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报网 作者:毛庆 发布时间:2012-02-07 09:54:45 字体:[大 中 小]
摘 要:今天,市政府正式下发《南京市“十二五”智慧城市发展规划》,到2015年,除了要建设一批千亿级的智慧产业基地外,“智慧南京”也将为老百姓的生活带来方方面面的惊喜。
今天,市政府正式下发《南京市“十二五”智慧城市发展规划》,到2015年,除了要建设一批千亿级的智慧产业基地外,“智慧南京”也将为老百姓的生活带来方方面面的惊喜。据悉,南京市将探索建立首席信息主管(CIO)制度,成立包括信息化专家委员会、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相关人员的智慧城市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对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进行咨询指导。
智慧生活:市民卡可缴费,各大医院看病有统一就诊卡
“十二五”期间,南京市将重点打造12项智慧工程。记者发现,这些重点工程不仅是城市产业升级的战略重点,也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市民卡”工程,南京市将与教育、卫生、园林、旅游、工会等部门沟通,探索通过刷市民卡逛公园等,此外,拓展市民卡在小额电子消费领域的应用,用市民卡缴纳水电费、在书报亭买报纸,甚至在农贸市场买菜等。
“车辆智能卡”工程,南京市将采用RFID射频技术,以环保标识形式为车辆安装电子标签,用于车辆身份识别及环保检测、交通流量管理等。这种电子标签还可以用于环保限行、车辆动态监测、套牌车管理、卡口监控、肇事逃逸车辆追查等,有效规范车辆使用和驾驶行为。
“智慧医疗”工程,将在市民卡体系上建立全市统一的就诊卡、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和各医疗机构的电子病历系统,所有医疗数据可以互通共享。
“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工程,通过建立全市统一的中心数据库和管理平台,提取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供应链环节消费者关心的公共追溯要素,建立食品安全信息数据库,一旦发现问题,能够根据溯源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召回。
智慧产业:建设一批智慧产业基地项目
“十二五”期间,南京市将精心扶持、大力推动一批智慧产业基地项目建设,形成特色明显、资源优势互补的智慧产业发展格局。
麒麟科技创新园,将重点引进物联网产业、新材料、智能环保、现代通信、生物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文化创意、旅游会展、工业设计等现代服务业。到2015年,成为国内一流的技术创新基地,在物联网、智能交通(交通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等关键技术领域内,产生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战略性技术成果,带动南京新兴产业的集聚和发展。
中国“无线谷”,以东南大学现有的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一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为基础,以筹建中的南京通信技术国家实验室为核心。到2015年,集聚超过500家通信研发、制造、服务企业,实现产值1000亿元。
射频谷,规划以仙林大学城的示范园为基础,将建设物联网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两大平台体系。重点引进物联网检测机构、认证机构、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力量,加快建设国家级物联网研发和工程中心,形成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
智慧青奥:停车、公共交通、用餐统统“智能化”
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将于2014年在南京举办。因此,“智慧青奥”也是南京市智慧城市打造的重点内容。
在“智慧青奥城”建设上,南京市将在河西地区建设各类适度超前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先进的信息化应用系统。“智慧青奥”将在光纤接入、无线宽带和3G等多种接入手段基础上,以IPV6下一代互联网作为统一承载网,通过有线电视、通信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为“智慧青奥”提供可靠的信息通信承载服务。比赛场馆和青奥村的规划建设,在供电、供水、门禁等基础设施上和青奥会食品安全、门票销售、身份识别等重要领域,大量采用物联网及智能控制技术,为参赛选手和各国游客提供更智慧、更人性化的生活服务。
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是“智慧青奥”的亮点之一。主要是通过全面整合智能手机和物联网技术,以无线宽带专网为支撑,开发“智慧青奥”掌上终端,实现语音通话手机、数据接入、身份识别、住宿、停车、公共交通、用餐等多种功能,为青奥会的参与者提供难忘的互联网和数码技术体验。
【延伸阅读】2015年,南京市98%以上区域覆盖无线宽带网
智慧城市,是以信息、知识为核心资源,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手段,通过广泛的信息获取和全面感知,快速、安全的信息传输,科学、有效的信息处理,创新城市管理模式,提高城市运行效率,改善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融合发展,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据悉,截至目前,南京市互联网用户达153.87万户,其中宽带用户达150.77万户。实现城区20M接入,农村8M全覆盖。政府机关和宾馆等窗口单位已经率先实现无线宽带接入,主城内休闲场所、商务楼宇等热点区域实现无线宽带基本覆盖。同时,积极推进无线宽带行业专网建设,试验网一期工程已基本建成,覆盖了包括建邺区在内约155平方公里的面积。《规划》明确,到2015年,南京市互联网宽带接入率达到95%以上,无线宽带网络覆盖率达到98%以上,政府部门普遍实现网上办公,75%以上的市民能通过网络享受工作、生活、学习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