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邮电报 作者:中国一卡通网采编 发布时间:2014-06-16 08:53:54 字体:[大 中 小]
摘 要:对于试图通过NFC打开移动支付市场的电信运营商而言,苹果的表态自然也会增强其信心,因为终端环节变得前所未有的给力。当然,仅是终端环节的支持对于电信运营商来说显然还不够,尤其是长期深陷移动支付迷局的中国电信运营商。那么,NFC是否能够成为帮助电信运营商打开局面的突破口呢?
制图:小予
日前,一条关于苹果iPhone 6将支持NFC的消息不胫而走。众所周知,苹果一向以“封闭”著称,其在移动支付、近距离通信领域一直主推的是iBeacon技术,支持NFC技术的主要是安卓手机。正因为如此,苹果的支持无疑对于NFC产业而言是绝对的利好。同样,对于试图通过NFC打开移动支付市场的电信运营商而言,苹果的表态自然也会增强其信心,因为终端环节变得前所未有的给力。当然,仅是终端环节的支持对于电信运营商来说显然还不够,尤其是长期深陷移动支付迷局的中国电信运营商。那么,NFC是否能够成为帮助电信运营商打开局面的突破口呢?且看本期深度分析——
1.“尴尬”的现实
最新发布的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监测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第三方支付总体交易规模达到17.9万亿元,其中互联网支付业务金额为9.22万亿元;而在互联网支付平台转接交易中,利用支付宝、财付通以及银联网上支付又占据了整个市场85%以上的市场份额。与此同时,在被寄予了厚望的移动支付领域,2013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到1.2万亿元,而支付宝、拉卡拉、财付通作为前三强,市场占比更是超过90%……
系列数据显示,来自电信运营商的支付机构如果放到行业中去对比,就会显得相当“尴尬”——三大运营商加在一起的市场份额,还不到10%。
困境一
缺乏有影响力的电商平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纵观支付宝、财付通这些由互联网企业发展的第三方支付业务的成功模式,不难发现综合电商资源是成功的关键要素,例如“淘宝+天猫+支付宝”、“拍拍+易迅+财付通”。
就支付而言,支付只是交易的工具,没有用户会为了支付而支付,支付是由交易驱动的。交易又是由买方和卖方组成的一个双边市场来支配的。因此,只有汇聚海量买方和卖方资源,并且交易活跃、交易量大的电商市场,才能真正带动其支付业务的高速发展。
反观电信运营商,截至目前,我们都未能在排名“TOP10”的电商网站中看到运营商的支付账户。与此同时,电信运营商自身的电商资源,不但规模较小,而且还相当分散。具体到支付能力方面,电信运营商又缺乏足够的底气只支持自身的支付账户,一般还会选用银行卡和支付宝这些支付手段。
从根本上来看,缺乏强劲的电子商务平台是运营商发展支付业务的“软肋”。此外,运营商支付业务也没有与淘宝、京东等电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从而陷入了“弱弱”循环,导致发展起来举步维艰。
困境二
过于关注本网用户,掣肘规模化发展
当前,差异化被视为在市场竞争中获胜的“法宝”。通过差异化,可以提升竞争对手的竞争门槛并增强对用户的吸引力,持续黏着用户。但真正有效的差异化,应更多体现在产品的功能以及用户体验的设计方面,而不应体现为用户使用该产品的准入方面。
纵观电信运营商在自主设计产品时,往往首先考虑的就是如何拉动本网用户的发展,因此曾出现一系列的“怪现象”——支付账户就是手机号、飞信业务只能向本网用户发短信、使用校园一卡通产品必须全部更换为某运营商的定制手机等。
