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动漫 >

《魔女之旅》:极为"自恋"的伊蕾娜 其实是受大家欢迎的小可爱

光是看到标题,就基本明白《魔女之旅》一定绕不开《奇诺之旅》这道坎。

但对于许多观众来说,时间也是一道很难绕开的坎,尤其对于近年来数量越发增多的轻度动画观众而言,要让他们花费为数不多的闲暇时间来补一部老番确实有些强人所难,毕竟视觉享受往往会是这部分观众的一大需求。

在近年来各种低预算动画的狂轰滥炸下,《魔女之旅》的出现可谓十分及时。

虽然设定中女主角伊蕾娜有着一头灰色头发,还被称为灰之魔女,但这些都不妨碍大家把她认知为中国特供的白毛角色。

角色塑造是《魔女之旅》的特色,同时也是观众讨论中争议颇多的部分。在动画中,制作组花了整个第一集用于塑造世界观与女主角的人设,以及为今后的剧情走向定下基调。

作为典型的天才角色,伊蕾娜堪称人中龙凤,就算不是天花板级别,也至少称得上是凤傲天。但《魔女之旅》中神秘而宽广的世界,诸多故事中的传说人物,以及伊蕾娜本身极为"自恋"的表现,都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观众对她实力的评价。

事实上这可能就是作者的目的所在,伊蕾娜在离家前与母亲定下的三条约定中,就包括了"不要认为自己是特别的",以及"遇到危险立刻逃跑"。

不难看出,这与其说是伊蕾娜与母亲的约定,倒不如说是作者与读者的约定——伊蕾娜是天才,但不是无所不能的魔女,并且在今后的旅行中,她很可能会对沿途的人们"见死不救"。

这正是《魔女之旅》评论区中争议颇多的一点,尤其是第三集里接连两个短篇故事中,伊蕾娜都在目睹悲剧之后转身离去,相关的讨论就再也没有停息过。其根本原因是,伊蕾娜给观众的感觉还是太强大了。

作为"魔女+公路片"的组合题材,伊蕾娜在设定上对于故事的参与度显然可以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而所谓公路片也正是主人公在旅途中对生活与人生进行体验,从感悟中产生蜕变,最终完成角色塑造。

但有了第一集的铺垫之后,可能在许多观众眼中,伊蕾娜这名角色更像是塑造好了再投入到各种各样的故事里。事实上,也确实有伊蕾娜深度参与故事的情节,从受害者到事件解决者,甚至是两方兼任的情况都时有发生。

可这些会成为伊蕾娜无法当旁观者的理由吗?其实并不会。

伊蕾娜的利己、自恋、立刻开溜,都是观众眼中别具一格的设定,几乎每一集你都可以看到有大量"不愧是你"的弹幕出现。只不过在心底里,恐怕很多观众都认为这些只是伊蕾娜的"表面",而她的内在仍然是二次元文化中万用的老好人模板。

这种解读其实并非没有道理,无论是在无民王女还是瓶装幸福的章节中,其实都有伊蕾娜想要参与其中,最后却仍然置身其外的桥段。只不过区别在于,前者是伊蕾娜并没有必要参与其中,后者是伊蕾娜自己决定不参与其中。

显然,观众们的讨论必然集中在了后者身上,因为这是伊蕾娜本身作出的决定,就是可以窥见这一角色内在的窗口。而这个结局显然不怎么美好的故事,似乎超出了部分观众的预期。

《魔女之旅》瓶装幸福这一章节,其中心思想十分明显,就是19世纪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一首短诗《如果我不曾见过太阳》。

就这个故事本身,奴隶尼诺最终是否能摆脱黑暗走向光明其实根本无关轻重,因为在伊蕾娜离开那一刻,这个故事想要表达的内容已经完整地呈现出来了。所以希望伊蕾娜帮助尼诺走出黑暗这一愿望,实际上跟这个故事的创作目的并没有太大关系,单纯只是观众对美好结局望罢了。

但这也是近年来在ACG文化中呈现出来的趋势,观众们对简单直接的刺激以及单纯美好结局的需求可谓是前所未有地高涨。

《魔女之旅》的作者白石定规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就曾提到,之所以把花田的故事安排在第二章,就是为了告诉读者,在这部作品中会出现很多这种最后得不到美好结局的故事。

这就是伊蕾娜为什么是小可爱的地方。

她自恋、自傲、有明显的私欲,并且只会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别人,正如她母亲告诫她一般:不要把自己当成特别的人。对于完美无缺的主人公们观众们当然也会尊敬,但是可能有一些缺点才显得更加真实。

或许很多观众都站在了现实中普通人的角度来看待《魔女之旅》的故事,于是就得出了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的结论,这显然有违该作品本身的世界观。或许魔女在这个架空的世界里能算作是特别,但同样地魔女也只是这个世界里"自然"的一部分罢了。

但无可否认,这些单纯观感上的问题,也是可以通过动画制作组的举措来解决的,例如加上一些额外的心理描写或是世界观说明等等。

只不过观众的这种思考本身,何尝又不是"故事"的创作目的所在?

标签: 魔女之旅 伊蕾娜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