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画画了60年的两个形象 观众已将他们刻入DNA
元宵已过,影院的春节档已近尾声,除了占据头部票房的真人电影外,还有一部动画电影引起了观众的注意:《新神榜:哪吒重生》。除了本身的制作质量,以及西方朋克元素融合中国传统神话形象的独特风格外,本片引人瞩目的还有“哪吒”二字,毕竟不久前才降世了一个魔童拿到了极高的票房,现在又来一个,观众难免产生既视感,将二者联系在一起审视。
虽然时间节点凑巧,但本片并不是一波蹭热度的产物,因为四年以上制作时间来看,立项的时候不可能想得到《哪吒之魔童降世》会取得的巨大成功,所以这更多是一个撞乌龙的尴尬。尽管二者的接连出现是偶然,但这背后却也隐藏了一种更大的必然:就是中国动画与猴子和哪吒的联系太深了,属于题材扎堆的热门领域,这种大背景下,选材也难免不撞车。
关于中国动画与猴子和哪吒的缘分,新生代的观众可能第一想到的是《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和《哪吒之魔童降世》,两部动画都已经是中国动画史上载入史册的里程碑式作品。但其实二者与中国动画命运的交织更为深远,早在上个世纪他们就已经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大闹天宫》(1961)和《哪吒闹海》(1979)中大放异彩,同样是里程碑式的史诗之作。
《大闹天宫》是中国动画之父,万籁鸣集一生沉淀的集大成之作,同样也是中国动画史上的扛鼎之作,除了在国内饱受赞誉,它同时也发行至44个国家和地区,国际上斩获荣誉无数。因为这部动画,世界知道了拥有独特民族风格,区别于任何地区动画的“中国动画学派”。
而《哪吒闹海》则堪称中国动画史上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第二高峰,现在的《哪吒重生》入围法国昂西国际动画电影节,而《哪吒闹海》早在那个初开国门的年代征战于法国戛纳,是戛纳电影节上首部入围的华语动画,茫茫黑暗中哪吒拔剑自刎,剔骨还父,削肉还母的悲壮与洒脱,已经成为了刻入国产动画DNA的名场面,也为后世动画中的哪吒形象定了灵魂的调子。
尽管曾经在艺术上登上高峰,上天入海,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仍旧衰落于改革开放的过渡时期,国营体制的微薄工资让上美的工作人员开始接外包的活,受人举报后厂内的骨干纷纷离去,艺术理想败于物质,落入尘埃,上美学派轰然倒塌。新时代的中国动画不得不痛苦的从零开始,一点点重新摸索,但经过艰难的寻找,最后找回的还是大圣、哪吒。为什么即便从水墨动画到3D动画,国内观众的选择还是他们?
决定艺术作品生命力的,是它对社会矛盾的折射与解构是否过时,悟空、哪吒的背后是对阶级压迫、封建伦理、忠孝文化的反抗。这些矛盾经过千百年来依然存在于当代社会,潜藏于家国之中。所以观众一次次的为悟空、哪吒买单,向往的始终是“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抗争,这份精神内核成就了当代中国动画,却又某种程度上造成了桎梏。
此外,就像国外有超级英雄,有超人、蝙蝠侠等等英雄形象,在国内,作为拥有上下五千年文化的文化大国,也同样有流传上百年、千年的英雄。神话故事其实也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未来的期望,而不管是哪吒还是大圣,都符合大家心中的英雄形象,像如今的哪吒,还有几个月前刷屏全网的《黑神话:悟空》,还有更多更多。每个人都会成长成熟,但又有多少小时候没有梦想当过齐天大圣、哪吒呢?
即便内核的矛盾没有过时,但当外在的表达成了一种肤浅的套路、僵化的体系,观众也会厌倦,怎么才能在旧有类型的基础上讲好新故事,《新神榜:哪吒重生》做出了一些尝试,今后也同样需要后来者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