老刀牌香烟表示。

这样的方法太原始,也因此出现过疏漏。

有一次,得知日伪军出动1万余人准备向根据地发起进攻,施亚夫就给情报员送去了3包老刀牌香烟。

这个情报员是刚上任的,误以为是敌占区的战友送来让大家过瘾的,便忍不住偷偷抽了2包。

结果可想而知,新四军以为日军只来了3000多人,遭到了损失。

锄奸部长周林事后狠批评那位情报员:“嘴那么馋,就不怕里面有毒?”

此后,新四军汲取了教训,给施亚夫派了2名助手,协助其工作。

1942年11月初,日军制定了“冬季大扫荡”(“清乡”)计划,准备在11月中旬对苏中地区发动一次大规模袭击。

日军这样做,是因为他们之前吃了亏。

从1942年6月起,日军对苏中军区曾经实施了三次大规模的“清剿”行动,但都被瓦解。

这次日军恼羞成怒,开始调集重兵,并打算复制蒋氏当年对苏区实行的“步步为营”堡垒战经验,企图将根据地切割成小片,各个击破,以达到消灭新四军的目的。

敌人气势汹汹,苏中军区决定避其锋芒,暂时撤离。

可是后来粟裕却改变了计划,决定留在根据地与敌人周旋。

原来,施亚夫从“哥们”李士群那里得到了日军“清乡”的详细作战计划:因其他战场吃紧,日军只能出动1.5万兵力。

因此,苏中军区对形势进行了重新评估,认为根据当前苏中军区的兵力,可以跟日伪军一搏,不必离开根据地。

粟裕决定坚持在根据地与敌人周旋,瓦解敌人的“扫荡”。

新四军召开会议,就是为了制定反“扫荡”策略。

可是当南坎会议正在举行的时候,施亚夫却接到一个紧急通知,参加了一个绝密军事会议。

在会议上,南通日军最高司令长官小林信男发表讲话,宣布一个令施亚夫倍感震惊的计划。

“诸位,我们得到了一个绝密情报,苏中军区正在召开秘密会议,我们要抓住机会,给新四军致命一击。”

小林信男接着宣布,将出动4个日军大队和伪军,部署在新四军干部返回的路上,对他们发动截击。

听了小林信男的讲话,施亚夫背后冒出冷汗,心提到了嗓子眼。

尤其是当他看到日军的文件之后,更是头皮发麻。

上面显示一份新四军的密电,新四军干部返程路线赫然在目。

施亚夫

“如此机密的东西,怎么可能落到日军手里呢?是不是内部出了叛徒?”施亚夫倒了一杯茶,喝了一口,努力让自己保持镇定,大脑开始飞速运转。

施亚夫思考后,有了一个想法:会不会有这种可能,日军在瞎蒙,他们并没有得到确切信息,只是捕风捉影。

为了证明自己的想法,他起身发言:“小林君,我认为这是一份假情报。”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小林把目光投向施亚夫,不屑地问道:“何以见得?”

施亚夫说:“南坎在如皋县掘港镇(如今的如东县)东部的突出地带,它的南面是长江,东面是黄海,军事上是个死地,一旦皇军从西、北两个方向包围,他们飞都飞不出去,新四军指挥官如果不是弱智,绝对不会选这样一个地方开会。”

听了施亚夫的话,在座的人觉得有道理,连连点头。

小林信男很生气,对施亚夫说:“你以为我们的情报人员是吃干饭的?你以为我没有这个判断能力?我们的情报从来都是非常准确的,这可是我们特高课培养出的情报精英传递的情报,至于来源,我想就没有必要告诉你了吧。”

听了小林的话,施亚夫基本可以确定新四军内部有奸细,他目的达到了,连忙改口说:“既然如此,那我就放心了,我只是担心情报来源有误,让皇军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散会后回到驻地,施亚夫不敢怠慢,他立即从抽屉里拿出两盒老炮台香烟,再写了一张纸条,将日军突袭新四军的消息,用暗语写下来装到了烟盒里,让助手星夜送往苏中军区开会的地方。

由于及时收到了施亚夫的情报,新四军众多参会干部全都采取了应变措施,逃过了一劫。

事情到这里,并没有结束。

因为日军隐藏在新四军内部的奸细,是一个定时炸弹,随时对军区的安全构成威胁,新四军的一举一动都在日军掌握之中,这还了得?