经过最近几年的市场检验,我们已经看到了这些围绕本网用户进行的业务设计所产生的弊端。例如,手机号并不是一个人的终身号码,用户可能会换手机号,一个用户也可能会同时拥有多个手机号。强迫用户将所持有的手机号全部更换为同一个运营商的手机号,不但招来了媒体的谴责,也导致在推广此类业务时的市场营销难度加大。
长期来看,此类产品设计思路对产品的规模化发展有害无益。电信运营商需要调整自己的产品设计思路,在用户准入方面需要考虑无差别的用户准入,让自己的支付业务能够服务于全部的手机和互联网用户;在产品功能的应用层上,尽可能与自己的短信、IM产品相结合,以体现差异化思路。
2.寻找线下支付的突破口
对于电信运营商的移动支付业务而言,在线上支付领域由于面对的是支付宝、财付通、银联网上支付等形成的垄断格局,实现较大规模发展的空间越来越狭窄;但在线下支付领域,由于运营商掌控着手机终端以及用户的SIM卡,因此如果能够充分发挥这些硬件资源的优势,同时结合运营商在线下庞大的营销力量以及客户关系,就能够开辟出较大的发展空间。
NFC技术的出现为电信运营商扩大在移动支付领域的影响力提供了一个重要机遇。NFC技术采用碰触支付方式,用户的账户信息以及交易信息都是通过内置在手机SIM卡中的应用程序与现有的各类POS受理环境交互来实现的,不仅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受理环境,还可以在安全性方面满足安全标准的要求。也正是看到此项技术的市场前景,目前中国的三大电信运营商已经纷纷推出了各自的手机钱包业务,并均号称2014年将投入巨资推进NFC终端设备的普及,预计全年可发展几千万到上亿的NFC手机用户。
对于电信运营商而言,发展NFC 业务的目标是占领用户群,也就是掌控移动互联网的“入口”。NFC为运营商提供了让用户“一部手机走天下”的契机。在NFC业务中,运营商更多的是扮演一个“APP Store”应用商店运营者的角色。
值得注意的是,在线下支付领域,NFC技术也面临着二维码等技术的挑战。不过,近期央行发文叫停了二维码支付等面对面支付方式,主要是出于对这些支付技术可能会破坏传统的收单市场的顾虑以及在安全性方面的担忧,这为NFC支付业务的发展挤出了宝贵的时间。电信运营商应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紧密合作,共同布局,快速发展NFC线下支付业务。
机会
手机与支付环境进展顺利
经过10年的发展,NFC技术已经趋于成熟。据NFC Forum预测,2014年全球市场的NFC设备数量将达到5亿左右;到2018年,其全球出货量有望突破10亿。同时,智能手机将成为最主要的NFC设备:ABI Research的报告显示,智能手机将在NFC设备中的占比达到80%。
目前,NFC技术的主要应用场景就是移动支付。2012年,我国选定13.56MHz的NFC-SWP工作模式为行业标准。由NFC手机与SIM卡作为SE(安全单元)配合的NFC-SWP方案逐步为金融服务商、电信运营商以及手机商、卡商等产业链各方接受,成为主流的产品模式。三大电信运营商也均明确支持该标准。
在NFC手机终端以及用户卡方面,三大运营商均已表示NFC功能将成为4G手机的标配,3G的中高端机型也将具有NFC功能,同时,NFC用户卡的价格已下降至5元/卡左右。此外,运营商将会考虑随着新用户的发展默认发放NFC用户卡,海量的用户基础正在形成。
而在NFC应用的其他环节,如线下受理环境、NFC手机和NFC卡等也越来越完善。
在金融应用方面,银联计划在未来3年内完成其现有的POS刷卡机具的改造,全部配备QuickPass的非接触式刷卡支付功能。截至2013年年底,银联已基本完成了150万部POS机的改造。
在公交应用方面, 2006年起北京开始推行公交一卡通,市民持公交一卡通卡可以刷卡乘坐公交车、地铁。近年来,公交卡逐步可以在便利店消费、医院挂号、租自行车等,应用范围越来越广。目前,全国预计已有数百个城市推出了类似的公交一卡通系统。同时,住建部还在积极推进公交卡的互联互通工作,在“十二五”期间,预计可实现60个城市的公交卡互联互通。
