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密码 [免费注册] [找回密码] 推广技巧 发布求购 建商铺  发产品  会员体制比较  
 

以退为进,ETC与车牌识别无感支付的融合探讨

来源:智慧交通  作者:董海龙  发布时间:2018-05-29 09:50:20  字体:[ ]

关键字:ETC  车牌识别  无感支付  

摘   要:无感支付是这两年第三方支付创造出来目前专属于交通领域的新词,就是指支付某种费用时,无需操作支付上的任何流程,即可完成购买。

  无感支付是这两年第三方支付创造出来目前专属于交通领域的新词,就是指支付某种费用时,无需操作支付上的任何流程,即可完成购买。在交通领域,公交、网约出行、停车、公路通行收费等日常高频场景中,移动支付都已经渗透,尤其是网约出行,只要用户开通了免密小额支付,也可以实现无感支付;而公交因为场景的特殊性,无感支付目前是做不到的,第三方支付必须通过扫码或者接触才能完成。炒作最厉害,但进展也最慢的公路通行收费和停车收费,第三方无感支付的普及并不那么轻松。实际上,ETC也是一种无感支付,通过收费站并不需要车主有什么缴费操作,只需要感应识别通过即可,但为什么ETC没有被称为无感支付,也许这要和线下发卡、安装、充值的不便利有关,但这种情况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

以退为进,ETC与车牌识别无感支付的融合探讨

  今天小编就来盘点下,无感支付与ETC的发展。

  无感支付

  目前,山东、河南和广东等省份试点开通了微信、支付宝、银联“云闪付”等手机支付服务,部分地方还进行了“无感支付”试点。规模最大的,应该是山东,该省两大高速公路运营公司齐鲁交通集团和山东高速集团都在推动无感支付的发展。截止3月份的数据,山东省内超过320个收费站可实现无感支付,其中山东高速集团的APP支持支付宝、微信和15家银行的银行卡,而齐鲁交通集团的APP只支持预充值和微信支付。广东的无感支付,目前只在少数几个收费站实施,虽然也是基于车牌识别,但是目前仍然需要入口领卡,出口交卡,只是少了交钱的环节,主导广东省内无感支付的公司是联合电服,与主导粤通卡ETC推广的,同属一个集团。此外,河南、山西、浙江等部分收费站也都有开通支付宝的公路通行收费无感支付,但都不成网络。

  除此之外,多数省份的高速公路都开通了扫码支付,与取卡支付流程一样,只是最后支付的时候,可以选择非现金方式支付。

  5月24日,交通运输部举行5月例行新闻发布会。在回答“无感支付”公路通行收费相关问题时,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吴春耕明确表示,手机支付是对高速公路联网收费ETC系统的有利补充,交通运输部对此持积极鼓励态度。

以退为进,ETC与车牌识别无感支付的融合探讨

  吴春耕表示,这是适应用户个性化需求的一种探索,“我们持积极鼓励的态度,这些尝试丰富了收费方式,顺应了不同用户的支付习惯,提升了公路服务便利化水平,也为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收费公路运营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进行了积极探索。”他也坦言,这些支付方式目前多数还处在小规模测试阶段,有待进一步的完善提升。

  然而在2017年,有几个省份都有计划开通高速公路通行收费无感支付的计划,主要实现方式就是车牌识别+APP。一年多以来,曾被寄予厚望的湖南项目宣告中止,而后选择的是扫码支付改造,山西也在2017年进行了“山西省高速公路联网收费车牌识别系统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及投资估算编制,计划对2000条车道实施改造,但截至目前,也并未有进一步消息,山西交控集团也在推行扫码支付。另外,吉林省于2018年4月也对基于车牌识别的无感支付进行测试,目前应该仍处于测试阶段。虽然去山东考察的省份很多,但是有进一步动作的省份和高速公路运营公司,基本上还没看到,即便有,也还在水面之下。可以说,无感支付在高速公路通行收费中的应用,现阶段发展并不乐观。

  ETC

  与此同时,我国高速公路ETC发展进入成熟期,根据交通运输部2017年底公布的数据,全国ETC用户5900多万,到现在绝对已经超过6000万;根据交通运输部路网监测与应急处置中心副主任王刚2017年11月底的中国智能交通年会上透露的消息,截止2017年11月,我国ETC车道数1.81万条,ETC支付占总支付次数的30%以上,最近几年全国ETC用户量的月增长120~150万左右。

  另外,对于运输企业使用ETC的一个重大利好是,从今年1月1日起,全国收费公路通行费增值税电子发票正式上线,以后使用ETC卡或用户卡交纳的通行费,以及ETC卡充值费可以开具通行费电子发票,不再开具纸质票据,且全国统一,增值税发票可用来抵扣企业进项,降低运输企业成本。

  ETC的全国结算银行是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但各省都有自己的独立运营主体,各省在提供ETC服务方面,水平不一。较为传统的,就是与银行签订合作协议,由银行发行ETC联名信用卡或者储蓄卡,银行免费提供ETC标签。部分银行自己推广APP,绑定ETC之后,可实现云充值,即线上充值。有部分省份,与支付宝、微信合作,可空中发卡,即微信、支付宝用户,通过微信小程序微信ETC、支付宝城市服务“高速纵横“等,上传车牌、身份证件等资料,即可申请ETC,然后发卡方邮寄给车主。当然,这些通过微信、支付宝办理的ETC自然可以通过支付宝、微信来实现线上的预充值。

