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证券时报 作者:语馨 收编 发布时间:2009-05-21 08:58:01 字体:[大 中 小]
摘 要:证券时报刊登银行磁条卡被盗刷报道后,引起业界注意,国内银行卡研究机构专家昨日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道出了银行磁条卡安全漏斗迟迟得不到弥补的背后缘由。
“把磁条卡升级成为IC智能卡,能够系统降低银行磁条卡被盗风险,但全面升级成本达上千亿元,因此银行一直缺乏改进动力。” 证券时报刊登银行磁条卡被盗刷报道后,引起业界注意,国内银行卡研究机构专家昨日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道出了银行磁条卡安全漏斗迟迟得不到弥补的背后缘由。
升级成本需千亿
中国信息产业商会智能卡专业委员会(智能卡专委会)专家白鸿昨日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透露了上述调研数据。中国智能卡专委会是国内唯一经政府批准登记注册的智能卡行业组织,涵盖了国内从事智能卡技术研究、开发、生产、应用企业的大型企事单位。
“1000亿元是在综合监管部门、银行方面数据后得出大体耗资规模,但准确度已经比较高。”白鸿说。据介绍,银行磁条卡系统升级成为IC智能卡系统,主要关系到银行卡、ATM、POS机等终端的改造升级、银行后台计算机系统的升级、银行卡系统工作人员培训等几个方面的费用。
广东一家ATM机具大型生产厂家副总经理此前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称,银行IC智能卡成本要明显高于磁条卡,他估算:整个银行系统全面升级至少需要几百亿的成本。
EMV迁移拖延
一家股份制银行信用卡部人士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承认,系统升级需要的资金确实是一个重大压力,但他表示银行也有很多难处,“目前整个银行系统都使用磁条卡系统,如果只有我们一家银行推出了IC智能卡系统,别的银行系统对其不兼容,也会导致其无法使用。”
白鸿分析,银行磁条卡向智能卡升级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扯到银行系统之间的协调、银行和智能卡生产服务商之间的沟通,难度的确很大。他指出,国内银行磁条卡升级最大的障碍就在于成本。
据了解,国内银行磁条卡升级工作一直被国际市场推着走。2003年,EUROPAY、VISA和MASTERCARD三个国际银行卡组织针对银行磁条卡容易复制现象,设计出了EMV标准IC卡,并推动磁条卡升级,也就是银行卡EMV迁移。三大组织同时规定,如果欧洲在2005年,亚太区在2006年,全球在2008年前,ATM仍没有应用EMV认证的智能卡技术,那么该交易相关的银行或金融机构将自行承担客户遭受欺诈的责任。
在这一背景下,国内银行卡系统也一度加快了升级步伐。2005年3月《中国金融集成电路(IC)卡规范》标准颁布,国内EMV迁移标准由此出台。当年12月,工商银行[4.28 -1.15%]在京推出了首张芯片卡。舆论乐观认为,“这标志着我国9.2亿张银行卡换芯工程拉开帷幕。”
但之后银行智能卡的应用进程却一再拖延。“当时银行有种担心,担心IC卡能否杜绝银行卡犯罪;而且当时银行智能卡在国内刚起步,自主知识产权界定不清,银行担心这个问题不解决会带来更大问题。”白鸿回忆说。
在种种疑虑和借口面前,银行磁条卡升级工作并没有如期全面展开。
亟待亡羊补牢
过去几年,国内银行卡迅速发展,银行智能卡权问题已经解决,但迁移成本却已经大大增长。据统计,2003年三大国际银行卡组织推动智能卡迁移时,国内只有银行卡5亿多张、POS机40万台、ATM机5万多台;到2005年底,国内银行卡数量已经达到了9亿多张。而目前,国内银行数量已经达到了18亿张。
久拖不决给国内银行卡迁移带来了更大的成本。业内人士认为,国内银行卡不可能选择一次性升级。“目前,工商银行(601398)和中国银行[3.57 -1.11%](601988)正在进行银行智能卡升级试点。”一位接受采访的专家表示。据了解,目前国内银行智能卡试点选择了磁条卡、芯片卡双卡并行的模式。也就是在磁条卡基础上加芯片卡。专家认为,这会成为将来国内银行卡升级的主要模式。
白鸿预测,由于目前国内银行卡规模庞大,这一迁移过程预计会耗时10年。他分析说,尽管目前仍然只是少数银行在试点,但鉴于技术已经完善、而且银行卡犯罪猖獗,国内银行卡的升级有望取得实质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