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密码 [免费注册] [找回密码] 推广技巧 发布求购 建商铺  发产品  会员体制比较  
 

移动支付兴起背后的商机与挑战

来源:中工网  作者:杜鑫  发布时间:2017-08-11 10:00:28  字体:[ ]

关键字:移动支付  支付宝  微信  金融  

摘   要: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无现金”大战席卷各地,尽管招来不少非议,但是便捷的移动支付确实被很多人接受。掌握技术的商家觅到赚钱良机,享受便利的用户仍存安全隐忧。

  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无现金”大战席卷各地,尽管招来不少非议,但是便捷的移动支付确实被很多人接受。

  7月中旬以来,记者在福州、天津、北京、武汉、安徽六安等城市走访发现,从小摊买早点到超市购物,从公交卡充值到医院挂号,都可以做到不用现金。

  不用现金进行交易的实现得益于移动支付等技术的发展,而不少掌握这些技术和“游戏规则”的商家正从中寻觅赚钱良机。

  收钱码创业者的第一桶金

  随着移动支付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习惯用手机支付。

  艾瑞咨询的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5.99万亿元,同比上涨391.3%。2016年四季度,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达到18.5万亿元,2017年一季度则突破20万亿元。

  不仅是购物,生活缴费、看病挂号等都可以通过手机来支付。数据显示,2016年全年,福州有超过353万人次通过支付宝进行水、电、燃气等生活缴费。目前,天津缴费业务服务用户已达139万。

  移动支付的兴起让不少人嗅到了商机,从中获益。扫码支付是目前线下应用最广的移动支付方式,收钱码服务商是最直接的受益者之一。

  天津收钱码服务商豆芽的负责人李帅说,今年3月支付宝推出收钱码后,豆芽成为首批服务商之一,来自支付宝业务推广收入占公司总收入的60%。这成为他二次创业的第一桶金。此前他搞过英语培训,但以失败告终。

  李帅告诉记者,他们把收钱码推广到了天津及其他地方共1万多家商户,目前平均一天能铺200家左右。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公司为员工提供2000元的底薪和每单25~30元的提成,公司有10多位员工月收入能到1.5万元。

  除了收钱码,提供电子发票、停车场无感支付、未来医院等无现金生活解决方案的商家也把握住了商机。

  “2014年至今,我们公司把福建省内各大医院接入支付宝,福州地区已经上线了6家医院,让老百姓通过手机就能实现挂号、缴费、查报告等全流程移动就诊服务。”福建亿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晓莉介绍说。

  “靠信用‘刷脸’,省下一笔钱”

  今年以来,继杭州之后,武汉、天津、福州都宣布要建设无现金城市。数据显示,武汉电子公交卡会员在该市宣布建设无现金城市之后的近一个月内增长了70万,扫码乘车的支付笔数也随之翻了10倍。用支付宝线上购买地铁票,单程票取票量也在近一个月内增加了38%。

  在蚂蚁金服商户事业部总经理章言看来,每一笔移动支付都可以沉淀下来,累积为信用,让商业更智能,让金融更普惠,让社会更高效。“我们的信用可以在很多场景中使用。”

  “芝麻信用分超过650分,骑ofo小黄车可以直接免押金。如果交押金,一直骑车的话,存在那里估计也不会取出来。这就相当于靠信用‘刷脸’,省下一笔钱。”在杭州一家事业单位工作的邹帅说。

  据悉,通过与蚂蚁金服合作,ofo小黄车用户可以在杭州、上海、广州、厦门和深圳这5座城市开启信用解锁。“数字化的信用体系将会成为未来商业社会的基础。”ofo小黄车联合创始人张巳丁说。

  信用体系的构建同样让不少商家嗅到商机。邹帅在享受“刷脸”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无形中成为ofo小黄车的用户之一。

  参考人们的信用分,一些支付平台给人们一定的提前消费额度,甚至可以分期付款。蚂蚁金服花呗事业部运营专家韩厥表示,武汉很多商铺开始接入分期付款,有餐饮、商贸、物业等。这些商铺一方面借这种支付方式来吸引更多客户,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蚂蚁金服共享的数据更加精准地服务客户,提升自己的营业额和利润。

  一些人担心被时代抛弃

  在一些人享受移动支付带来便利的同时,另一些人却在担心被时代抛弃。

  “很多人到店里买东西问我能不能用支付宝或微信支付,我完全不会。”六安一家小卖部60多岁的店主陈红无奈地说,“估计我很快就被淘汰了。”

  移动支付在挑战一些上了年纪或生活在相对闭塞环境中的人们接受能力的同时,其本身也存在风险。比如,一些地方的摊主为了方便顾客购物,将支付二维码贴在醒目的位置,却遭到了不法分子偷梁换柱。摊主因此蒙受损失。

  此外,还有学者称,我国的移动支付技术还存在不少安全漏洞。因社交媒体盗用、短信木马链接造成的电信诈骗,已成人们使用移动支付时的隐忧。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则表示,由于电子支付的每一笔交易都能被追踪,这极易导致个人隐私受到侵犯。

  为此,一些业内人士呼吁,监管部门须用制度、技术和法治建立起风险防控体系,搭建令消费者放心的“安全网”。

新闻投稿合作邮箱:yktchina-admin@163.com    字体[ ] [收藏] [进入论坛]

新闻榜
推荐新闻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