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文化 >

从赛璐珞到日系平涂:二次元画风是如何演变的?

涂、厚涂、赛璐珞画风,你经常可以在关于绘画的讨论中看到这三个名词。

在众多知名二次元画师的不同风格中,你似乎总能在更广义的概念上感觉到它们仍旧处于同一个框架之中,而这个框架往往就是日系平涂。

所谓平涂就是在线稿的基础上,将素描五大调的高光面、灰面、明暗交界、反光、以及投影进行简化,再平整地铺上颜色打上明暗部。所以日系平涂的最大特点,就是颜色平整划一,整体条理清晰,同时缺乏立体感——当然,这并不是绝对的。

至于另一边的赛璐珞画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日系平涂的发源地,因为赛璐珞画风中的赛璐珞,其实是一种已经被淘汰的早期动画制作方法。

赛璐珞,又称赛璐璐,是英文单词celluloid的音译,作为商业生产中最早期的合成塑料,也曾是plastic的旧商标。

而日本动画业界中所说的赛璐珞,指的是用于制作动画的胶片。早期的美国动画公司把人物或物品画在胶片上,然后在胶片背后涂上颜色,最后放置于纸绘背面上拖动,就可以通过摄像机的拍摄制成动画。

这种动画制作方法后来也被引进到日本,并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占据了日本动画制作的主要地位,这就是赛璐珞动画(セルアニメ)的由来。上世纪的众多经典日本动画,如《灌篮高手》等就是使用赛璐珞动画的方法进行制作。

但赛璐珞的缺点也十分明显,即使抛开制作成本不谈,赛璐珞本身易燃、易开裂、稳定性差的诸多缺点,也使得它逐渐在日常生活中被后来更安全的塑胶产品取代,最终消失在商业生产中。

不难看出,在赛璐珞动画的制作流程中,光是上色部分的人力成本和费用成本消耗就要远高于如今的数码绘画。赛璐珞动画在着色阶段,需要在线稿上标明使用颜色的编号,并且为了保证上色效果的一致,还要严格把控颜色的调制,最后才是在胶片上进行分层涂制。

在老旧的动画中,你经常可以看到画面上污点,那正是赛璐珞动画的特点,在全面转入数码制作之后,画面才变得完美无瑕起来。

略作对比就可以发现,赛璐珞动画的制作流程至今仍在很大程度上被沿用着,其主要框架就是线稿、上色、以及摄影,只不过这个流程中的线稿被细化成了分镜、Layout、第一原画、第二原画,中割动画和上色则彻底转入数码绘制,摄影也不再是单纯的架设摄像机,而是可以通过数码手段制作一些十分重要的光影特效。

时间来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半,日本东映动画率先引入了一套名为RETAS的专业二维动画制作系统。当时该系统的要价十分昂贵,光是初期费用就高达1.5亿日元,但它对动画制作流程的改善也十分显著,仅在上色及其后的流程中,就可以节省近20%的制作成本。除了东映动画之外,京都动画也是数码作业的先行者之一,他们是最早成立数码部门的一批动画公司。

在计算机技术和数码绘画软件的急速发展之余,日本富士胶片株式会社旗下相关产品的停产,也是推动日本动画业界往数码作业转变的直接原因之一。

动画观众耳熟能详的日本动画中,就有《犬夜叉》、《金田一少年事件簿》、《樱桃小丸子》、《哆啦A梦》、以及《精灵宝可梦》等作品经历了从赛璐珞动画到数码制作的转变。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赛璐珞动画开始逐渐销声匿迹,最后一部仍在坚持使用赛璐珞的日本动画,是吉尼斯纪录认证"播放时间跨度最长"以及"集数最多"的《海螺小姐》,它的播放跨度在2013年时已经将近七十年,集数更是多达7900集。作为对比,国内著名科普动画《蓝猫淘气三千问》的集数为5660集,位居世界纪录第二。

《海螺小姐》的特别篇其实很早就已经转入数码制作,本篇中也会偶尔出现数码制作的内容。直到2013年9月29日,《海螺小姐》播出了最后一集使用赛璐璐制作的动画,其后全面转入数码制作之中——也就是说,日本的赛璐珞动画在这一天彻底落幕了。

但纵使日本动画哪一天在完全意义上转入了数码制作时代,赛璐珞的烙印也永远不会消失。

回想一下文章开头关于日系平涂和赛璐珞画风的部分,你就会发现赛璐珞早已化作另一种形式,彻底地融入到了二次元文化之中。

标签: 赛璐珞 日系平涂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