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热点 >

“十四五”期间,五个领域成为中国工业发展的重点

传统产业规模大、吸纳就业人数多,是中国工业发展的现实条件。“十四五”期间,中国工业发展需立足于此基础之上,并着眼于应对新挑战与抢占新机遇。中国工业发展,需提升存量,也要开拓增量,做到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又能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步伐,并加大力度培育前沿技术产业。

据睿信致成研究院分析,“十四五”期间,中国工业发展的重点包括以下五个领域:

1

新科技驱动的战略新兴产业

目前正在逐渐兴起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变道超车”的机会。

中国工业需尽早进行战略布局,遵循“主动跟进、精心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重要执导方针,明晰中国科技创新主攻方向和突破口。

对看准的方向,要超前规划布局、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速赶超甚至引领前进。

另外,在加速推动先进技术、前沿技术的工程化转化和规模化生产的同时,还要形成一批不可替代的产品——破解发达国家对中国的制约。

2

应用数字技术的智能制造产业

在中国低成本优势逐步减弱的大背景下,必须着力提高品质和生产管理效率,而智能制造产业正是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目前,国内汽车、家电等行业自动化和信息化程度相对较高,食品饮料、化工等行业正在加快自动化和信息化进程。

目前,虽然在政府层面的政策制定、企业层面的转型升级、研究层面的技术突破都将智能制造作为重点支持的方向,但中国智能制造仍旧处于起步阶段。

智能制造产业不但成为切实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当务之急,而且该产业有成为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巨大潜力。

3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制造产业

绿色制造是指既能保证产品质量和生产成本,又能兼顾环境影响和资源使用效率的先进制造模式。

在过去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工业呈现出“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犷型增长模式,在“先污染后治理”思维的影响下,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后期和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阶段,工业作为实体经济的主要载体仍在经济增长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粗犷型模式带来的产能过剩、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结构扭曲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制约着中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低碳发展”成为全球普遍接受的理念,在世界各国着力推动绿色经济和“绿色新政”的大趋势下,实现中国工业集约型增长,加速推进绿色制造,不仅有利于维护节能减排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自主性,而且由于工业节能减排潜力大、技术和市场条件相对较好,能够产生更显著的效果和广泛影响,并催生新的产业部门。

4

高效带动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当前,全球经济风险挑战明显上升,并与国内结构性、周期性问题相互叠加,导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给稳定就业形势带来了一定挑战。

在此背景下,坚持发展高效带动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是实现全面小康、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方面,应坚持发展具备国际竞争优势、吸纳就业能力较强的电子产品组装、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通过加速行业整合、减轻国有企业社会负担、落实减税降费政策等综合措施,进一步推动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另一方面,转型发展产能过剩、竞争力较弱的困难行业,利用数字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拓展产品应用空间,创造更多需求市场,以此稳定和增加新的就业岗位。通过升级产业结构和劳动者技能,推动人力资本和就业能力不断提升。

5

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的新型消费品产业

国内居民消费升级已为制造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结构调整与转型创造了有利条件,是中国内需最大潜力所在。

充分挖掘内需,发展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的新型消费品产业,不仅有利于减轻国民经济对出口、投资的依赖,为保增长贡献力量,也有利于适应新工业革命背景下的科技创新浪潮,为中国在新一轮科技竞争中占据主动位置提供市场条件。

可以围绕消费需求旺盛、与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新型消费品领域,重点发展适应消费升级的下一代移动通信终端、超高清视频终端、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消费级无人机等新型信息产品,以及智能服务机器人、无人驾驶等前沿息消费产品。

对这些新型消费品领域,鼓励企业拓展「挖掘用户需求、加强创新设计、丰富产品种类、创新营销手段、增值信息服务」等服务型制造内容。

标签: 十四五 中国 工业 发展 重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