除了金融应用、公交应用外,电信运营商近年来还推出了针对校园、企业的一卡通、翼机通等类似产品,在诸多校园和企业部署了大量的非接触式刷卡设备,这些都为NFC 的规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抓手
手机钱包业务
手机钱包,顾名思义就是将手机当钱包使用,用户可以将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各类卡片电子化(如银行卡、公交卡、会员卡、优惠券等),装载在具有NFC功能的手机中,只需持NFC手机在有手机钱包合作业务标识的场所(如商场超市、公交/地铁、医院、餐饮等)刷手机,即可轻松实现各类消费及身份识别服务。
——NFC银行卡应用
银行卡应用由金融服务提供方提供电子现金、借贷记等电子卡服务。用户通过手机钱包进行银行卡应用的空中动态下载(开通)、余额查询、交易记录查询、圈存等操作,并在金融服务提供商的POS机具上刷NFC手机并使用特定的银行卡进行支付。用户不需要再携带银行卡,只需要把自己所需要的银行卡信息“写”入手机的SIM 卡中。
——NFC公交卡应用
公交卡应用由公共交通服务提供方提供,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用户通过手机钱包进行公交卡应用的动态下载(开通)、余额查询、公交卡充值等操作,并在公交POS机具上刷NFC手机支付公交费用、在公交卡的合作商户刷NFC手机进行消费等。
——NFC会员卡/优惠券应用
会员卡/优惠券应用是由合作商提供的能够标识会员身份以及优惠标识的电子卡应用。用户通过手机钱包进行会员卡动态办理、优惠券动态订购等操作,并在关联商户处进行会员身份识别和使用优惠。运营商可以与商场、麦当劳、便利店合作,将用户林林总总的会员卡、优惠券等写入手机SIM 卡中,方便用户使用。
3.应对替代性挑战
不容忽视的是,NFC在发展过程中始终面临着各种新的替代性模式以及技术的挑战,而产业链的协作程度将对NFC技术的未来命运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威胁一:
线上模拟线下模式
在交易模式方面,一直存在着线下和线上之争。
NFC属于近场通信支付模式,主要应用于线下支付,其主要特点是简单、快捷和安全。而当前支付宝、财付通等纷纷推出的二维码支付、声波支付等技术,则是通过线上账户模拟线下交易的方式进行支付,试图利用线上线下打通的方式进军线下支付市场。尽管这些支付方式的安全性有待进一步考量,但由于阿里和腾讯的强势推动,当前已在年轻客户群中占有相当多的份额。
为了应对线上模拟线下模式的冲击,运营商在发展NFC 支付业务时,最重要的任务是扩大自己的用户数量,既包括运营商自有账号体系内的用户,也包括NFC 兼容的银行卡、公交卡等各类用户。
威胁二:
层出不穷的新技术
能够替代NFC技术的新技术层出不穷。例如,苹果支持的iBeacon技术采用了低功耗蓝牙技术,宣称可以实现更为便捷的支付;谷歌从Android4.4版本开始支持一种名为HCE的主机卡模拟技术,宣称可以更好地支持NFC能力,并同时减少对SIM卡作为SE的依赖性。这些新技术的涌现,对于运营商当前力推的NFC-SWP SIM卡方案造成了威胁。
威胁三:
设备兼容性制约规模化推广
当前,集成于智能手机之中的NFC模块,标准化程度较高。与此相反,在银行、公交、校园等领域部署的POS受理设备,虽然主频率都采用了13.56MHz,但仍存在频率偏移大、刷卡距离不统一等诸多需要产业链协调解决的兼容性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解决,就会造成用户刷卡不成功或者需要多次刷卡才能成功等诸如此类的困扰,这显然会严重降低用户体验质量,进而制约NFC应用的规模化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