那么,对于这个新四军内奸,粟裕毫无觉察吗?非也。

其实粟裕早就产生了怀疑,猜想内部出了问题。

因为早在南坎会议前的9月24日,即农历中秋节那天,粟裕率领师部刚到二窎镇,还没有站稳,周围就响起枪声,日伪军已经向二窎镇包抄过来。

粟裕临危不乱,从容镇定,派1个连的兵力将日军引到了谢家渡(也称夏家渡),这才化险为夷。

粟裕是个谨慎的人,很担心泄密,平时保密措施做得非常到位。

苏中军区机关每到一个地方,首先就是采取措施封锁消息,里面的人员不许随意出去。

这还不算,粟裕还要设立三层固定哨,两队流动哨,一旦有风吹草动,部队立刻转移。

因为行事谨慎,在抗战期间新四军被偷袭的事鲜有发生。

这次泄密事件发生后,粟裕寝食难安,决定要揪出内奸。

他分析判断:如果这个内奸步行出去报信,时间上肯定来不及,还容易暴露;奸细最可靠的方法是用电台。

粟裕悄悄给锄奸部长周林安排了任务,布置人员用技术手段监控电台。

这样一来,果然有惊人发现:只要苏中军区指挥部转移到一个地方,其中一部电台就会发出奇怪的信号。

虽然不知道内容是什么,但基本可以断定,报务员是在用密码向日军报告新四军的位置。

显然,这个报务员是日军卧底。

请示粟裕之后,周林随将这名报务员逮捕。

经审讯,那名报务员承认自己在一年前外出买药时,经不起日军女特务色诱,成了日军卧底,为日军提供新四军的情报。

最终,这名出卖组织的内奸被枪毙。

南通日军的司令长官小林也不是傻子,追杀新四军干部的事落空后,他自然怀疑日伪军内部有人向新四军通风报信,开始了暗中追查。

可是当时开会的人那么多,他查来查去,没有实质性收获。

小林也曾怀疑过施亚夫,下令特高课将其逮捕审讯,时间长达三个月。

但施亚夫非常镇定,他知道敌人没有证据,就咬紧牙关,死不承认。

日军无奈,只好将施亚夫释放。

施亚夫为了让日军放心,还将自己的妻子从乡下接到了敌占区。

要知道,这样做是要落骂名的,乡亲们都说施亚夫是个汉奸,有人还向他家大门上扔粑粑。

为了抗日大业,施亚夫忍辱负重。

小林依旧放心不下,他在1943年春天撤销了伪军第5、第6、第7师,另组建了伪34师,原来的军官也全部降级,施亚夫的职务也由师长降为参谋长兼135团团长。

伪军资料照

不过,施亚夫降级幅度不是太大,依旧可以则从敌人那里获取有价值的情报。

施亚夫还利用手中的权力,在伪34师秘密建立了2个支部,积极争取下级军官。

人脉建立起来后,施亚夫原本想就这样潜伏在伪军中,待将来抗战胜利后再转入蒋军,继续为我军提供情报。

但新四军一师副师长叶飞认为,施亚夫此刻起义更好。

1944年1月上旬,施亚夫率部起义,回到新四军。

他的妻子也从敌占区回到了南通老家。

直到这时,乡亲们才知道他们误会了施亚夫,纷纷上门向施亚夫的父亲表达歉意。

在老人家寿诞的时候,他们还送来了祝寿礼物。

解放战争期间,施亚夫担任了苏中九分区副参谋长。

新中国成立后,施亚夫先后任南京公安总队副总队长、江苏省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2010年11月,施亚夫在南京逝世,享年96岁。

晚年施亚夫

【结语】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新四军苏中军区所处的地理位置特殊,根据地跟日伪军占领区犬牙交错,斗争形势复杂。在此情况下,谁的组织严密,谁能获取准确的情报,就能立于不败之地。新四军之所以能取胜,除了将领运筹帷幄,隐蔽战线战士的出色表现也至关重要。致敬战斗在敌人心脏的英雄们!

标签: 基本可以 通风报信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