  为提高ETC车辆的通行效率,广东联合电服日前宣布 “匝道ETC自由流收费”技术通过专家认证,在三四个公路收费站点进行较长时间的试点,并将在珠三角重要站点进行推广。

以退为进,ETC与车牌识别无感支付的融合探讨

  该技术的实现方式是在高速公路收费站的匝道架设龙门架式ETC读写设备,将ETC收费提前到匝道进行,相当于预设一条无障碍ETC交易车道,如收费成功,ETC车主即可选择任何一条车道通过,包括人工收费车道。这样的设计,对于ETC车主之后的操作并无影响,在流量大的时候,不管是人工还是ETC车道的车辆数都不会少,ETC预交易之后,车主也不会选择人工车道通行,除非排队的都是ETC车辆,否则有一辆车是人工缴费或者扫码付费,速度必然要慢于ETC车道。根据联合电服的说法,该技术可使ETC车道过车效率理论可提高3倍以上。《中国高速公路》官方微信公众号推送了该技术之后,由部分留言对该技术提出了一些问题和建议,一是认为设置在匝道,对于维护运营有些难度;二是认为,有可能会发生ETC车主为了在匝道就完成收费,会有意在匝道附近减缓车速,反而造成拥堵;三是认为在匝道预收费后到收费站还要判定一下收没收费,然后再抬杆放行,“这样跟在收费站装一套ETC有什么区别呢?“但不可否认,ETC业界在推动ETC技术以及这种收费模式的创新方面,做了很多创新开拓,包括拓展到加油、汽车金融等场景之中。

以退为进,ETC与车牌识别无感支付的融合探讨

  融合

  基于车牌识别的无感支付和ETC之间的竞争就是你死我活吗?有些自媒体为了夺人眼球,经常弄出一些惊悚的标题,动辄就是“被时代抛弃,颠覆,划时代,埋葬……”等等,对于ETC这个体现国家意志的全国联网工程,轻易就被颠覆,一代人的努力岂不是白费了?前期投入巨大,产业影响大,而且ETC技术并不是一个落后的过时的技术,试点以来ETC在发卡、充值、增值服务等方面的改进证明了该技术的开放性,以及提升空间。如前文所言,ETC实际上也是一种无感支付方式,在通过收费站的场景是绝对的无感支付,基于车牌识别的无感支付和ETC无感支付,可不可以有一些融合?

  ETC用户在不断增长没错,支付宝、微信支付等APP的用户更多也没错,两者在不断的交叉合作,也是事实。所以,这两者在未来5到10年,都将是合作共赢的机会,据ITS114猜测,现在决策上是要支持ETC进一步发展壮大,在ETC完全有能力抗衡基于车牌识别的无感支付之后,才可能规模普及基于车牌识别的无感支付。

  那么现阶段,除了发卡和预充值之外,两者是否可以合作?小编与湖南省交通厅信息中心乔川龙博士曾就这个话题讨论过两三次,有一个不成熟的想法。

  现在ETC不仅是一种支付方式,更是一种车辆检测识别技术,往往我们都是将ETC等同于检测识别+收费,如果我们将ETC也仅作为一个线上支付账户呢?车牌识别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应用非常广泛,交通管理、停车管理、海关物流园等等,不需要车载介质就能实现车辆身份识别,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车辆检测技术。之所以能被用于停车无感支付、公路通行收费无感支付,不仅仅是因为移动支付发达,更因为车牌识别技术的臻于至善。

  ETC不仅是一种车辆身份识别技术,更是一种支付方式,如果仅将ETC作为一种支付方式,开放给停车、基于车牌识别的无感通行收费,会如何?也就是说ETC既可以在ETC车道实现无感支付通行,也可以在基于车牌识别收费的车道实现无感通行,车牌识别通过识别车牌后确认身份,在线上对ETC账户进行扣费,两种车道都可实现无感支付。这样模式的好处在于即便ETC车主进错车道,也不用退出来再走ETC车道,在没有ETC车道的收费站,也可以实现ETC扣费通行。

以退为进,ETC与车牌识别无感支付的融合探讨

  另外,如果将ETC作为一个支付账户,和支付宝、微信支付一样,那么进入城市停车场景,也是大有可为,不需要对停车场进行ETC化改造,而这正是ETC进入城市停车场最难的原因,因为成本相对要高。未来有超过1个亿的ETC用户,如果能将ETC直接用于停车支付,远高于高速公路的支付频次,将极大扩充ETC的交易次数和交易流水,同时增强ETC的用户粘性,夯实ETC系统的群众基础。

  但遇到的问题是,ETC在各省的运营主体是分散的,而协调ETC作为支付账户开放给停车以及基于车牌识别的公路通行收费,这怕是要交通运输部层面甚至部委协作才能实现。

  小编相信,现阶段,技术不会是问题,不同利益主体,不同支付模式的融合协作,才是问题。

  不知道您怎么看?

新闻投稿合作邮箱:yktchina-admin@163.com    字体[ ] [收藏] [进入论坛]

新闻榜
推荐新闻
论坛热帖